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一〇三 |
|
邊區還和敵人展開了強烈的經濟戰,實施有計劃的、有管理的金融貿易政策。敵人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爭奪偽法幣套取外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將偽法幣貶值驅向解放區奪取物資,並傾銷奢侈品以騙取民間的銀元。我則實行以封鎖敵人為目的的金融交易政策:成立西北農民銀行,使用西北農民銀行的單一本位幣。同時禁用白洋,白洋可以作為資財儲蓄,存在民家或由人民儲存銀行,政府均不干涉。但禁止使用,其結果又使敵人盜劫白銀的計劃破滅。 合作事業也有大量發展。邊區合作事業始於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五年初步統計共有大型合作社(綜合性合作社)二百八十五個,社員六萬三千二百七十五人。這也是組織起來、發展生產所得的成果。同時各村莊又以變工隊為基礎成立了許多小型的變工合作社,僅一九四四年一年中,全邊區就發展了七百七十七個,共有社員四萬六千二百多人。這對活躍農村經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邊區政府獎勵各個戰線上有創造、有功績的英雄與模範人物。從人民政權建立後第二年——一九四一年開始,邊區行政公署就每年召開一次勞動英雄大會,獎勵生產戰線中的英雄模範。一九四四年邊區各項工作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各個戰線上出現了成千成萬的英雄,邊區召開了一次規模空前的第四屆群眾英雄大會,同時舉行盛大的戰鬥生產展覽會。到會英雄七百五十一位。除了一百九十位農民英雄,又有部隊的戰鬥、勞動英雄及模範工作者一百九十三名,民兵英雄一百三十一名,婦女英雄五十六名,合作運輸英雄二十四名,民營工礦英雄二十名,公營工業英雄五十五名,機關勞動英雄、模範工作者及學習模範七十五名。 四屆群英會是在反攻前夕舉行的,十二月七日開幕,總結了一九四四年的各項工作,從軍事上、經濟上、思想上為反攻作了準備。 愛潑斯坦一九四四年秋天訪問晉綏邊區時,曾考察邊區的經濟建設。後來他在紐約《下午報》發表文章說:「邊區的政府官員和部隊從事墾荒、紡織、織布,把他們的技術湊在一起,白手起家建立工業。他們教農民組織在合作社之中,以節省勞力,增加生產力,獲取抗戰的人力。……到一九四四年,他們得到報酬了。我和其他記者訪問共產黨領導的地區,發現那邊的老百姓和士兵比中國任何其他地方都吃得好,穿得好。」對於邊區生產,這是比較客觀的如實的報道。 我從冀中來到晉綏的時候,無論是吃穿還是住宿,就已經不錯了。軍區司令部駐在蔡家崖牛蔭冠同志家的房子,這房子在晉綏地區來說也是很講究的,兩層院,磚砌的窯洞。窯洞都是一明兩暗,方磚鋪地,冬天有地火,火有外面燒,裡面很乾淨。在裡院,窯洞前邊是個不小的花園,有桃李杏花,有芍藥,難得的是還有牡丹,管理很好。我和陳漫遠住裡院。周士第他們住外院。兩廂平房是機關幹部住宿和辦公的地方。出了院門,就是莊稼地了,種著一片片的苞米。分局駐北坡,也是兩層院子,一排五間窯洞,裡面粉刷很好。生產運動的開展,已卓見成效,大家吃得很好。分大、中、小灶。大灶也吃得不錯,有大米,有白麵,蔬菜很多。小灶就更豐盛了,也很講究,還能吃上烤牛肉、涮羊肉,二十七團帶去的炊事員,技術很好。不像八年抗戰的前幾年那樣艱苦,一九四二年在晉察冀山地,我們是吃過黑豆的。 我們到晉綏後,大部分幹部立即換上了三新的棉衣,當地織的粗布,還有粗毛織的。棉衣不僅三新,還有罩衣、襯衣,人們一下子就富起來了。 司令部和分局機關,集體組織到山坡上開荒,種糧種菜,我和林楓都參加。在機關,紡線,撚毛線。女同志聽報告手裡都在幹活,納鞋底,織毛衣。 文化生活也很豐富,經常演戲,話劇歌劇,晉劇秦腔,《白毛女》、《血淚仇》等等,不斷在街頭演出。機關裡休息的時候,又是唱歌又是拉胡琴,栽培花木,收拾菜園。看去一派和平景象,洋溢著一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八、聯防作戰 這是只有人民戰爭才能出現的戰術原則。聯防作戰,是根據自然地形和戰鬥的需要,由數村民兵聯合起來,共同訂立聯防公約,一村有事,數村增援,合力打擊敵人。這是民兵戰術上的重要發展。因為農村分散,農民缺乏戰鬥訓練,武器又差,各自為戰力量不足,而聯防作戰,則極大地加強了民兵的戰鬥力。 各地統一指揮聯防作戰的機關是聯防指揮部。指揮部設總指揮一人,由聯防區內較強的民兵中隊長擔任,其餘中隊長任副指揮。聯防指揮部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情報組織提供的敵情材料,研究本聯防區內敵人軍事、政治活動情況的變化,決定對付敵人的辦法;計劃本聯防區內民兵的活動,調派民兵力量,主動打擊敵人。 邊區民兵在聯防作戰中,先後在聯防警戒、聯防戰鬥、聯防圍困、聯防破擊等方面,取得豐富的經驗與成績。 聯防警戒是先由防禦敵人開始的。各地根據當地條件與環境的不同,採取種種辦法警戒敵人。這種警戒並非消極防禦,主要還是積極打擊敵人。 嵐縣有一個民兵中隊,中隊長翟白小。開始他們僅在個別村莊有警戒哨位。因為空隙太多,敵人能夠乘隙奔襲,常使群眾遭到損失。他們便與鄰村約定互相配合,防備敵人,但是敵人還是可以找空子鑽進來。此後他們在長達八十裡的一條線上建立了八個哨位,並在哨位前面或哨位之間的適當地方,安設地雷。每個哨位相隔十裡,白天由兩個自衛隊員警戒,黑夜由兩個自衛隊員和三個民兵負責。各哨之間,密切聯繫,夜間互相出動,來往巡查,天明各返本哨。如果哨位發現敵情,便由一個民兵報與其他哨位,兩個民兵負責抵抗,自衛隊員則回村報告。各個哨位之間,還規定有聯絡記號,發現敵情即打槍報警。聯防各村前面,都設有望哨,警報一發,很快就能傳遍各哨位及全聯防區。各民兵中隊按照預先約定的作戰地點和聯絡記號,自動配合作戰。整個聯防區,村村有備,不致遭受敵人的襲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