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羅榮桓傳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一九三八年九月,日軍十八旅團沿汾(陽)離(石)公路西犯,企圖西渡黃河。陝甘寧邊區再次受到嚴重威脅。陳光、羅榮桓決定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他們召集第三四三旅和決死第二縱隊幹部舉行作戰會議,佈置戰鬥任務。給決死二縱隊第三團這支新部隊分配的任務是看家,並向孝義方向警戒。隨後陳光、羅榮桓即率第三四三旅把部隊分散預伏在汾離公路的兩側,於十四日、十七日,分別在薛公嶺、油房坪給敵人的運輸補給部隊以沉重的打擊,又於十九日在王家池伏擊敵人後撤部隊。三戰三捷,共殲敵一千餘人,繳獲各種武器五百六十餘件,擊毀汽車三十餘輛。 勝利歸來後,陳光興高彩烈地招呼決死二縱隊三團的幹部去看繳獲的大洋馬。他對三團團長曹誠說:「想不到這一仗打得這麼便宜。早知如此,應該把你們也帶去鍛煉鍛煉。」 被打得氣急敗壞的敵軍頭目,在戰地揀到一份寫有第六八六團團長楊勇名字的材料,便立即寫信給楊勇轉一一五師司令官。信上說,他們不慣於在山地打遊擊,約八路軍到汾陽縣三泉鎮西的南陽村會戰。這封來勢洶洶的挑戰書,恰好暴露了敵人的虛弱和無能,說明八路軍的拿手好戲——山地遊擊戰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三戰三捷」剛結束,羅榮桓作為第一一五師的代表,赴延安參加了中共擴大的第六屆第六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在會上毛澤東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和會議總結。會議要求全黨同志認真地負起領導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責任,批判了統一戰線中「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遷就主義的錯誤口號,重申了全黨獨立自主地放手組織人民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毛澤東在為會議所作的結論中,說明了中共軍事工作的發展和戰略方針具體變化的道路,再次強調了遊擊戰爭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羅榮桓在十月十七日下午的會議上作了發言。通過彙報第一一五師一年來的情況,他著重談了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問題;另一個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党的領導和政治工作的問題。 羅榮桓在發言中介紹了第一一五師在午城、井溝戰鬥中,採用小部隊,利用若干個有利的陣地,此起彼伏地連續打小仗,消滅敵人的情況。羅榮桓談到,有一個排,為牽制敵人,在一個陣地上堅守了兩個小時,然後悄悄轉移陣地。向該陣地傾瀉了二百多發炮彈的敵人竟未發覺。我軍用這種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收到了傷亡小、殲敵多的戰果。他說,在井溝戰鬥中,敵人死傷近五百人,我軍傷亡不超過一百人。他用這些生動的戰例,說明了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是完全正確的。 羅榮桓在發言中直率地談到,由於部隊改編時一度取消政治委員,縮小政治機關,沒有建立黨委會,加之一一五師政治部又在較長的時間單獨行動,遠離部隊,而且有大批政工幹部調到地方工作,因此,使黨對部隊的領導和政治工作受到削弱,軍閥主義和貪污腐化的現象有所滋長。他彙報了一一五師到晉西以後,克服政治上的麻痹情緒,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他建議充分發揮黨支部的作用,加強部隊的政治教育,特別是系統的基本教育,以及我軍光榮傳統的教育,使部隊保持思想上的純潔。 §向山東進軍 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批評「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口號時曾說:「在敵後,只有根據國民黨已經許可的東西(例如《抗戰建國綱領》),獨立自主地去做,無法『一切經過』。或者估計國民黨可能許可的,先斬後奏。例如設置行政專員,派兵去山東之類,先『經過』則行不通。」① ①《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四月第一版,第五〇五頁 「派兵去山東」,這是中共中央早有醞釀的戰略設想。 山東,背靠中原,面臨渤海、黃海,南接江淮,北迫平津,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可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擁有十萬大軍的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複榘卻在日軍進攻面前望風而逃,致使山東十五。三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輕易淪于敵手。 在山東淪陷之前,以黎玉為首的中共山東省委,曾在濟南秘密制定了在山東各地發動武裝起義的計劃。從一九三七年十一月起,在各地秘密活動和剛剛從牢獄中出來的共產黨員,響應北方局發出的「脫下長衫到遊擊隊去」的號召,與從延安派來的一批紅軍幹部結合在一起,先後在冀魯邊、魯西北、天福山①、黑鐵山②、魯東③、徂徠山④、泰(山)西、魯東南、魯南、(微山)湖西等地,發動了武裝起義,建立了抗日武裝力量。由於侵佔山東的日軍兵力單薄,只佔領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線,廣大農村成為真空地帶,各地抗日武裝在這一有利形勢下迅速得到發展,到六七月間,已達四萬人。後來,在一九三八年底成立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由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委。這是一支在沒有八路軍主力支持的情況下,由党領導廣大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而創建與發展起來的較大的武裝力量。在這支抗日武裝的控制下,初步開創了大大小小許多塊抗日根據地。從全國範圍看,大部分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開闢的,如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和華中的一些抗日根據地。而山東卻是由中共領導人民抗日武裝起義開創的。這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特點。 ①位於膠東文登縣東部 ②位於長山、桓台、臨淄交界處 ③指昌邑、壽光地區 ④在泰安市東南 在共產黨發動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的同時,山東各地國民黨勢力、地主豪紳、土匪兵痞也乘機拉隊伍、搶地盤,出現了司令多如牛毛的局面。一九三八年一月出任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的沈鴻烈,成為這些游雜司令之首,影響或控制了大小股武裝共達一五萬人,在數量和裝備上都超過起義的人民武裝。共產黨要在山東獨立自主地擔負起抗戰的責任,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顯然需要有一支主力部隊作為骨幹。 一九三八年四月,黎玉赴延安向毛澤東彙報工作時,要求派一個主力團去山東。毛澤東說:「看來還要多去一些。」 一九三八年六七月間,由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第二營發展組成的永興支隊(支隊長曾國華)和第十二九師工兵連與抗大分校四八位幹部發展組成的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便進入山東北部的冀魯邊區。他們是八路軍主力部隊進入山東的前鋒。與此同時,中央和集總又決定調第三四三旅政委肖華率一批幹部去冀魯邊區,統一領導那裡的武裝鬥爭。羅榮桓對此極為重視,他迅速抽調了一批幹部隨肖華前往。其中有補充團團長鄧克明、政委符竹庭和第三四三旅政治部的周貫五、王輝球、王敘坤、劉賢權等共約一百餘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