學達書庫 > 傳記 > 李志民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我來自老百姓(6)


  學校這樣優越的生活條件,一些富裕家庭出身的學生仍不滿足。有一次,因為物價上漲,伙食費不夠開支,學校決定每餐六個菜改成五個菜。為此,一些富裕的學生就鬧起風潮,把飯菜倒在餐桌上不吃,還打桌子摔板凳,把校長氣走了,學校只好停課。這些學生就趁停課的機會天天跑上街看大戲去了。這樣停了幾天課,紳士們聞訊趕到學校來,批評學生不該鬧事,勸說大家選派代表去把校長請回來,儘快複課,好好讀書。帶頭鬧事的學生也感到理虧,不敢吭聲,就由老師主持召開了全校師生大會,推選我和五六個同學當代表到校長家,向校長賠禮道歉,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情。我們請回了校長,學校才複課。

  學校複課之後,有一個星期天我回到家裡,向父親談起學校鬧風潮的事。父親很關心地問我:「學校吃的不好嗎?」

  我說:「學校伙食很好,一天三餐大米飯,開學時一餐六個菜,後來減少一個,做五個菜,有葷有素,菜也不錯,但有錢的學生還不滿意,就鬧事了。」

  父親又問:「學校不吃紅薯絲嗎?」

  我說:「理科老師講課時說,紅薯絲大多是澱粉,沒有營養,吃了還拉黑屎。」

  父親聽了很生氣說:「這是什麼老師,我們山區人天天吃紅薯絲,不是一個個養得壯壯的嗎?你們這些少爺學生,讀書讀到屁股眼裡去了,讀這種書有什麼用!」

  這次談話對我教育很深。我想,老師講的東西也不一定都對,古人提倡「多思」,凡事都要自己動腦筋多想一想,不能人云亦云。此後,我常記住這件事,認為五穀雜糧都養人,吃飯從不挑食,粗糧細糧一樣吃。戰爭年代不用說,即使在全國勝利以後,條件好的時候,我還常吃窩窩頭,直到晚年仍堅持兼吃雜糧的習慣。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日益感到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倍加珍惜,想通過讀書來擺脫貧困,所以,十分用功讀書,而且能尊重師長,團結同學,遵守紀律,學業成績和「操行」(即品行)總評,每年都在前五名,幾乎年年都受獎。有一年,得的獎學金最多,有四十串銅錢,我非常高興,買了一本字帖和一些紙筆,剩下的大部分錢都交給父母親留作下學期的學費,老人家特別歡喜。我星期天很少回家,一般個把月才回去一趟。每次回家,母親都要把她織麻布、賣雞蛋攢下的錢,拿十個銅板給我買點心吃,但我知道父母親攢錢不容易,都捨不得花,讀高小的四年間,我只有一次和同學一起花了一個銅板買糯米做的糖粑粑吃,省下的錢,到放假時連同獎學金一起還給了父母親。

  甸溪高小的學制四年,第一年是預科,課程有國文、算術、常識等;考試合格後,第二年轉入正科,課程也增多了,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理科(物理、化學)和英文、修身等。國文、算術、英文三科是主科,每天都有一節課。當時學校對英文課很重視,不僅每天都有一節課,而且要求在課堂上以及在課後站隊進膳廳、日常活動中都盡可能用英語會話。第二年開始學英文時,單詞比較少,我學習也有興趣,成績還好,三年級時生了一場病,耽誤了幾個星期課,逐漸趕不上了,學起來很費勁,花的功夫最多,但學業成績不大好,影響了我的總評成績,爭不上第一名,使我常感遺憾。

  算術也是一門主課,有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和比例、百分率等內容;高年級時還有簡單的幾何、代數、三角常識,此外,還學習珠算。我這些課程的成績雖然不錯,但當時並不那麼感興趣。沒想到參加革命以後,我學習軍事、政治理論,特別是搞調查研究時,卻常常要應用比例數、百分率,由於小時候學過就應用自如了。所以我經常教育戰士和年青人,不要認為「讀書無用」,年輕時多學點知識,對一生的事業都是有好處的。

  國文這門主課學的都是古文,白話文只作為課外閱讀參考,連作文也都用文言文。我因從讀私塾開始就學古文,背過不少詩詞、散文,有一定基礎,對國文頗有興趣。我們一、二年級時的國文老師姓李,名字忘記了,是在長沙讀中學畢業後回鄉教書的。他為人和藹可親,讀過許多書,知識很廣泛,不僅課講得好,批改作文也特別好。他喜歡在學生的作文簿上用「頂批」,寫上詳細的評語,好的文章用珠筆劃上五個圈,表示「優等」,其次是四個、三個圈的,表示良好或及格;對寫得不好的文章,他很不滿意時,便寫上「空山滾鼓」四個字,即「卜通、蔔通」的諧音——「不通、不通」。

  有一次,李老師講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之後,要求我們仿《桃花源記》寫一篇遊記。我就學陶淵明的筆法寫自己劃著一葉扁舟進入一個山洞,出了洞口,「柳暗花明,豁然開朗」,進入一個「世外桃源」,這裡春光明媚,百花爭豔,蝶飛鳥鳴,景色萬千,令人心神頓爽;這個「世外桃源」風光好,人更好,男耕女織,同心協力,辛勤勞作,歲歲豐收,人人豐衣足食,處處道不拾遺,無貧富之分,無貴賤之別,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尊老愛幼,恬樂無窮……這篇遊記充滿田園風味,體現了我少年時期那種農民樸素的「空想社會主義」幻想。

  李老師看後,稱讚不已,就在作文上劃了五個紅圈圈,並寫上「頂批」:「文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文中所敘世外桃源,誘人至深,吾願與偕遊。」李老師批改後,馬上將作文連同「頂批」貼在「格示」板上,給同學們作示範。第二天,李老師向全班同學解釋他的「頂批」說,他借用宋代文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中「中通外直」四句,批點作文的立題鮮明、集中,筆法清新流暢,「不蔓不枝」,不拖泥帶水,墨香四溢;而且看了作文,如親臨其景,愛上這個「世外桃源」,願同我一起去遊玩。

  李老師這些批語,給我很大的鼓勵,使我更發奮用功。可惜,李老師因家境貧寒,身患肺病無錢治療和營養,我上三年級時他便去世了。他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正是有為之年,全校師生都很悲痛。同學們為表達痛失良師的懷念之情,特地湊錢買一丈多白綢布寫了一副挽聯,送到李老師靈堂,出殯那天,全校師生都去送葬。李老師沒有子嗣,本來按族規他的牌位不能進祠堂,後來「祀會」看到那麼多師生去送葬,如此敬重李老師,才破例讓他的牌位擺進祠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