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榮桓傳 | 上頁 下頁
六二


  三月三日,中央書記處又就解決山東領導問題分別給劉少奇、山東分局、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發出電報。在給劉少奇的電報中系統地介紹了山東情況和意見分歧的來龍去脈。在給分局、一一五師和山縱的電報中,中央分別要求各自多做自我批評,求得團結統一。

  三月十八日,劉少奇(化名胡服)及隨從人員從蘇北阜甯單家港啟程。教五旅十三團團長周長勝率部隊護送他們穿越敵偽軍的好幾條封鎖線,羅榮桓派教二旅旅長曾國華率部隊到隴海路以南迎接。

  四月十日,劉少奇一行到達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駐地臨沭縣朱樊村。一落腳,他就找朱瑞等山東黨政軍的負責人,瞭解各方面的情況,羅榮桓和陳光與劉少奇談了一天一夜,彙報了山東地區敵友我三角鬥爭的形勢,陳述了對山東工作的意見。

  劉少奇不但和許多幹部深入地交談,而且查閱了很多材料,並從當地群眾中直接瞭解了很多情況。在掌握了全面情況以後,他先召集山東分局委員(朱瑞、羅榮桓、黎玉、陳光)以及肖華、陳士榘,開了一次座談會。

  在會議上,劉少奇對抗戰開始以來山東的工作和今後的任務作了報告。他首先肯定了抗戰開始以來山東工作的主要成績:建立和發展了抗日武裝,給敵偽以重大打擊,建立了根據地與遊擊區,發展了大批黨員,訓練了一批幹部,初步組織了基本群眾,並派兵增援了華中新四軍。由此使我們在山東立穩了腳跟,造成了長期堅持山東抗戰的條件。同時,他也指出在山東領導工作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主要是未能完成中央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提出的「應爭取我們力量在各方面的優勢」的任務。

  劉少奇分析了山東的三角鬥爭形勢,認為:「力量對比為敵佔優勢,頑軍次之,而我則處於第三……山東敵友我是處於一種極複雜的長期三角鬥爭的相持局面中,誰亦不能很快解決問題。」

  劉少奇認為,我們在山東所以未能取得優勢,除了客觀原因之外,在山東工作中也存在著許多缺點和錯誤。他指出:開始由於缺乏明確、堅定、獨立自主地發動組織群眾爭取山東抗戰領導地位的戰略思想,失去了一些建立根據地、爭取戰略要點的先機。而一一五師進入山東又比較晚,故未能迅速取得優勢。而有些同志「對山東形勢的估計常是陷於過分樂觀,以為自己已有優勢,已有領導權。對形勢可能的惡化及困難則估計不足。」在反對頑固派的鬥爭中,缺乏堅定的方針與切實的部署。在執行統戰政策上,過於信任中間力量,讓他們在我們根據地內組織「抗敵自衛軍」,而我們自己的地方武裝,卻沒有普遍地發展起來。

  ①先機:當時的常用詞,指能夠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時機

  劉少奇指出,在党的幹部中,階級觀念、群眾觀念薄弱,減租減息沒有真正開展起來,群眾的生活沒有得到改善。他認為這是廣大群眾未能充分發動與組織起來的根本原因。劉少奇還指出了山東在鋤奸政策上犯有嚴重錯誤,黨內存在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空談主義及黨八股作風等。

  劉少奇提出,今後在山東「總的任務是繼續堅持山東的抗戰,完全鞏固各根據地,加強遊擊區,在三角鬥爭中求得有利於我之若干轉變,加強與聚集我之力量,以便迎接國際國內的偉大事變。」

  劉少奇這個報告,採納了羅榮桓和山東分局其他成員的意見,是集體智慧的成果。與會同志一致表示擁護。

  隨後,召開了一次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決定了山東工作的戰略方針、部署等問題。不久遵照劉少奇的指示,又召開了分局委員會議,分局各位負責人彼此思想見了面,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朱瑞代表分局按照劉少奇報告的精神作了《抗戰四年來山東我黨工作與今後任務》的報告,分局就此報告作出了決議,隨即對中共山東各級黨組織進行了普遍和深入的傳達。劉少奇來到山東指導分局形成這一決議對山東軍民勝利度過抗戰的艱苦階段,推動山東工作的轉變起了關鍵作用,為山東抗日根據地從困難到勝利的轉折奠定了基礎。

  四年工作總結之後,為了轉變山東的工作,需要抓發動群眾減租減息,統一軍事領導,貫徹執行分散性群眾性遊擊戰方針,開展對敵政治攻勢,開展對友軍的疏通團結和對頑軍的反「磨擦」鬥爭,還要開展整風,進行大生產,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這些都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貫徹。而當時首先要處理的是「抗敵自衛軍」的問題。

  對此,劉少奇提出了這樣的原則:「任何抗日政黨和政治團體,到我們抗日民主根據地來參加抗日,必須服從我們党的領導和遵守党的各項政策。根本的問題在於有利於壯大抗戰力量,而不是分散抗戰力量。」

  依據上述原則,四月間,劉少奇與朱瑞邀請「抗協」負責幹部十余人開座談會,研究對「抗協」及「抗敵自衛軍」的處理辦法。

  經過耐心的工作,「抗協」的負責人表示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達到抗戰勝利的目的,願意將「抗協」所屬「抗敵自衛軍」交八路軍統一整編。

  六月十八日,抗敵自衛軍編入八路軍。七月十三日,「抗協」山東省會部通知各級組織,將「抗協」的半政黨性質改變為統戰組織性質,同時做好解散的準備。下半年,「抗協」的各級幹部逐步安排到政府的文教、經濟部門任職,「抗協」的活動逐漸停止。「抗協」的主要幹部和很多會員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政治上得到了鍛煉,許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第十三章 衝破拂曉前的黑暗

  §分散性、地方性、群眾性的遊擊戰

  「拂曉前的黑暗」,這是羅榮桓對一九四二年山東敵後抗日根據地處於最艱苦、最困難階段的準確寫照。

  ①引自羅榮桓:《堅持我們的邊沿遊擊區》,一九四二年八月一日,中共山東分局黨刊《鬥爭生活》第一六期。此文標題原為「邊緣遊擊區」,當時又稱「邊沿遊擊區」,本書統一作「邊沿遊擊區」

  一九四一年,日軍將其侵華兵力六十四%和偽軍九十五%,用以對付堅持敵後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他們在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在華北連續推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所到之處實行毫無人性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使廣大群眾遭受到深重的災難。

  在山東,近四萬日軍和絕大部分是從國民黨軍隊轉化過去的十八萬偽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的「掃蕩」和分割封鎖,在各根據地間控制公路六千九百公里,建立據點三千七百個,使抗日根據地面積由三。六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二。五萬平方公里,人口由一千二百余萬下降為七百五十余萬。除濱海、魯中、膠東尚有較大塊的根據地外,魯南、冀魯邊、清河地區和魯中的泰山分區已經被切割為小塊的分散的根據地和遊擊區,與敵偽頑佔領區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魯南根據地變成「南北幾十裡,東西一槍穿」的狹長地帶。冀魯邊的八路軍大部換成了便衣,哨兵只能在宿營的房前屋後站崗,每夜都要轉移幾個營地。

  為了扭轉山東抗戰的困難局面,羅榮桓根據中央軍委提出的蓄力量、熬時間、堅持長期鬥爭的方針,把主要精力灌注於遊擊戰爭的理論和實踐。從一九四二年七月到十一月,他在《大眾日報》、山東分局黨刊《鬥爭生活》和第一一五師《戰士月刊》上連續發表了《堅持我們的邊沿遊擊區》、《準備打破敵人緊縮包圍封鎖我們的根據地》、《克服在執行遊擊戰中認識上的一些偏差》等重要文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