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人物傳記 > 梁實秋傳 | 上頁 下頁
第十章 魂兮歸來(12)


  確實,站在生命現象的角度看,梁實秋的整個「人生之旅」是相當完整的,甚而近於完美無缺。他微笑著開始了他的生命旅程,最後,又微笑著中止了生命的腳步。應該說,同時代人中活得象他那樣充實、豐富、自在、灑脫而又心安理得、沒有人欠欠人那一套煩惱者,是極其少見的。

  因此,梁實秋大可以從此「托體同山阿」,了無遺憾地去獲取並享受那永恆虛空中的永恆清靜、永恆超脫了!

  秋翁離世,受打擊最大的自然是韓菁清。

  在悲慟欲絕中,她記起了丈夫的臨終遺言:打開〇〇七號箱子。她打開了。仔細檢視過一遍後,她已哭腫的眼睛再次湧滿了熱淚。箱子裡,整整齊齊地放著三份「文件」。

  一件就是1984年7月25日梁實秋在妻子離家去港時親筆寫的《我的遺書》。

  另一件是早一天寫給韓菁清的一封信,實際也是「遺囑」。

  第三件也是一封信,是一年多後,即1985年11月28日,寫給兒子梁文騏的。

  寫給韓菁清的信中道:

  清清:你現在到香港去了,我獨居寂寞,瞻前顧後,愁思百結。有些事我要告訴你。

  我首先告訴你,自從十年前在華美一晤我就愛你,到如今進入第十個年頭,我依然愛你。我故後,你不必悲傷,因為我先你而去是我們旱料到的事。我對你沒有什麼不放心,我知道你能獨立奮鬥生存,你會安排你認為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我還有幾件事要囑咐你:

  一、對人寬厚是你的長處,但不可過於熱心,對人不可一見如故,以免吃虧上當。

  二、晚睡晚起的習慣,會與社會交往造成不便。能稍矯正就好。

  留下一些存款你應如何處理,任隨你意,我無意見。身後只餘此小小數目,我很抱愧。

  十年來你對我的愛,對我的照顧,對我的寬容,對我的欣賞,對我所作的犧牲,我十分感激你。

  我故後,我們的兩隻貓,無論如何困難,你要照顧他們,一如照顧我們倆親生的孩子,我知道這是不需要我吩咐的。

  清清,願你幸福長樂!

  秋秋留言七三、七、廿四。

  附給文騏一函,盼我故後轉交。七四、十一、卅補記。

  留給梁文騏的信全文如下:

  文騏:我因為年事已高,趁神志尚清,預留此函給你。

  啙窳一生,鮮有積聚,汝能自立,我心良慰。年來稍事積蓄,僅為防老。一部分存在美國,一部分存在臺灣。在美國的一部分,分贈你們同胞三人,已經吩咐文薔於我故後按照我的意思執行。戔戔之數,聊做紀念。在臺灣的一部分,我遺贈汝繼母菁清,作為她日後生活費用之一助。菁清為人忠厚,對我晚年用拂甚至,我甚心感,我故後盼善事之,無貽我憂。關於治喪問題,當由菁清作主,汝可從旁襄助之,其處理原則已另囑菁清注意,不外一切從儉,不發訃聞、不開吊。不收禮,不組治喪委員會,不開追悼會,死欲速朽,何用鋪張。至於我的版稅問題,為數甚微,遠東微有若干版稅,劃歸文薔,正中版稅則給菁清,其他如九歌出版社及皇冠出版社則汝收受之。

  汝半生坎坷,吾甚痛心。今後至盼否極泰來,能于此安身樂業。開始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勿傲物,少言語。言盡於此,願上天福汝!

  煙酒要節制,戒絕最好。又及。

  父字七十四年十一月廿八日

  人之將死,顧戀親眷,聖賢難免。為人夫,為人父,為人主(對貓而言),梁實秋可謂至矣盡矣!

  梁實秋的喪葬完全合乎死者生前的意願。

  正巧有人從西非象牙海岸進口了一批紅木。韓菁清斥資二十三萬七千元台幣,為梁實秋制做了一口紅木棺材,據說可以保存三十年以上。

  她還為他定做了春夏秋冬四套真絲壽衣,分別為黃、黑、灰和咖啡色。他身穿四季壽衣,枕著繡花枕頭,蓋著繡花被,身旁放著文房四寶和《雅舍小品》、《白貓王子》、《槐園夢憶》等著作,靜靜地躺在紅木棺材中。

  11月18日上午,在臺北市第一殯儀館福壽廳舉行了梁實秋遺體告別儀式,一切如儀。完畢後,在濛濛細雨中起靈、出殯,安葬於臺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公園墓地。整個過程,拍攝成了一部錄相片,由韓菁清親唱的戚婉歌聲配樂。

  昔我來思,楊柳依依,今我往矣,雨雪霏霏。在風雨淒淒中,梁文騏淚如湧泉,《詩經》裡的這首詩很自然地湧上他的心頭。

  墓地很高曠,舉目四顧,莽野蒼蒼;墓前石碑上的字為韓菁清親筆書寫:梁實秋教授之墓。這都是梁實秋生前一再要求的,他在《遺書》中曾再三叮嚀。

  在解釋梁實秋之所以願意在高處築墓的原因時,韓菁清曾透露,那「為的是讓他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索的故鄉」。

  由此看來,如果說梁實秋這一生也有遺憾的話,那麼,在有生之年始終沒能回到家鄉,該是他最大也是唯一的憾恨了。

  因此,當我們就要結束這個漫長的「故事」的時候,我們願意把一開頭就引用的偉大古詩人的那不朽名句,再一次奉獻在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靈前:

  曼餘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魂兮歸來!歸來!……

  1993年6月6日,9時半終完成于聊城師院三號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