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六一 |
|
後來子華同志親自帶著工作組前往調查,才肯定了這個新事物,認為這是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有利形式之一,是進一步改造平原地形的創舉,對於堅持平原遊擊戰爭有巨大意義。並在全冀中區進行推廣,由單純防禦的「蛤蟆蹲」,逐步發展為村通村、戶連戶,既能隱蔽又能作戰的地道。如果早一點開展地道戰,敵人的「五一掃蕩」就會好對付些。後來楊成武同志來到冀中,對地道更進一步總結提高,把地道發展為可以大量殺傷敵人的戰鬥陣地,解決了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火攻、煙攻、毒攻、挖掘,以致吃飯、喝水、大小便、照明等許多問題。沒有電池,油燈點不著,老百姓創造了好辦法,把繩子用蠟煮了點著,你不用它也不滅,用時一搖晃就亮了,氧氣損失又小。吃飯、喝水,也是依靠群眾想的辦法,就是將蘿蔔、白菜當飯吃,這樣既頂餓又解渴。為了大小便有地方,地道裡又專門增挖了叉道。 許多地區把發展地道與改造地形、村落結合起來,形成了「天地陰」三通,構成了房頂、地面、地道和沿村、街道、院內縱橫各三層的交叉火網;再以野外地道為紐帶,把村莊、野外、地道組成一個連環的立體的作戰陣地。既可打村落戰,又可野外出擊,形成了對付敵人的地下長城,保證了黨政群幹部的安全,使我軍在敵碉林立、路溝如網的平原上,到處都有鞏固的後方。它既利於小分隊活動打擊敵人,也利於較大部隊集結隱蔽突然地消滅敵人;既利於防禦,也利於進攻;還可以依託四通八達的野外地道,封鎖敵人的崗樓和據點。 由於村莊與村莊之間,地道是貫通的,縱橫交錯,構成了驚人的地道系統,在地下創造了新的陣地,攻不下的堡壘,使得在地面上被敵人佔領與分割的上千上百個村莊,在地下又連在一起。蠡縣的三區,敵人就說有兩個:一個是地上三區,一個是地下三區。敵人對此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清苑縣冉莊的地道,曾經發揮過巨大的威力。一九四三年二月七日,在冉莊曾進行過一次地道街巷戰鬥,結果以日偽軍傷亡二百多人而宣告結束。冉莊是平原上開展地道戰的一顆明珠,直到幾十年後的今天,還經常有人到那裡去參觀,其中不少是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冉莊地道遺跡,已經成為冀中平原上的一種歷史名勝。 在無險可據的平原上,在極端殘酷的環境中,地道鬥爭的廣泛開展,在對敵鬥爭中,起過重大的作用。 從地雷戰和地道戰,可以看出冀中人民的無比智慧和創造。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三級武裝配合作戰 冀中平原遊擊戰爭的堅持,是靠著我們有一套健全的武裝組織,即民兵、遊擊隊和正規軍,更靠著這三種武裝力量的密切配合。 一九四一年間,縣大隊、區小隊都有很大發展。縣大隊保衛縣委機關,縣委書記是政委,指揮作戰,打了不少勝仗。在瓦解敵偽軍,控制敵偽軍方面也有很大發展。開始記黑、紅點,偽軍做點好事,記個紅點,做壞事記個黑點。偽軍碰到我們的人,總要問一問他有幾個紅點、幾個黑點,這都是老百姓創造的對付敵人的一套辦法。 阻止敵人向我正面「蠶食」,民兵、地方遊擊隊和主力軍三級武裝必須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地打擊敵人。當敵人集中優勢兵力,重點「蠶食」我某一地區時,我則適當地集中主力部隊,配合地方遊擊隊、民兵進行反「突擊」。地方遊擊隊、民兵分散地開展遊擊戰爭,堅持地區,主力部隊從正面和敵人側後主動出擊。槁無地區反「蠶食」鬥爭,就是這樣進行的。 槁無地區處在平漢、石德兩條鐵路構成的三角地帶。一九四一年以後,敵人開始向這個地區「蠶食」,逐漸侵佔了正無公路以南一小塊地區。十二月十九日,槁城、正定、無極、東長壽等地出動日偽軍二千多人,配屬坦克、裝甲車、騎兵,向正無路以南和新樂的東南部地區「掃蕩」,在東陽、新城鋪、增村、台營、南孟、寨裡、邯台等村同時建點。各個據點的敵人,每天向附近村莊瘋狂地「掃蕩」、「清剿」,燒殺搶掠,抓捕青壯年。群眾動盪不安,地主富農中的頑固分子暗中進行投降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七分區部隊集中力量,包括十七團全部、二十二團大部和當地縣、區遊擊隊全部,發動了一個反「蠶食」戰役。 戰役從十二月二十三日開始。我軍一面以伏擊、截擊等手段,從正面打擊「蠶食」的敵人,一面以主力部隊一部挺進敵人側後,襲擊敵人點線。由於敵人把主力集中到了第一線,我在正面打常常形成消耗戰,但其側後空虛,戒備疏忽,我軍突然襲擊容易奏效。在戰役過程中,地方遊擊隊掩護民兵和廣大群眾,反復破壞敵人的公路、封鎖溝、拆毀碉堡,收割電線。地方幹部回到被「蠶食」地區積極開展工作,組織群眾支援部隊作戰,並且做了長期堅持鬥爭的準備。戰役到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一日勝利結束,歷時二十天,作戰二十七次,斃傷俘日偽軍八百多名,繳各種槍百余枝,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瘋狂氣焰,穩定了群眾情緒,打擊了某些地主、富農投降派活動,為以後長期堅持這個地區的鬥爭,創造了條件。 在反「蠶食」鬥爭中,我們對敵人據點建立了封鎖線,正因為有三種武裝力量的密切配合,收到了圍困敵人的顯著效果。一九四一年安國鄭章的敵人瘋狂地向我突擊的時候,我們就組織民兵、遊擊隊和正規軍的三道封鎖線。據點附近的民兵作為對付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後因敵人兵力較大,突破了這道封鎖線,則縣區遊擊隊就組成了第二道封鎖線,與民兵配合,打擊敵人;而敵人兵力再大,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時,即有十七團組成第三道封鎖線,以配合民兵和遊擊隊,共同圍困敵人。在十七團兩次襲進據點,兩次伏擊安國增援之敵,最後在馬阜才擊潰敵人進攻並傷其旅團長之後,鄭章的敵人便在我正規軍配合民兵和遊擊隊封鎖之下,被圍困在據點之內,再不敢隨便出來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