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羽生傳奇 | 上頁 下頁 |
八 |
|
在不公的重壓下,紙上的俠客,如同一劑清涼散,帶給讀者的,是短暫的解脫。超人的武藝,高潔的情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朋友兩肋插刀,諸如此類,實在美麗動人,讓讀者洞見到人性中清純的一面,更讓讀者感到人間自有正氣在。 俠義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已成為中國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壯游在《國民新靈魂》一文中,認為「遊俠魂」是中國國民之魂中的五大原質之一。他進一步分析俠義精神的內涵:「重然諾輕生死,一言不合拔劍而起,一發不中屠腹以謝,俠之相也;友難傷而國難忿,財權輕而國權重,俠之相也。」 吳小如則提出俠義傳統有三個特徵:「一是有血性,有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二是言行深得人心,有群眾基礎;三還要有超人武藝。」(見《說(三俠五義)》) 陳山將俠義傳統看作「中國民間社會獨具的完整的文化精神體系,就基本體看,它至少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對於社會公正、社會正義的樸素的政治願望;以俠義為核心的民間社會的道德系統;敢說敢做、表裡如一的人格精神。」 新派武俠小說都繼承了上述的俠義傳統,或者說,都將傳統的俠義精神重新發揚光大。這是它們之所以吸引現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諾德·豪澤爾認為:「通俗藝術的目的是安撫,是使人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我滿足。」一位名叫「月湖漁隱」的民間文人在《七劍十三俠》的序中說: 「于世風頹靡中得幾個俠士,以平世間一切不平事。」 回顧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其間的痛苦、不平,可能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西方列強的征服、蹂躪,打破了五千年的平靜與和諧。祖國土地的被割據,民族尊嚴的喪失,上海租界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曾深深地刺痛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然而,中國人卻被視作狗,甚至連狗都不如。就像一位詩人沉痛的吟詠: 中國中國你剪不斷也剃不掉, 你永遠哽在這裡你是不治的胃病, ——蘆溝橋那年曾幻想它已痊癒。 中國中國你跟我開的玩笑不算小, 你是一個問題,懸在中國通的雪茄煙霧裡。 他們說你已經喪失貞操服過量的安眠藥說你不名譽。 被人遺棄被人出賣侮辱被人強姦輪奸中國啊中國你逼我發狂。 當武俠小說中的俠客飛簷走壁、武功超群,一出手就撩倒一大片之類的景像頻頻出現,受盡西方霸權欺壓淩辱的中國百姓仿佛出了一口惡氣;同時在中國武功的神秘幻覺中,享受著片刻的勝利者的喜悅。 七十年代以來,更有大量的香港武打電影,是以近現代中外衝突為背景的。由於武俠人物的精湛武藝、不屈不撓、精忠報國,大大緩解了長期在屈辱狀態中的中國人的心理重負。在如夢如幻的武藝演繹中,抒發的乃是現代的中國人的憤怒,以及恢復舊日光榮的夢想。 這可能顯得相當淺薄,甚至庸俗,但卻是最真實的群眾心理。 更為重要的是,西方的精神滲透造成了中國文化的衰敗,從觀念到生活方式,淹沒在「西化」的浪潮中。漸漸地,許多中國人遺忘了自己從何而來,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往何處去。 大約從六十年代開始,詩人們開始緬懷起唐朝的江南,古典的蓮花,那等在水邊的容顏,……那清純的中國式的美感經驗。在古典意象的營造中,擺脫支離破碎的現實引致的無序和創痛。借著文字,借著武俠小說,許多人回到了中國,回到了詩意的中國,那失落了很久的,埋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中國。 而武俠的回歸則始於五十年代。金庸、梁羽生的小說出現在殖民地的香港,首先是在海外的華人圈中引起反響和熱愛。很多讀者都認為,金庸、梁羽生的作品如同一座橋樑,在斷裂的河岸架起,使他們得以走到那失去了聯結的傳統。 越來越多黃皮膚的身體披上西裝,越來越多黃色的手指握著鋼筆,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影片佔據著黑色的眼珠,越來越多的人在西化的潮流下隨波逐流,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喪失了自我的本性。 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是一張張清新而健康的面孔,以及一顆顆純潔的心靈;那是綴著竹、梅、蓮、青山綠水、西湖太湖、天山、昆侖山、長白山等等景致的場面,是最中國最母親的山川;那是充滿著中國的音樂、技藝、色彩的空間,穿著漢服的男人與女人,生命開放如同陽光、花朵,散發的是俠義精神的芬芳。 在道德腐敗的年代,在唯利是圖的歲月,這些武俠作品告訴我們另一類原則,那就是俠義的原則,人之所成為人,不在於他的權勢或金錢,而在於他的精神、骨氣。為了名譽,為了友情,為了國家,為了所有美好的信仰,人可以犧牲生命,而不能為了一己的私欲苟活於世界。人不應當瑣屑、怯懦、狡猾,而應該開朗、豪爽、真誠,堂堂正正,活出人的韻味來。 傳統文化的式微,國運衰敗,道德墮落,為武俠小說中的俠義傳統提供了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契機。 當然,每一位作家在抒寫俠義傳統時,都會有不同的風格。梁羽生筆下的俠客,以及這些俠客所體現出來的俠之品格,無疑包含了上述俠義精神的共性,但也有他個人化的痕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