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羽生傳奇 | 上頁 下頁
四一


  她竟然會把仇人孟神通的人頭,淬上劇毒送到谷之華的手上。其時谷之華剛當上岷山派掌門,見到親生父親的人頭,一瞬間似是靈魂離開了軀殼,呆若木雞,半句話也說不出來,不自覺的雙手捧起了它,不料卻身中劇毒,沉屙不起。

  厲勝男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她使的是一箭三雕計:

  一可以更徹底地報仇;
  二可以害慘情敵;
  三可以要脅金世遺。

  然後,她就上天山,在天山派門下喜氣洋洋地為李沁梅大婚的時候,闖進喜堂,攪亂大局,挑戰掌門。

  她要當天下第一,還得過唐曉瀾這一關。那真是一場惡戰。

  為了成為久已渴望的武林第一高手,她一次次的以傷害自己為代價,當唐曉瀾光明磊落地向她承認甘拜下風時,她已死到臨頭。

  沒有誰能害得了她,是她自己害死了自己。

  一切都是為了爭霸。孟神通也是死在這上頭。

  如果說,厲勝男因為還顧忌著金世遺的感情,稍稍有點得饒人處且饒人,還不敢害死唐曉瀾等人,那麼,孟神通卻是公然與天下英雄為敵。對失而復得的親生女兒谷之華,他曾經也有點「舔犢之情」,但當谷之華要求他交出喬北漠的武功秘芨,從此之後,永遠退出武林並給受過他傷害的各正派掌門人賠罪,求得他們饒恕,作女兒的才願意侍奉他,讓他安享晚年時,他的反應強烈,大出谷之華的意外:

  孟神通「哼」了一聲,不待她把話說完,便斬釘截鐵的說道:「不行,你簡直不懂我的為人,我只要有三寸氣在,決不向人低頭,何況我費了一生心力,練成今日的武功,為的就是要與武林公認的第一高手一試。我不要別人的口頭恭維,現在我已約好了唐曉瀾,就非得與他一決雌雄不可。」

  親情也擋不住爭名的野心,到了這一步,孟神通怎麼還能臨崖勒馬,翻然悔過呢?最後,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成了他的當然的結局。

  類似的故事在武俠小說中比比皆是,梁羽生算是寫得有深度的。他沒有過多地沿襲過去的武俠小說的傳統的觀念,去渲染「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或去引導「冤冤相報何時了」,他如此去設計孟神通和厲勝男的慘酷的結局,無疑是在當頭棒喝:名利之心,毒如蛇蠍。

  據說中國的佛教徒認為這個世界上,騙子真是不勝其多,最主要的是兩個大騙子,那就是「名」和「利」。說是當年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時候,有一次在一座山上眺望景色,望見海面上帆船往來如織,便問身旁的大臣,那幾百隻帆船在幹什麼。大臣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沉靜地回答,他只看兩隻船,一隻叫「名」一隻叫做「利」。

  雖說早有古訓,說是「天下熙熙,皆為利去;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林語堂先生還是認為,絕利易,絕名心難。有修養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誘惑,只有大智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誘惑。他說一位僧人在跟他的弟子談到這兩種俗念的根源時,也會諄諄教導,說即使是退隱的學者僧人仍然冀望得名,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講經說法,而不願靜隱在小廟裡與弟子作日常談。這位僧人算得上是有操守,有修養的人了吧,而當他的弟子大力贊他為「可稱得上世上惟一絕名心之人矣」,他也笑得合不攏嘴,不予反駁。

  梁羽生真是深得其中三昧。

  到底是中國人。

  我們在這裡說的「中國人」完全不是調侃之言。中國人雖然也常常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樹要皮,人要臉」等等,但從老子起,和平、容忍、簡樸和知足,就成為了一代代人安身立命的哲學。「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裡的這類箴言,更成了中國藝術的源泉。

  元代馬致遠就曾寫過一個雜劇叫《黃樑夢》,取材于一個神仙度脫呂洞賓的故事。表演剛開始的時候,呂洞賓很願意過俗世男人的生活,不願意出家。神仙便處處顯示神跡去教化他:首先是戒酒,當時他即將征西,岳父置酒為他餞行,他則喝了三杯酒,便弄得吐血,於是決定戒酒。接著在沙場上,他因貪財賣陣,被發配無影牢城,便決定戒財。後來又發現妻子趁他不在與人通姦,就把妻子休了,戒了色。最後,他帶著兒女前往流放地。路上,他歷盡了艱辛險阻,挨盡了饑餓凍餒,好不容易熬到了終南山,寄宿在一位老太婆家。他對人家說,如果現在有人無緣無故打他一頓,他也會忍耐下來,決不爭這口氣。話音剛落,這家人的兒子回來了,莽漢一個,不由分說,就把呂洞賓的兒子丟到山澗下面去,呂洞賓乞憐之聲未絕,他又把小女孩也扔了下去。呂洞賓再也忍不住這口氣,一定要拉莽漢去衙門打官司。莽漢不僅不栗,反而仗劍追殺呂洞賓,呂洞賓嚇得抱頭鼠竄,冷汗滿身,大叫著醒來,才知是南柯一夢。便從而也悟出來了,知道爭氣也是不能保全自身性命的,至此才最後把氣也給戒了。如此,他也成了神仙,是日後家喻戶曉的「八仙」之一。

  梁羽生和金庸在中國文化中浸潤日久,其作品很多時候涉及到養生、養氣,所以他們多寫高僧妙道。金庸更是多以俠士隱居為結局,逍遙于社會與文化的制約之外。梁羽生則是以爭氣的惡果作為警鐘,以反面的教訓提醒眾生。

  惟有讀「番書」的古龍,不太理會「專氣致柔能嬰兒」的規約。他的觀念,更接近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

  關於人的基本需要,馬斯洛在他的《人的動機理論》中認為有五種,依次排列為:生理、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

  生理需要是指尋求食物以保證生存的需要。一個人在生活所需的一切東西都沒有的情況下,他的主要動機很可能就是生理的需要,他對食物的渴望很可能比別的東西更強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