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兆基博士傳記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八 成立培華 培訓人才 (一九八一年—一九九六年) 一九八一年十月,李兆基率領一個包括了「工」。「商」、「學」界的回內地訪問團到訪北京,獲得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廖承志的接見。談話間,廖承志慨歎中國經歷十年「文化大革命」,人才備受摧殘,育才乃當務之急,這是富國強家之本。並誠懇地鼓勵香港同胞參與國家的建設工作。 此行對李兆基啟發甚深,說什麼自己也是炎黃子孫,只有自己的國家富強,無論哪兒生活的中國人才有好日子過。 李兆基在一九六七年時財產只有港幣一千萬元,直到一九八二年四月是地產低潮時期,李兆基仍然捐出港幣五百萬元(當時該數額差不多等於現在他的五億元),於一九八二年成立了「培華教育基金」,並且得到好朋友霍英東、鄭裕彤及王寬誠的支持,四位企業家作為基金的主要捐款人,推舉李兆基任信託理事會主席,然後由一群熱心的年輕團友負責基金的實際會務,並由霍英東之子霍震寰任常務委員會主席。 李兆基有鑒於一九八二年中國正式對外聲明有關對香港主權的態度,而香港市場作出敏感而劇烈的反應,他更有決心要把培華教育基金辦好。因為基金成立的宗旨就是「育己樹人」,竭力扶育內地的年輕人,主辦或協辦各種對他們有益有用的培訓班,將香港人身受各種的現代化教育和實際工作經驗,努力灌輸給他們。 惟有通過這些教育課程,才能對中國四個現代化計劃作出貢獻,同時加強香港跟國內同胞的溝通,才可以讓大家認識香港,也認識中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主權回歸後的香港會有極大幫助。 李兆基更意識到鄧小平要推行市場經濟,這使中國大陸的前景肯定光明,對香港也有正面的好處。但要中國幹部由計劃經濟轉移為市場經濟,一定要有一個學習轉化的過程,能夠參與這個過程的工作,是極有意義而且非常重要的。 「培華」一直以來所推行的教育工作,能有良好效應,根源于李兆基的從商經驗。 做生意最好能運用杠杆原理,以一傳十、十傳百。四兩撥千斤的策略推行計劃,等於事半功倍。 於是,李兆基自培華成立至一九九六年已先後捐出二千二百萬元,決定運用「培華教育基金」的捐款利息,為內地各省同胞籌劃各類專業培訓課程。很多培華成員除義務工作外,還邀請到海外有志教育的人士,參加培訓工作,作出貢獻。 培華在推動這方面的教育工作上實有賴這一群社會精英,包括義務法律顧問梁愛詩,常務委員會主席霍震寰,副主席鄭家純、王敏剛、伍淑清,委員許晉義、陸恭正、胡經昌、王幼倫、羅康瑞、彭思梅、李家傑、林高演、徐志樑、楊乃舜、陳斌、王啟達、李家誠、羅文彬、黃自強,義務核數師方正等。他們都是學有所長,在商界或教育界富有經驗的年輕人,熱愛國家,對中國的未來抱有滿腔的熱情和希望,不計較地貢獻自己的時間,很多時更出錢出力,令培華的工作事半功倍。 截至一九九二年一月這十年內,培華已先後資助。主辦或協辦了一百二十八個項目,參加培訓及接受資助的人士達二千五百名(培華成立至一九九六年底,培訓項目已達二百三十九個,受資助及培訓人數共五千四百五十人)。項目包括:經濟及工商管理、旅遊及酒店管理、稅務會計、英語、醫學、室內設計、園林管理、海洋石油工業管理等多種專業課程和講座。參與各項目的人員既有來自沿海大城市,亦有來自雲南、貴州。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 短期培訓班的優點是行之有效、立竿見影,使受訓者增加大量知識,得益不少。 「培華」的各個訓練班分別在香港和內地舉行,而以前者居多。因為香港的工商貿易金融業活躍繁榮,是舉辦該類型培訓的良好地點,且讓內地同胞認識香港,從而瞭解香港,對實行一國兩制,大有幫助。祖國的四化,市場經濟的實施,以致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運作成功,也必須讓內地各業同胞放眼世界,知道如何在他們的行業內與國際銜接,不落於人後才成。 一九九一年,「培華教育基金」成員在李兆基主席率領下到北京,為江澤民總書記與楊尚昆主席接見,嘉許良多。到十周年紀念時,內地的各個受惠單位,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省份,都傳來賀電致謝,國家領導人又都分別親書鼓勵,致送給「培華」作為紀念。 江澤民總書記寫道: 培養人才 建設四化 振興中華 李鵬總理寫道: 為配合祖國實現現代化協助培訓人才。 江澤民總書記的這個題匾,一直掛在李兆基的辦公室內,跟他朝夕相對,給他至大的鼓舞。 九 恒地上市 力求進取 (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〇年度,股市一直暢旺。 一九八一年六月,李兆基將其個人所持有的中華煤氣百分之二十九點八三股份和油麻地小輪百分之二十一點六四股份分別以一億八千五百二十五萬元和一億四千六百萬元售予恒基兆業,亦即把他在該兩間公司的控股權轉讓給恒基兆業。 李兆基遠在一九七五年就已開始收購中華煤氣之控股股份,當年市場謠傳,怡和與港燈要惡性收購中華煤氣,使身為中華煤氣董事局主席的利銘澤立即緊張起來,於是找著了董事李福樹與他的兒子李國寶密謀對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