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紀實 > 廖漢生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長征(10)


  我們趕到時,4師正與敵軍對峙,我帶18團從4師12團左翼投入戰鬥。兩個團密切協同,把進攻之敵壓了下去。18團團長成本興、政委周盛宏帶著1、2營反衝擊,一直沖到小川鎮裡,與敵人展開巷戰。18團政委周盛宏身先士卒,沖在前面,不幸中彈犧牲。敵後續部隊會合了退卻之敵發動第二次進攻,我急令正在出擊的18團兩個營撤出鎮子,轉至原陣地後面的山頭上組織抗擊。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我們再次把敵人打了下去。

  黃昏時,敵軍集中一個旅的全部兵力向我軍各陣地發起進攻,仗著人多火力強,不惜代價地往上爬,連老本都豁上了。我軍兵力不足,子彈也不多,防守極其艱難。我除了協同成團長指揮18團,還親自帶領該團3營的一個連守一座山頭。我們的人越打越少,子彈也幾乎打光了,連長犧牲了,一連人只剩下不多的幾個。我從師部帶出來的特務班,班長犧牲了,我的三個警衛員也犧牲了一個,負傷了兩個。敵人從我們在山坎上挖開的一道口子摸上來,突破了陣地。我們餘下的同志不得不帶著傷員倉促撤下來,收攏後向成縣城撤去。死傷慘重的敵軍亦暫時停止了進攻。

  這一天正是農曆八月十五,月掛中天,銀輝灑地。部隊踏著月光,帶著血跡,匆匆北上。兒時背熟的一首邊塞古詩,不覺脫口而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午夜,賀關首長來到成縣城,我報告了白天戰鬥的經過:「我們打死打傷了數百名敵人,自己的傷亡也不小,18團政委周盛宏犧牲了,12團政委楊秀山負重傷……」

  賀龍總指揮仔細查看了傷員的傷勢,而後給我交代說:「冬季快到了,我們的長征還沒有結束,還要往北走,你帶18團在成縣準備冬衣。」

  賀關帶4師、32軍連夜轉回徽縣去了。我帶18團留在成縣,收集到一批做冬衣的布匹,而後也撤向徽縣。

  就在成縣戰鬥的時候,敵胡宗南部已由陝西沿西蘭大道進至清水、秦安和莊浪,與天水、武山、隴西、定西的毛炳文、王鈞部靠攏;南面,敵王鈞部進攻成縣,川敵孫震部已迫近康縣。紅2方面軍腹背受敵,並有被敵重兵截斷于渭水以南的危險。10月3日,總指揮部經中央複電批准,急令全軍放棄現地,奪路北上,會合1、4方面軍。

  紅2方面軍倉促撤出徽縣、兩當,此時6師17團還分散在康縣,收攏不及,與主力失掉聯繫,其命運令人擔擾。我帶18團與先期回到徽縣的賀炳炎師長會合後,賀炳炎告訴我:「部隊撤離徽縣時,已派常德善參謀長帶著便衣偵察隊到康縣找17團去了。」軍情緊急,刻不容緩。紅2方面軍邊打邊走,於敵軍縫隙中殺出一條生路、不顧渭河漲水冒險搶渡,經通渭、會甯以東進入寧夏境內。

  這時,常德善參謀長率便衣偵察隊趕上師部,遺憾地報告:「沒有找到17團,他們在康縣被敵人隔斷了。」以後我們陸續得知,17團在康縣孤陷敵中,雖幾度突圍終未成功,在那裡沒能生存好久。全團同志有的犧牲,有的負傷,有的被俘,有的流落當地,有的輾轉回鄉,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同志歷盡磨難找到部隊。帶領17團在康縣擴紅的師政治部主任劉型同志也不幸犧牲。

  17團的損失,是6師長征中遭受的最大一次損失,從我師幹部到方面軍首長都痛惜萬分。從長征出發至進草地前,我師一直保持有3000多人,走起路來也稱得上是浩浩蕩蕩,不見首尾,這次一下子就損失了千把人,再加上沿途的損失,只剩下不足2000人,因而在團一級下面撤銷了營的建制。我走在行軍隊列中,不禁向賀炳炎師長感歎道:「我們一個師就剩這麼點人了,騎在馬上可以從隊前看到隊尾,我們失去了多少好同志啊!」

  1936年10月22日,紅2方面軍到達會甯東北的將台堡,與紅1方面軍會師,在此之前,紅4方面軍已在會寧與紅1方面軍會師。至此,我們的長征結束了,整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結束了!

  §長征路上的政治工作

  從桑植出發到將台堡會師,紅2、6軍團暨紅2方面軍的長征,歷時近一年,跨越湘黔滇康川甘陝寧等省,進行大小戰鬥難以數計。論兵力,我們不足2萬人,面對的卻是數十萬敵軍;論裝備,我們主要是步槍大刀,面對的卻是飛機、大炮;論機動力,我們只有幾雙草鞋、一副腳板,面對的卻是萬水千山。然而,長征終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結束。是什麼力量使得紅軍得以完成長征這一前所未有的壯舉呢?對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名長征路上的紅軍政治工作者,用自己的切身體會所能作出的回答是: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我們的真正優勢,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所在。

  紅2、6軍團的長征路線,可謂盤桓往復、千回百折。然而,有一點卻是十分明確而又始終不移的,這就是我們的政治目標——以紅軍的遠征推動全國蘇維埃和抗日救國運動的高漲。

  這個目標,始終貫穿在長征的每個戰略階段,貫穿在長征的全過程。在長征的前一階段,部隊忽東忽西,忽南忽北,轉進湘黔邊,駐足黔大畢,回旋烏蒙山,三次力圖建立新的根據地,是為著貫徹在江南堅持鬥爭、建立根據地、開展抗日救亡的戰略意圖。在長征的後一階段,渡金沙,爬雪山,過草地,則是為著實現主力紅軍會合西北、創造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這個目標,深深地植根在每個紅色戰士的心中,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中。

  不管征途如何漫長曲折,不管戰鬥如何殘酷頻繁,不管面對多少艱難險阻,不管需要付出多大犧牲,大家總是堅定不移,百折不撓,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總是走到哪裡,就把黨的抗日主張宣傳到哪裡,就把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的工作做到哪裡,就把革命的種子撒到哪裡,就把蘇維埃的紅旗插到哪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