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呂正操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九 |
|
黨的抗日救國號召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促進了抗日民主運動的迅速高漲。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在党的領導下,北平學生一萬多人舉行大規模的抗日救國遊行示威,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反對華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並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六項要求:一、反對所謂防共自治運動;二、公開宣佈交涉經過;三、不得任意捕人;四、保障地方領土之安全;五、停止一切內戰;六、要求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當遊行示威的學生走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時,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毆打和刺殺。學生們義憤填膺,赤手空拳地同手持大刀、皮鞭、水龍頭的反動軍警展開搏鬥,相持了一整天。在搏鬥中,有百餘人受傷,三十多人被捕。城外的學生隊伍,由於城門緊閉,被阻在城外。但他們堅持鬥爭,進行抗日救國宣傳,一直在寒風中從黎明堅持到黃昏。 十二月十六日,在「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的日子裡,党又領導和發動北平學生、市民三萬余人,衝破國民黨軍警的包圍,再次舉行示威遊行。在革命群眾的壓力下,「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宣佈延期成立。 在北平學生救亡運動高潮期間,我團官兵主動配合,給以同情支持,同時自己也受到教育和鍛煉。我團于權伸一個連駐守西直門,當遊行學生遭警察攔截時,便迫令警察開門,援助學生進城。在市區內,當遊行的學生被警察追趕,我團部隊即裝作把學生隊伍包圍,趕到一所大院裡,躲過追趕的警察以後,就把他們放走了。受到了進步青年學生的歡迎和稱讚。 不久,北平城防移交宋哲元部隊,日軍立即佔領朝陽門,城防部隊被繳械。此後日軍隨便出入,在市內市外橫行無阻。 一九三六年初,我團移駐河北徐水一帶,我和黃顯聲、孫志遠等接觸,更為頻繁。 八、西安事變 張學良下野出國期間,蔣介石更加頻繁地調動軍隊打內戰。他下令要東北軍到鄂豫皖地區打紅軍,但東北軍將領拒絕南下,堅決要求張學良回國統率。 一九三四年一月,蔣介石只好電召張學良回國,並任命張學良為鄂豫皖「剿匪」代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而張學良這時並不想帶兵打仗,要求留在蔣介石身邊工作,仍在希望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來領導全國抗日。可惜張學良的一片忠心根本不可能感動蔣介石。蔣介石的目的,仍在消滅共產黨和一切異己勢力。 張學良被迫率東北軍南下,進攻鄂豫皖紅軍,致使東北軍損兵折將,一個師被消滅。八月間,我在武漢見到他時,他就表示對「剿共」沒有信心,慨歎抗日遙遙無期。一九三五年秋,又被調往西北「剿共」。不到三個月,近三個師的精銳部隊相繼被殲。這時,蔣介石不但不予補充兵力,反而取消了這些部隊的番號。張學良對在內戰中損耗國力深感痛心,東北軍廣大官兵強烈要求收復失地,不願再為蔣介石的內戰賣命。張學良曾經慨然賦詩:「極目長城東眺望,河山依舊主人非。」事實使他認識到,「剿共」絕無出路。要抗日必須聯合共產黨。 在這期間,高福源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作用。 高福源是我的老鄉,又是我在東北講武堂時同期同學中的一位優秀生。他酷愛讀書,好學不倦;性格豪放,正直誠實;並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張學良和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都很器重他。他雖曾一度參加「剿共」,但是被紅軍俘虜後,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迅速有所覺醒,改弦易轍,終於走上聯共抗日的光明大道。他主動承擔溝通紅軍與東北軍關係的任務,最早成為在西北「剿共」戰場上張學良、王以哲和共產黨合作的信使,並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他對西北「三位一體」局面的形成,建樹了歷史功績。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在西安被劉多荃等殺害,年僅三十六歲。 高福源一九〇一年生於遼寧省營口縣博洛鋪鄉馬家屯村,這裡原屬海城。他祖籍河北鹽山縣。清順治年間,舉家逃荒至東北落戶。其父高玉麟因家貧外出謀生,後入保定武備學堂,在綏遠任過管帶,即袁世凱部下的一名騎兵營營長。母王氏早故,高福源由嬸母撫育成人。他十余歲隨父至綏遠,曾入北京匯文中學,畢業後考進北京大學。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他深感內憂外患,國事日非,遂棄學從戎。一九二三年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後曾升入高等軍事研究班。「九一八」事變次日,他被任命為中校團副,本欲率部與日寇決一死戰,因東北當局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遂退入關內。 一九三三年三月,東北軍王以哲部奉命改編為六十七軍,高福源任該軍上校參謀處長。同年秋,改任一〇七師六一九團團長,被王以哲譽為有膽有識的好軍官。當時正是長城抗戰的緊張時期,高福源積極投身抗戰,由於南京政府本無抗戰決心,未予有力支持,終於後撤。高福源同東北軍的其他官兵一樣,外受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內受蔣介石嫡系部隊排擠,內心充滿苦悶、憂傷和憤懣,處境甚為艱難。張學良由歐洲回國後,一九三五年春,六十七軍由河北廊坊調駐河南信陽、潢川、商城等地,向紅二十五軍鄂豫皖根據地進犯,高福源率六一九團在商城西南地區與紅軍交戰,屢受挫而不肯認輸。在此期間,東北軍絕大部分官兵雖懷有抗日的願望與要求,但因受蔣介石反共政策的脅迫,而加入「剿共」行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