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徽因傳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林微因說:「11月19日晚上,我在協和小禮堂,給外國使節講中國建築藝術。」 「那太好了,」徐志摩興奮起來:「我一定如期趕回來,作你的忠實聽眾。」 11月19日晚,協和小禮堂燈火輝煌,座無虛席。 十幾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專業人員濟濟一堂,聽林徽因開設的中國古典建築美學講座。當穿著珍珠白色毛衣、深咖啡色呢裙的林徽因,輕盈地走上講臺時,所有的眼睛為之一亮。這位27歲的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學家的風度和美麗,讓他們頓生驚羨之感 她標準的牛津音如空山流泉,響起在人們耳際:「女士們,先生們!建築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築。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 精彩的開場白,立刻爆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林徽因娓娓而談:「漫長的人類文明歷程,多少悲壯的歷史情景,夢幻一般遠逝,而在自然與社會的時空演變中,建築文化卻頑強地挽住了歷史的精神氣質和意蘊,它那統一的空間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質感的美的形態,透視出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民俗等意識形態的內涵,我們不妨先看北平的宮室建築。」 林徽因停頓了一下,下意識地用目光掃視全場,沒有她所期待的那張面孔。上午她曾接到徐志摩由南京打來的電報,講他將搭乘「濟南號」飛機到北平,下午3點派輛汽車到南苑機場去接他。梁思成租了一輛汽車去南苑機場,結果等到4點半,人仍未到,汽車只好又開了回來。 來協和小禮堂講演以前,她還與思成說:「志摩這人向來不失信,他說要趕回來聽我的講座,一定會來的。」 徐志摩是11月11日回上海的。那天,徐志摩搭便機先到南京,當晚住在張歆海家裡,與張歆海、韓湘眉夫婦一起討論人生與戀愛,通宵達旦,第三天,張歆海、韓湘眉送他登車去滬。 一進家門,徐志摩就與陸小曼大吵了一架。志摩的心更加冷了。這次回來,他給小曼帶來不少畫冊、字帖、宣紙、筆墨,滿心指望小曼能夠改掉惡習,沉浸在藝術氛圍中,造就一番事業,沒想到小曼一如故我。志摩不想把關係弄僵,只好探訪故友,消愁解悶。 到家的第二天早晨,他便去拉斐德路拜訪劉海粟,看了他從歐美帶來的新作。中午,在羅隆基家吃的午飯。15日,他的學生何家槐又來看他,兩人興奮地談了一天。因他一心想著趕回北平,聽林徽因的講座,感到無論如何也要在17日離開上海。 林徽因講著:「北平城幾乎完全是根據《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規劃思想建設起來的。北平城從地圖上看,是一個整齊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牆的西北角略退進一個小角外,全城佈局基本是左右對稱的。它自北而南,存在著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北起鐘鼓樓,過景山,穿神武門直達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後出午門、天安門、正陽門直至永定門,全長8000米。這種全城佈局上的整體感和穩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築家和學者的無限讚歎,稱之為世界奇觀之一。」 林徽因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中國的封建社會,與西方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權,分層次的完整統一著。在這樣的封建社會結構中,它的社會特徵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來,其一是以『禮』立綱,建立封建統一的秩序,這是文化上的倫理性;其二是以『雄健』為藝術特徵,反映出封建大國的風度,試想諸位先生、女士站在故宮的午門前,會有什麼感受呢?也許是咄咄逼人的崇高吧!從驚懼到驚歎,再到崇高,這是宮殿建築形象的感受心理。」 她講得很流暢,很生動,聽眾也平心靜息,生怕漏掉一個字。講話的時候,林徽因不停地用眼睛望著門口,她期待那個身影的出現。 17日晚上,當徐志摩即將離家的時候,陸小曼問他:「你準備怎麼走呢?」 「坐車。」徐志摩回答。 陸小曼說:「你到南京還要看朋友,怕19日趕不到北平。」 「如果實在來不及,我就只好坐飛機了,我口袋裡還揣著航空公司財務主任保君健給我的免費飛機票呢。」徐志摩說。 「給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許坐飛機。」小曼著急了。 「你知道我多麼喜歡飛啊,你看人家雪萊,死得多麼風流。」 「你又瞎說了。」 「你怕我死嗎?」 「怕什麼!你死了大不了我做風流寡婦。」 18日淩晨,徐志摩匆匆起身,怕誤了火車,順手抓起一條又短又小的西裝褲子,連腰間的一個破洞也沒注意到,就胡亂套上,又順手拎起那只從不離身的皮箱子,乘早車到南京去了。 在火車上,他買了一張報紙,報紙上正好登載著北平戒嚴的消息。糟了,她的講演聽不上了。轉而他又想起,張學良或許正在南京,乾脆搭乘他的「福特」專機去北平。於是下車後他先到張歆海家去問情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