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羽生傳奇 | 上頁 下頁
四五


  淩未風是中國的牛虻。

  當代年輕的讀者可能不知道牛虻是誰。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偶像。

  如同我們這一代人,誰不曾為勃朗甯夫人的愛情故事和她的《十四行詩集》神魂顛倒一樣;我們的哥哥姐姐甚至是上一輩人,誰不知道牛虻呢?

  那時候,牛虻和保爾·柯察金一樣,是所有中國青年的學習榜樣。

  那時還不興叫偶像,但他們比今天的偶像更讓人崇拜。

  他們是一股動力,是一份激情,是朝聖者的靈魂。

  據說,在北大荒的乾打壘裡,一群墾荒者圍坐在油燈旁,在聚精會神地聽他們其中的一位同伴朗讀《牛虻》,渾然不覺屋外北風呼嘯。

  據說,在一個知青部落裡,一群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輪流著再看他們帶到鄉村去的惟一一部《牛虻》。他們重溫著,感念著,憧憬著。

  因為牛虻說過:「爆發的時機一到,我們就會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可是我們必須忍耐,這些巨大的變革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

  這種信念成了那一代人陰影中的陽光,荒漠中的清泉。

  我們想不到的是,梁羽生竟然也如此的迷牛虻,以至創造了一個中國式的牛虻。

  說起來,《牛虻》是英國女作家艾·麗·伏尼契在1897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到今天,幾乎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了。

  《牛虻》所反映的時代,是上一個世紀意大利人民處於苦難深重的時期。在奧地利侵略者的奴役之下,意大利被分割成七零八碎的許多小國。意大利的愛國志士,為了祖國的統一,為了民族的獨立,風起雲湧地起來鬥爭,革命風暴席捲亞得里亞海上的半島之國。

  牛虻就是這場鬥爭中湧現的一個英雄人物。

  作品通過牛虻一生的身世和遭遇,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在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實教訓下,背叛了他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投向了革命,捲入了火熱的鬥爭,錘煉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戰鬥的革命者。

  也許是牛虻的剛強和無畏,他那鋼鐵般的堅忍力量,他對敵人的憎恨和輕蔑,他那不為任何拷打淩虐所屈的堅貞品質,尤其是他的愛國精神和為祖國的統一甘願犧牲的赤子之心深深感動了梁羽生,以至他連《牛虻》中的基本情節都拿來套到了《七劍下天山》裡面。

  凡是讀過《牛虻》的人,一拿起《七劍下天山》,都會有似曾相識之感。

  比較是有益的。

  在充分注意到兩部小說由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而必然產生的巨大差異的前提下,以對一部作品的理解來深化對另一部作品的理解,以期在另一部作品的參照下,使作品的某些潛在方面得到呈現。

  牛虻剛剛革命的時候,是幼稚的,天真的。他對意大利的教會組織認識不清,甚至盼望他的神父會起來率領革命黨人,為統一意大利而戰。但他的神父卻是一個間諜。

  有一天,他又去向神父懺悔,把他的苦惱——他的妒忌,他的愛情,毫無保留地傾吐出來。

  然後,他被出賣,連同其他同志,一起被投進了監獄。

  臨出獄前,他知道了真相。步出了獄門,他向女朋友瓊瑪承認了是他的錯。

  瓊瑪覺得不可置信。等她明白過來時,狠狠地打了他一個耳光。

  這一個耳光,把他從亞瑟打成了牛虻。

  十三年之後,他再度出現在她面前,帶著臉上彎曲可怕的刀疤,一條瘸了的腿,口吃的習慣以及一臉剛毅倔強的神氣。

  他沒有當面寬恕瓊瑪的那記耳光,讓痛苦始終煎熬著瓊瑪,使她不能擺脫一生的不幸和心靈的創傷。

  他不願讓他心愛的人受到他的牽連,從而置身於險境。這時他已是一個成熟的職業革命家。

  他再次被捕,並被處於極刑。一個禮拜後,瓊瑪收到他的絕筆。

  他在信中剖白了一切,包括對她的愛和對革命的信心。

  信的末尾沒有署名,只寫著他們小時候坐在一起念過的一首小詩:

  不論我活著,
  或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隻,
  快樂的牛虻!

  牛虻和瓊瑪的故事完了,淩未風和劉郁芳的故事還在繼續著。

  從情節的架構上說,梁羽生的淩未風簡直就有「抄襲」牛虻之嫌。

  也是被青梅竹馬的劉郁芳打了一個耳光,因為他輕信了獄中的一個奸細,誤以為他也是抗清義士,將自己人的地址透露給他,以致差點被清兵一網打盡。

  也是十年後他們才再度相見,那時,淩未風也是臉上有疤,身上有傷,神情異常。

  也是一直不肯坦誠相見,讓悔恨、思念之情一直折磨著劉郁芳。

  也是淩未風再次被抓,營救不成功,估計沒什麼希望了,他才也給劉郁芳寫了一封信。

  更明顯的是,劉郁芳的小名也叫「瓊」。

  正如常言道的,第一個以花形容女人的人,是聰慧的人,第二個以花形容女人的人,就是一個愚蠢的人。

  以如此相近的方式去寫淩未風,不乏說頭,卻沒有什麼意思了。

  好像一個將軍如果預先知道可以絕對獲勝,連雙方死傷的精確數字也能預料得到,他對戰事肯定感到索然無味。

  又好像一個下棋的人,如果已知道他會穩贏或穩輸,他立即會推抨而起,放棄這一局了事。

  看小說同樣是這麼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覺得書中人物的思想行為方式似曾相識,這部書的味道也會大打折扣。

  閱讀小說,讀者興趣最大的,便是在追求一些多變的甚至不可測度的心靈,它們會由一條以許多連續發生的情勢而造成的迷路,指引著你步步探險,直到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然後才樂而忘返,意猶未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