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九七


  一九四二年夏天,敵人在離新屯堡不遠的石家莊安上了據點,到處騷擾,強迫「維持」,張初元便領導民兵進行鬥爭。一九四三年二月,敵人來到新屯堡,民兵便把敵人打了回去。全村人都很高興,當天就有十多個青年參加民兵。民兵的情緒非常昂揚,張初元在群眾中的威信也提高了。從此以後,民兵就更加積極活動起來,經常出去偵察、活動。但是,誤下的生產怎麼辦?於是張初元就召集群眾開會討論,最後決定成立變工小組,把民兵散編在變工組中,民兵掩護群眾生產,作戰誤下的工由變工組幫助。民兵回來仍然在變工組耕種。大家感到這種辦法好,即按居住的遠近,自由結合組織了十二個組,公推民兵隊長和農會負責人張初元當生產大隊長。從此張初元便帶領全村人民一面生產,一面開展對敵鬥爭,把全村組成了一個統一長年設防的戰鬥整體。勞武結合中,民兵提出「不讓敵人搶去一條牛」的口號,變工組則報以「不荒民兵一畝地」的行動。不管春種秋收,天一亮變工組就成群下地,民兵就出去活動。如果發現敵情,民兵就鳴槍報警。群眾聽到警報,立即有組織地進行轉移。

  由於民兵盡心竭力防備敵人,全村土地差不多都種上了。只是在離敵人據點不遠的地方,還有二十來坰地沒有種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初元又召開了會議。他說:「政府號召咱們擴大生產,地一坰也不能荒,牛一條也不能丟。咱們可以組織一個突擊組,去上幾個民兵,選出幾犋精幹的牛。如果敵人出動,我們也能跑得快。要是情況太緊,前邊民兵抵擋上一陣,後邊也能跑掉。」這個辦法,大家都很贊成。第二天開始,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二十來坰地都種上了。放哨的民兵,還捉到了兩個特務。

  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因為沒有實行勞武結合,新屯堡村被敵人搶去了五十石糧食。一九四三年在勞武結合之下打擊了敵人,全年全村被敵人搶走的糧食還不到兩石。

  一九四四年一月,晉綏邊區召開了第三屆勞動英雄大會,張初元當選為邊區第一名勞動英雄,成為晉綏邊區農民學習的榜樣。張初元獲得頭等獎,他拉著一條大犍牛,背著新步槍和嶄新的子彈袋,非常高興。他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八歲起就給人家放牛、做學徒、當雇工、挖煤炭,受盡舊社會的欺淩和痛苦,長年吃不飽,穿不暖,挨打受氣。一九四〇年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經過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張初元才翻了身,到一九四三年的時候,全家已經過上了溫飽的生活。張初元翻身不忘本,他不但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努力生產,而且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領導農民進行減租鬥爭,幫助村裡十多戶雇工和貧農都翻了身。他在黨的教育和幫助下,提高了覺悟,成為一名智勇雙全的村幹部。他當上勞動英雄,非常激動地向群眾說:「我過去是個攬工放羊的窮小子,如今在新政權下翻了身。買房置地越過越好了,這都是因為有了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張初元。」

  就在這次晉綏邊區的群英會上,林楓同志總結了勞武結合的民兵英雄張初元的經驗,肯定了在敵後根據地生產鬥爭和對敵鬥爭結合的方向,在整個根據地形成一面生產、一面戰鬥的高潮。

  勞模大會後,張初元和新屯堡的旗幟引導著各地民兵,都做到「勞力與武力結合起來」,「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一九四四年,各地民兵在實踐中,勞武結合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第一個重要的創造,是變工與爆破相結合,把原先專事生產的變工組,發展成為戰鬥的爆破組。

  張初元根據群英大會上的啟示,想在變工隊裡普遍開展爆破運動。他和村幹部認真討論以後,就向村中的群眾宣傳說:「十幾個民兵保衛二百人,困難很大,如果二百人都拿起武器保衛二百人,就能保護住了。」群眾同意這個意見,使這個變工爆炸的計劃變成現實。各變工隊自動籌集買地雷的款項,接著又成立起婦女爆破組和兒童爆破組。

  他們把籌集起來的錢,一面買地雷,一面買回造雷的原料,並且募集了一些瓷瓶、鐵壺,準備自製土地雷。村裡還特地派出民兵分隊長到縣上去學制爆發管和爆炸技術,回來先教會民兵,再由民兵普遍在變工組裡傳授。不久全村便有五十三人學會了埋雷,二十八人學會了造爆發管。這時,民兵又組織全村群眾大量挖雷坑,每天每人挖一個,不到一個月,河灘裡,大路上,山腰裡,山頭上,到處佈滿了雷坑。消息傳到敵佔區,敵人驚慌地說:「哎呀!新屯堡不知道有多少地雷!」新屯堡生產大隊部並把民兵和變工組埋雷的地區和時間,作了規定和分區:平時每晚民兵在敵人可能來的路上埋雷,第二天早上起雷;變工組不埋雷。在戰時或情況緊張的時候,民兵就到村外大路上埋雷,變工組、婦女、兒童則分別在村內、院內、門口埋雷。

  新屯堡的經驗在全邊區推廣開,各地民兵都先後在變工組裡開展了爆破運動,並且在「勞武結合」的辦法上有了許多新的創造。為了在戰時統一指揮民兵作戰與群眾轉移,第八分區首先成立了戰時統一指揮部。根據實際需要,各地在戰鬥中先後出現了反「掃蕩」指揮部、搶收指揮部、夏收突擊指揮部、戰時指揮部;在生產上出現了以農會為首的生產大隊部、生產指導部等一類領導生產的組織。各地的生產大隊部,對於當地的變工生產起了很好的作用;夏收突擊指揮部等領導機構,在組織搶收、掩護搶收上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各地成立的這些指揮部有的偏重于戰時的指揮,有的是為了保衛生產的臨時組織,生產大隊部則是不管戰鬥、專門領導生產的組織,都沒有成為領導戰爭與生產的統一機構,還未能從領導上解決勞武結合的問題。

  新屯堡行政村對生產和戰鬥的領導機構,原來也是分開的:領導生產的是生產大隊部和自然村的生產隊部,由農民救國會幹部負責;領導戰爭的是行政村的戰鬥指揮部和自然村的戰鬥指導小組,是由村公所、村武委會、村農救會三方面幹部組成的。領導生產和領導戰爭的兩個機構,各自都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因兩者不是統一的,工作上各管各,彼此缺乏密切的配合。當他們發現這個缺點後,便把兩者合併,成為統一的生產戰鬥指揮部:由村長、村農會秘書、民兵中隊長及村公所書記當委員,以村長為主任。生產戰鬥指揮部各委員除分擔民兵戰鬥、情報聯絡、變工生產、後方轉移、運輸供給、擔架等事外,並分工領導各自然村的生產戰鬥指導小組;指導小組下面直接指導勞武結合的變工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