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二二


  §三、勞而無功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本來就很不牢固的國共合作在國民黨的一意孤行下更加岌岌可危。

  為顯示誠意,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善後辦法十二條,作為恢復合作的條件。中共方面的國民參政員也以書面形式通知國民參政會,在未經政府裁奪前,他們將不出席3月1日召開的參政會會議。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國共之間由於固有的原則的分歧使得他們間的合作只能是暫時的,而此時已到了分開的時候。現在雙方所做的,只是擺出高姿態,而不願背上破壞統一的駡名。但顯然,梁漱溟是不深諳此道的,他只是天真地從良好的願望出發,希望調和雙方的矛盾,早日取得抗戰勝利。於是,他再次斡旋于國共之間,做起了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調停。

  2月22日,梁漱溟、張君勱、左舜生、李璜、沈鈞儒、鄒韜奮、黃炎培等15人集會商談,期望以第三者的立場勸說國共雙方,重建統一。並推舉梁漱溟、左舜生、羅隆基3人負責起草意見,做為雙方和談的基礎。梁等3人交換意見後,由梁漱溟執筆起草了4條意見並交由會議討論通過。於是大家聯合簽名,準備呈于國共雙方。

  在中國共產黨方面,梁與周恩來、董必武面談,開誠佈公地交換了意見。周表示如果國民黨接受,中共參政員將出席參政會。於是,27日,他們又找到了蔣介石,蔣也沒有反對意見,只是囑咐他們再與中共代表商量。梁、黃等人再次找到周恩來,請其撤回不出席參政會的聲明,周、董表示應請示延安,再作決定。

  第二天,黃炎培、沈鈞儒再次去見蔣介石,蔣表示,如果中共方面不出席參政會,則是中共破壞了統一大業,必須負責。蔣的態度對第三者震動很大,他們退出總統府後顧不得吃飯就前往周處轉達了蔣的原話。

  周恩來仍表示在等候延安的電報。

  當日下午6時,黃炎培打電話詢問,周恩來說延安尚無回電。第二天清晨,周恩來、董必武匆匆趕來,解釋說電臺出了故障,收不到延安指示故不便出席。

  此時,開會時間已經到了。黃、梁趕到浮圖關國民大會堂會場向蔣介石解釋,蔣表示可以等一天。

  不料,第二天延安的電報是來了,但不是指示中共參政員出席會議,而是提出了新的臨時解決辦法十二條作為出席參政會的條件。當然,新的十二條較過去條件上降低了許多,但國民黨也自然不可能答應。

  於是國民參政會在中共代表缺席的情況下照常舉行。

  梁漱溟仍沒有放棄努力,他又重新提出三條原則,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委員會,使國共雙方坐下來面對面商談。然而,對於梁的建議,各民主黨派都很消極,黃炎培、張君勱等老朋友雖然沒有反對,但勸他在努力之前先爭取張群的同意,然後再見周恩來。

  張群與梁漱溟曾經多次合作,私交很深,但對梁的意見卻不置可否,讓他去請示最高當局。而周恩來也缺乏誠意,只是不願掃梁漱溟的興而和他打馬虎。

  3月6日,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對參政會宣佈共產黨事件,言辭嚴重,指責中共屢次破壞軍令政令,破壞統一抗戰。自此,梁漱溟的努力再次以失敗告終,但在勞而無功的努力之後,我們看到的卻是他「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偉大的人格力量和儒者風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