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榮桓傳 | 上頁 下頁
九三


  十二月二十四日,劉少奇致電東北局指出:「你們主力部署在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周圍及南滿,似乎仍有奪取三大城市的態勢。」而這是「有危險性的」。他再次強調:「你們今天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可靠的根據地,站穩腳跟。」

  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央發出了毛澤東起草的《建設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建立這種根據地,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經過艱苦奮鬥。」「建立這種根據地的地區,現在應當確定不是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這是在現時條件下所作不到的。也不是在國民黨佔領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附近地區內……建立鞏固根據地的地區,是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目前應當確定這種地區,以便部署力量,引導全黨向此目標前進。」中共中央發出這一指示,標誌著建設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思想的完全形成。

  ①見《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四月第一版,第1123頁-1124頁

  羅榮桓十二月十三日的電報與中央這一指示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所表述的關於東北的城市與鄉村既不同于關內華北各地,與資本主義國家亦有區別的觀點,及由此而提出的爭取控制某些中小城市、次要交通線、某些重要原料基地,以轉變中共與國民黨之間力量對比的主張,為後來東北解放戰爭的歷史證明是很有見地的。

  這時,東北人民自治軍進入東北還不到四個月。國民黨一方面大講「和談」,一方面繼續大舉增兵。蘇聯受條約的約束或出於其外交需要,政策也屢有變化。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在東北的中共黨內高級領導幹部,對形勢,對和與戰的問題,對作戰方針問題等,進行了充分的醞釀,提出了種種考慮或意見。這是極為必要的,也是十分自然的。羅榮桓也經過了反復考慮。他十二月十三日提出的意見,是切合當時東北實際的。

  由於蘇軍提出,根據中蘇條約規定,他們撤退時要把沿中長路的大城市交給國民黨政府,十二月底,東北人民自治軍撤出了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城市,國民黨依靠收編的偽軍接收了上述城市的市政。羅榮桓隨東北局和「東總」遷到本溪。

  一九四六年一月四日,東北局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並將軍隊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軍,建立了北滿、南滿、東滿、西滿四個軍區,並重新調整了下屬各軍區和軍分區。整編了主力部隊,組建了若干補充團和地方武裝。調整後,除山東第一師和華中第三師的第七旅直屬「東總」外,其餘主力部隊均隸屬各大軍區。翌日,羅榮桓啟程赴駐朝鮮的蘇軍醫院治病。

  ①北滿軍區:高崗任司令員,陳雲任政委,李天佑任參謀長。南滿(遼東)軍區:程世才任司令員,肖華任政委,江華任第二政委,羅舜初、曾克林任副司令員並分別兼任參謀長、副參謀長,莫文驊、唐凱任副政委並分別兼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東滿(吉遼)軍區:周保中任司令員,林楓任政委,陳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啟龍任副政治委員,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西滿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李富春、黃克誠任政委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國共兩黨簽定了停戰協定。然而,蔣介石堅持東北不在停戰範圍並繼續利用美軍第七艦隊的運輸艦從上海、廣州和越南等地陸續將新六軍、新一軍、第七十一軍、第六十軍、第九十三軍等五個軍運來東北。於是出現了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

  從二月八日開始,國民黨軍隊分三路向民主聯軍發動了大舉進攻。南路由溝幫子指向遼陽、營口,佔領盤山、台安、遼中。中路由北鎮地區北上,推進至瀋陽市郊。北路由阜新、彰武出動,先後侵入阜新東北的鶩歡池和彰武、法庫間的秀水河子。

  侵入秀水河子的敵十三軍二六六團全部、二六五團一個營及師屬山炮連,這時距其主力已達一日行程以上。民主聯軍乘這股敵軍遠離其主力的機會,集中山東第一師、華中第三師第七旅等部共七個團的優勢兵力,突然將敵包圍,於二月十四日晨全殲了這股敵人。

  同時,進至鶩歡池的敵二六七團一個營,也被華中第三師第十旅和獨立旅全殲。這是東北民主聯軍打的第一個典型的殲滅戰。

  但在二月十六日對南路進攻沙嶺(盤山以東)之敵的戰鬥卻未打好。民主聯軍南滿的部隊雖以優勢兵力包圍了新六軍的一個團,經連續三天反復衝擊,終未奏效,後來援敵趕到,民主聯軍被迫撤出戰鬥。羅榮桓在後來總結經驗教訓時說:沙嶺戰鬥,我們五個團又二個旅打敵人一個團,數量上雖然優於敵人,但參戰部隊有老部隊,也有新部隊,思想上、戰術上的準備都不夠,裝備不行,指揮上也不統一,加上對敵我兩方面缺乏正確估計,敵人已經站住了腳,築起工事固守起來,我們的火力沒有組織好。結果,我們傷亡很大,包括許多凍傷的,減員好幾千人,也沒有把敵人消滅。

  後來,羅榮桓多次用這兩個戰例來教育幹部:一定要按條件辦事,要承認敵強我弱這個事實;不能只有一手,還要有第二手第三手,打仗沒有後手是不行的;要以老部隊作骨幹;要長期打算,重視部隊的建設和整頓。

  §增強團結,艱苦奮鬥

  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初為止,經過三個月的擴編,人民自治軍已達二二。六萬人。但是部隊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部、山東第一師梁興初部、山東第七師楊國夫部,處在錦州前線,槍械、彈藥、被服等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補充。後來進入東北的山東第二師和第三師的情況也是如此。東北冬季到來得早,天寒地凍,有的部隊還沒有發齊冬裝。新區群眾基礎弱,群眾對人民自治軍不瞭解。黃克誠報告說,部隊目前遇到「七無」,即無黨、無群眾(支持)、無政權、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鞋襪衣服,因而士氣受到很大影響。在南滿和北滿的幾個新發展的部隊,雖然裝備較好,但政治成分嚴重不純,還沒有建立起堅強的党的領導和活躍的政治工作,有些新部隊在國民黨特務分子的策動下,戰局緊張時,竟叛逃為匪,或者投降敵人。總部機關剛組成不久,效率不高,通訊聯繫不暢,後勤工作更是頭緒紛繁。因此發生了一些新老部隊不團結的現象,妨礙著中共中央政策方針的貫徹和集中統一指揮。在部隊思想方面,既有輕敵的急躁情緒,也有和平幻想,缺乏長期戰爭的精神準備。

  在戰鬥緊張、部隊調動頻繁的情況下,召開會議專門研討部隊思想情況及解決辦法是不可能的。羅榮桓只有通過下達作戰命令、個別交代、口頭談話或電報提示等方式,把有關政治工作的意見傳達下去。

  當時,在東北,部隊和幹部來自各個方面各個地區,隸屬關係不斷變更,擔負任務時有變化,駐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各有差別,特別是武器裝備的補充和其他後勤供應一時還不可能做到公平合理,更帶來一個如何加強統一領導,克服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宗派主義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羅榮桓十分關注,時時處處都注意抓維護和增強各部隊之間、各地區幹部之間,以及總部機關與各部隊、各地區幹部之間的團結問題。

  十二月二十二,彭真、羅榮桓專門致電各部隊,要求各部隊一定要加強團結,相互支持,並特別指出:先到東北的部隊應照顧全域,竭力幫助後到的部隊;主力部隊應以最謙虛的態度去團結扶助新編成的部隊。

  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羅榮桓和政治部主任陳正人主持下發出的《關於目前部隊政治工作的指示》也指出:「老部隊首先照顧幫助新部隊,老幹部首先照顧新幹部,老戰士首先照顧新戰士,新老部隊都要有首先照顧別人困難,幫助解決困難的精神。」「確實掌握正確的幹部政策,調整各部分之間、新老之間、新來幹部與本地幹部之間的關係,貫徹團結的方針,以達順利整編之目的。」

  對於增強團結,統一步調,羅榮桓不僅一般號召,而且首先要求山東來的部隊做出榜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