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思成和林徽因 | 上頁 下頁 |
17.在昆明定居(2) |
|
在以後幾年,這些飛行員一個個都在戰鬥中犧牲了。他們的遺物都被送到粱家。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八個人沒有一個還活著。 梁家在一所住宅中占了三間房子,而住宅的大部分則是由一家姓黃的住著。徽因曾對家中的情況有過簡略的描述:「思成笑著、駝著背(現在他的背比以前更駝了),老金正要打開我們的小食櫥找點東西吃,而孩子們,現在是五個——我們家兩個,兩個黃家的,還有一個是思永(思成的弟弟)的。寶寶常常帶著一副女孩子的嫺靜的笑,長得越來越漂亮,而小弟是結實而又調皮,長著一對睜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所期望的男孩子。他真是一個藝術家,能精心地畫出一些飛機、高射炮、戰車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軍事發明。」 大約就是這個時候,思成關於公元6世紀趙縣大石橋的英文論文手稿寄到了劍橋。他是在他們從天津出發西行的時候寄出來的,希望它能在美國發表。我找到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威廉·愛默生請教,他自己是法國建築史的專家。恰巧他的研究題目之一就是法國最早的散拱橋,它比它的中國先行者要晚十個世紀。他懷著越來越大的愛好審視了隨稿子附寄的精美圖畫和萊卡照片,他讀完文稿,就把手稿寄給權威的建築雜誌《筆尖》(Pencil Point),井附了自己的推薦信。《筆尖》在1938年1月號和3月號將論文分兩次刊出。 《筆尖》給作者付了稿費,但思成夫婦真正的驚喜還是在收到登載論文的雜誌的時候。論文印在精美的紙上,使圖片顯得更漂亮,而文章的版式設計也很寬鬆雅致。這一成功恢復了思成同美國建築師和建築學家們的聯繫,正是他們,在他在北京的最後歲月中發現了他。他的情緒因此大大提高了。 隨著營造學社在昆明重新組建並受到資助,儘管規模小一些,新近從北京來到的工作人員中的建築史學家也開始了他們在本地區尋找中國古建築的系統考察。在他們的發現中有少數幾所宋朝寺院①,但它們不過是營造學社《彙刊》中已經研究過和描述過的較大例證的地方翻版。當思成正患脊椎關節炎時,劉敦楨來到了昆明。他開始在昆明附近開展了調查並領著一個小組進一步向西到大理、麗江研究了寶塔、寺廟和民用建築。 ①. 原文如此,其他資料所記與此不同。——譯者注 直到此時為止,學社對研究住房建築只給予很少的注意。這是因為它的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若干世紀以來保存下來的建築物發現中國建築的各個發展階段。出於好幾個原因,民用建築對此關係不大。有錢人的住宅隨著主人的意思而變得和原始的形式不同。窮人的住所由於居住者無力對付自然力的破壞或僅僅是由於疏忽而解體。至於那些在都城的皇宮,它們常在王朝之末被他們的後繼者燒毀或拆掉。 然而,從北京到昆明穿越一千五百英里的內地鄉村、晚上就宿在村裡、在艱苦和疲累的條件下的旅行打開了研究人員的眼界,使他們認識到中國民居在建築學上的特殊重要性。這種住所的特色、它們同住戶生活方式的關係以及它們在中國各個不同地區的變化,忽然一下子變得顯而易見而有意思了。 1939年秋天思成帶了一個營造學社的考察團離開昆明,去對四川省四十個縣進行六個月廣泛和細緻的考察。同行的有劉敦楨、莫宗江和陳明達。他們對寺廟和寶塔進行他們習以為常的考察,丈量、照相和研究。毫不奇怪地,他們發現此地的寶塔跟寺廟一樣,都反映了中國中原地區的發展,儘管在時間上靠後一些。 與此同時,他們高興地發現了四川西部彭山縣江口鎮附近的崖墓,它表現了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木結構建築。他們熱切期望對這相對來說鮮為人知的中國建築發展的早期階段進行詳細的考察研究。他們具備專業知識,但缺錢來資助新的研究項目及其研究報告,或發表關於他們在西南地區的已有發現的報告。 1940年春天,在思成從四川回來以前,在徽因的監督下,他們共同設計的在離開昆明8英里的小村莊龍頭村的三間房的住宅完工了。距離城市這麼遠,他們希望能避開轟炸。「它費了我們認為能付得起的兩倍的錢。」徽因寫道,「現在我們已經完全破產,感到比任何時候都慘。米價已漲到一百塊錢一袋——我們來的時候是三塊四——其他所有的東西漲幅差不多一樣。今年我們做的事沒有一件是輕鬆的。我在告訴你們我們在做什麼和我們的境況如何時真不好意思。思成到四川去已經五個月了。我一直病得很厲害,到現在還沒有好。」儘管我們常常寄去的支票並不是直接有用,因為這個家庭所需要的東西實際上是無法得到的,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付清三個房間的住宅建築費。我們寄去的支票1940年9月間寄到,碰巧解決了問題。 生活是艱難的。冷熱自來水都沒有。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一口陶制的大水缸,它有三到四英尺高,用來儲存挑進屋裡來的水。對一個家庭來說,一口水缸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一座燒缸的窯開張時女人們彼此擁擠甚至打架,唯恐買不到。燒飯是俯身在一個三條腿的火盆上做的,它的頂部離開廚房的泥地不過18英寸。它只能支一口鍋。燃料是煤灰和泥做成的煤球。它們必須被煽旺到能做飯的程度。如果要洗澡、洗衣或洗碗,就得從水缸裡舀出水來,在這個或另一個「爐灶」上燒熱,任何家庭要是有一個大熱水瓶來儲存熱水,就把它當成家中最寶貴的財產。除此之外還要冒著塵土或泥濘跋涉到村裡去購買買得起的食品並帶回家。這事必須天天做,因為冷藏根本不存在,連想都沒想過。當然沒有電話或運輸手段。照明用菜油燈,但那也很貴,所以最好還是跟村民一樣,天黑下來就睡覺。要更換穿破的或孩子們顯得太小的衣服是個大問題。布差不多沒有。一句話,戰爭、通貨膨脹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已把梁家變成了窮人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