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兆基博士傳記 | 上頁 下頁


  解放前,李介甫家有生意做,又有田地收租,屬￿富有,解放後被列為地主階級,要受清算,所有的財物全被充公,家中變得一無所有。李兆基除了急需匯款回鄉作為安家費用之外,還要為父親繳納罰款作為賠償代罪等用。

  李兆基在香港賺到的第一桶金,正好解家中燃眉之芻

  二 馳騁金融 發展貿易

  (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七年)

  中國大陸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了之後,大量的人口不停湧到香港來。

  十月十三日,廣州市民實行緊急大疏散,一天之內就有數十架民航飛機抵港。

  從陸路經深圳,從水路經澳門而抵香港的,更是不計其數。

  一九五零年一月六日,英國就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且主動提出了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要求。

  對英國此項建議,中國於同月九日複電,表示願意接受和合作。

  於是,香港中環商賈雲集的食肆,諸如金城茶樓。得雲茶樓、高陞茶樓、蓮香茶樓、大同酒家、陸羽茶室等,都聚合了一群群自各地來港發展的金融界人士,其中也包括何賢、馮景禧等,他們都不住交頭接耳,談時論政。

  得出的意見相當一致,那就是香港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為她將是中國大陸與海外全球溝通的一個要塞孔道。

  有一日金城銀行的楊造英副總經理跟李兆基在得雲茶樓茶敘,告訴了他一項相當有用的數據。

  楊造英說:

  「對一九五二年的展望,香港產品的外銷會激增,估計能達到六億或六億元以上。」

  李兆基立即心算,得出了一個對他相當吸引的數字。

  如果香港產品在來年外銷超逾六億港元的話,那就占了香港全部輸出貨品總值百分之二十。這個劇增的比例明顯地標誌著香港已由從前轉口港地位,轉變為貿易和製造中心。

  李兆基知道金城銀行的業務以輔助商賈從事進出口貿易和支援工廠製造貸款為主,楊造英的這個說法是有現成業務數據為推論基礎的。

  廣東俗語所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李兆基火速把握機會,請求楊造英給予他銀行貸款支持,讓他在製造業和進出口貿易上一展拳腳。

  楊造英一口答應,不但因為銀行的錢要找出路,而且是要找穩當而正確的出路。

  他對於李兆基商業觸覺的敏銳和數字計算的精確,相當的佩服。有這種條件的商人,無疑是銀行尋找的理想業務對象。

  於是李兆基立即從五金行業著手,同時從事營運出入口貿易。

  又因李兆基跟澳門的兄長李兆麟保持密切聯絡,無意中物色了出入口貿易的一個好助手蕭經岳。

  真是人夾人緣,李兆基跟蕭經嶽很合得來,再嚴謹一點的說法是,李兆基從沒有視對方為雇員,只以朋友之禮相待,以拍檔之情相處。蕭經岳呢,對李兆基徹頭徹尾的喜歡與敬佩。

  三 進軍地產 成立永業

  (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

  解放之後,香港人口激增,工商業日益發達。一九五四年政府公佈:全港經營登記的工廠共有二千四百九十四家,屬下工人十一萬多,未曾登記的工廠工人,數目逾十萬,增幅較去年接近一倍。

  這些工人都是年輕的、朝氣勃勃的,等候著適當時機就成家立室的,跟他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就是房屋問題。

  兩年前政府的第一個廉租屋村在北角模範村建成,得以入住的人高興得猶甚于中了馬票,而實際上規模相當的廉租屋村在供求方面,還是有一大段的距離。

  李兆基並不認為政府關照市民居住問題的步伐能趕得上民生的迫切需要。

  有目共睹的先例,在一九五三年的聖誕夜,深水埗石硤尾發生沖天大火災,焚毀木屋七千多間,導致六萬人無家可歸,港府才銳意撥款港幣一千六百萬元,在災區原址建築「H」型的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

  是非到了有燃眉之急,港府才開始積極研究推行房屋徙置的計劃。

  為此,李兆基非常肯定香港目前最有需求的製成品應該是樓宇無疑。

  成功生意在於滿足市場需求。

  成功生意也在於少受時局影響。

  比起任何一種金融工具來,房屋始終是可以捉住抓牢、實斧實鑿地存在的東西,不容易在轉瞬之間就灰飛煙滅。

  再說,李兆基滿懷信心地想:

  「歸宿是人人的渴求,有瓦遮頭是家家戶戶的願望。」

  於是,他堅定意志,向房地產進軍。

  自然,要走好這條路,最大的問題是資金。

  發展房地產,與黃金買賣、匯兌及出入口貿易比較,前者的投資需要有一個起碼面龐大的資金,不同於後者,可以豐儉由人,多少隨意。

  李兆基手上的資金從事別的生意已遊刃有餘,但拿來買地建築,就未免有點捉襟見肘了。

  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因為只要有心,機會就在你左右。

  李兆基平日慣於在中環夏蕙餐廳與一班商賈行家午膳茶敘,交流市場資料,研究投資機會,討論時事政情。

  自從他把地產生意擺在心上之後,就留意到原來同道中人者眾。

  首先是老早已認識的馮景禧,他對嶄新的投資概念一律歡迎,只要有生意可做,就雀躍不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