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漱溟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七 |
|
§三、孔夫子與馬克思的對話 國民黨政府的排斥異已、無心抗戰的行徑使梁漱溟深感失望,並且對抗戰的前途漸生悲觀之情,而另一方面,共產黨卻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張,特別是力主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這不由深深吸引了梁的心,使他萌生了去看一看的想法。 1937年12月,梁漱溟以國防參議員的身份前往河南、陝西視察防務,但這只是一個藉口,他的目的地實際是延安。1938年1月5日,他越過寬闊渾濁的渭河,坐著牛車穿過黃土高原抵達了延安。 梁漱溟首先花了兩周時間和党的領導人交換意見,參觀政府的各個部門,之後又考察了當時延安軍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他深深地為當地那種嶄新的氣象所吸引、所感染。「在極苦的物資環境裡,那裡的氣象確是活潑,精神確是發揚」。最令他感動的是延安軍民的樂觀主義精神「一般看來,各項人等,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沒有享受優厚的人,是一種好風氣。人人喜歡研究,喜歡學習,不僅學生,或者說人人都像學生,這又是一種好風氣。愛唱歌、愛開會,亦是他們的一種風氣。天色微明,從被窩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揚,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勞苦都由此忘卻!人與人之間感情增加,精神上互為感召流通」。基於這種好感,他便將自己同行的外甥鄒曉青留在延安,參加了革命。 在訪問期間,最令梁漱溟難以忘懷的就是與毛澤東的8次會談。梁和毛20年前同在北大工作過,梁漱溟和毛的岳父楊濟昌更是多年好友,故而也算是老相識。會談通常在晚飯後開時,有時通宵達旦。毛澤東為梁漱溟斟茶,自己則豪飲烈酒。梁大多情況是正襟危坐,嚴肅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毛澤東一手夾著土制煙捲,一手用「禿筆粗墨,在大紙上橫行寫來如飛,並不時流動鯨飲一番」。就這樣,孔子和馬克思討論著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毛澤東和梁漱溟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階層和生活經歷,毛澤東是世代農民,梁則是世宦之家,他們之間的差異更在於二人的信仰——馬克思主義和新儒家學說之間。毛澤東談話時談笑風生,滿口民間諺語,梁漱溟則信守「君子無戲言」,吟誦著古聖先賢的教訓。毛澤東穿著隨便,天熱時會毫不顧忌的光著膀子,即使在正式場合也敢這麼做,梁漱溟則無論何時都堅持穿他那學者式的長衫。但這樣並不影響他們的談話。 他們各抒己見,談鋒甚健。 梁漱溟強調,中國社會有其特殊結構,與歐洲不同,因此,中國革命是外部引發,而不是內部自發。 他認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而反對中國存在階級和階級鬥爭。毛澤東則認為他誇大了中國的特殊性,是溫和的改良主義,而解決中國問題,必須用徹底的革命。 兩人談話中雖時常有爭辯,但氣氛一直比較融洽。 梁漱溟事後回憶說:「此番會唔,在我印象甚好。古時諸葛公稱關美髯日逸群絕倫,我今亦有此歎。他不落俗套,沒有矯飾,從容自然,而親切。彼此雖有爭辯,而心裡沒有不舒服之感。大致每次都可以很舒服的回去。」當然,他們兩人的談話最多只能互相啟發卻不可能達到共識,仍是各人按各自的理想奮鬥下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