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羽生傳奇 | 上頁 下頁
三二


  梁羽生的故事,正史、野史都有,這頗能適合不同層次的觀眾的口味。「土木堡」之役歷史上確實有,于謙也是萬民景仰的民族英雄;至於朱祈鎮是否如書中被張丹楓感動得眼有淚光,那大約只有老天爺知道了。還有朱元璋的低賤出身,張士城的舊園,都是有其人而不一定有其事的。

  但對於讀者來說,這是不相干的,歷史可以銘刻於碑石之上,也可以記載於典籍之中;可以彙聚於檔案之內,也可以隱藏於種種蕪雜的民間故事裡面。

  何況作家寫的是武俠小說,他並不想爭奪歷史的解釋權。滔滔不絕地在說著「歷史是客觀的,惟一的,歷史的真相僅有一種」等等的,是歷史學家而不是武俠小說家。梁羽生所要表達的,只不過是一種歷史懷想罷了。

  但因為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歷史責任感在,所以讀他的作品,很可能就會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也是梁羽生作品最早進入中國大陸的主要原因之一。

  5.雲海玉弓緣

  【最深刻的角色】

  在梁羽生的人物譜系中,金世遺是最能引起讀者心靈震盪的角色。

  說起來,《雲海玉弓緣》的男主角金世遺,應該是梁羽生筆下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因為梁羽生是典型的俠派正宗,從寫作新派武俠小說開始,他已抱定了這麼一個宗旨:武俠小說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一種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因此,俠是最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沒有武功,但是不可以沒有俠義。

  雖然這種堅持,不免使得他的「英雄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健全、理想的人格裡激揚著民族之魂,正面英雄形象是突出了,但也難免造成人物形象的概念化,人物性格的單一化,虛假化,缺乏對人性的深入探究。其人物形象雖高大光輝,卻不夠真實感人。」(羅立群語)但他的清醒,卻也是少有人能及的。

  柳蘇先生和他相知較深,曾對他有過一段很中肯的評價:

  因為有些武俠小說,不但武功寫得怪異,人物也寫得怪異,不像正常的人,尤其不像一般欽佩的好人。怪而壞,武功非凡,行為也非凡,暴戾乖張,無惡不作,卻又似乎受到肯定或至少未被完全否定。這樣一來,人物是突出了,性格是複雜了,卻邪正難分了。這也是新派武俠中的一派,當然,從梁羽生的議論中看得出來,他是屬￿正統派的。

  這麼一個「正統派」,寫出張丹楓,寫出卓一航,寫出段克邪,甚至寫出玉羅刹,寫出柳清瑤等,都不會令人感到奇怪。但貫穿於《冰川天女傳》到《雲海玉弓緣》中滿懷怨憤,行為乖張的「毒手瘋丐」金世遺,卻使我們如同在本應是熟悉的一群人當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張不那麼尋常的,幾近陌生的面孔。

  即便在後來,特別是在《雲海玉弓緣》的後半部,金世遺經冰川天女、唐曉瀾、谷之華的教化與影響,已改邪歸正,成了一位俠者,我們依然有著強烈的言說欲望。

  這首先是他的那種瞭解自我後的我行我素的特別,引起了我們的共鳴。

  今天的人們總是在談論獨創性,但獨創性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從我們呱呱墜地時起,世界就開始對我們施加影響了,這影響一直持續到我們生命的終止。試問,除了精神、魄力和意志外,還有什麼可被我們稱作是自身的東西呢?

  積極一點的海明威,在追逐諸神的悵然中創作了《老人與海》,把那個老人與海的搏鬥渲染得空前的驚心動魄。可是老人的硬漢形象最終也敵不過環境的影響和生存的空虛,他最後還是飲彈自殺了。

  中國的陶淵明就比較恬淡,他異想天開地弄出了一個桃花源,已成了我們的國粹之一。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髦,並怡然自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人間樂園,難怪一代代人都曾頂禮膜拜。

  只是煞風景的是,據高建群先生說,西人話找裡話,字縫摳字,在經過一番研究探討論證之後,對這篇古典名著的命意何在,得出了和我們的文學詮釋者大相徑庭的心得。

  「《桃花源記》表現了人類渴望回歸母體的隱秘願望!」——一個美國研究者如此說。

  這位紅須綠眼的「鬼佬」說,當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備受饑餓、寒冷、戰爭、瘟疫、壓制、不公正等等的折磨之後,他會常常問自己:在自己的一生中,曾經有過無憂無慮的時光嗎?

  一番回溯與求證後,他找到了,那一段時光確實是有的,那就是在娘肚子裡的那十個月。

  這位研究者還一一列舉出《桃花源記》中種種關於地理位置的似是而非,如什麼「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都是含糊其辭的說法,由此驗證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委實是指的母體,或者再直露一點,說的是那個叫「子宮」的地方。

  此議論一出,引起一片譁然,不少國粹的護衛者都有理由站起來批駁這個觀點。有人說,陶老先生如果能張口說話,他也會面紅耳赤地挺身而出,認為這是一種褻讀,認為這個玩笑開得未免太大。飄飄然六朝君子,東方出世哲學的偉大實踐者,假如讓這一說法成立,難免有辱沒斯文之嫌。

  但是——但是,高建群繼續說:如果我們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如果將自己的生命體驗人生煩惱也摻和進去想一想,我們也許會說,這個美國人的話是有道理的,它是那麼有力地捅到了我們的某一根神經的癢處。真的,現代社會環境的擠壓,人生的種種無常往往使我們焦頭爛額,使我們時時想到逃避,而茫然四顧,往那裡躲藏呢?

  「有著幸福的地方,早就有人把守」,普希金早就這樣預言了。

  而且,即使沒有人把守,人們想進去就走得進去嗎?不要說那個晉人早已不知桃花源的確切地方,即使難以忘卻,後來的桃花源中人也不會再讓別人進去了,他們不是早已申明:「不足為外人道也」。——那是一個只能出來而不可再度回歸的地方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