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梁思成和林徽因 | 上頁 下頁 |
8.建築史家(2) |
|
1932年三月出版的營造學社《彙刊》,登了思成的第一篇文章,專為搜集現有的關於唐代寺廟和房屋的文獻資料。從文章一開始他就希望發現一座存留下來的唐代(公元618~907年)建造的木框架建築物。他的文章標誌著他已確定了朝向這個目標的行動路線。他很可能不會成功,因為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年,而木頭是一種易損的材料。即使有寬廣的、外伸的瓦頂作保護,木頭的柱子和桁架也很容易遭受蟲蛀、腐蝕和火災。可能人類是最大的敵人。對佛教的宗教迫害週期性地消滅僧侶,摧毀人們在那裡頂禮膜拜的巨大建築物。 這種文獻研究工作是有用的最初步驟,但它並未解開文本損毀的《營造法式》的奧秘。思成每天到故宮去上班,很快就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實際好辦法。就像李誡本人一樣,他向在故宮中幹活的工匠尋求幫助。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們的營造知識,他熟讀了1734年印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儘管他認定它和較早的宋代手冊不是一個檔次,但它對他研究當時仍在北京占統治地位的清代皇家建築幫助很大。他寫道: 「有了《工程做法則例》做教科書,木匠們做教員,清代宮殿做教具, 對清代建築的方法和規則的研究開始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這本書,1734年由工部印行,共有七十章。它們涉及建築材料的計 算和『大木作』的規則。對二十七種大小的房子的每一個建築結構都不厭 其煩地提供了丈量方法。然而,對於確定每一種結構的方法和位置則很少 提到。如果沒有工匠來指出和解釋具體的例子,這本書是很難讀的。對於 中國建築中最獨持的『斗拱』的規則以及柱子的直徑和高度、屋頂的弧度, 書中都有敘述。其他的章節則談到『小木作』,接榫、石作、磚作、瓦作、 顏色,等等。」 思成把這種對尺寸的「不厭其煩」的敘述和宋代的手冊相對比,後者用一種非常合理的方式闡明了基本的原則,然後又提出具體衡量根據不同等級確定的各建築部位的公式。 他幸運地找到了兩位一輩子從事維修故宮裡的清代建築的老木匠。他和他們一起仔細檢查了木構件之間的複雜關係。這可不僅僅是工匠們「指出和解釋具體的例子」的問題,因為他不僅需要知道每一個構件的名稱,而且還得知道它們的位置以及每一構件在整體建築中的作用。就在這裡,在故宮房子裡,開始就近檢查和準確測量所要求的攀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