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李大釗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勤學矢志

  在那廣闊的冀東平原東端,瀕臨波濤澎湃的渤海,緊靠著改道前的灤河,有著一望無垠的田野和一片一片錯落有致的村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李大釗,就誕生在那裡——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那一天是——公元1889年10月29日(清光緒十五年陰曆十月六日)。

  李大釗從小孤苦伶仃。父親李任榮是個讀書人,早年因患肺病,在他出世前就已逝世。母親因感傷過度,在生下他後不到一年半也即去世。

  李大釗是由其已是古稀之年的老祖父李如珍撫養長大的。正如他後來自己所說的:「在繈褓中,即失怙恃,既無兄弟,又鮮姐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撫養成人。」李大釗祖父也是讀書人,開過雜貨鋪,有近百畝地,因無兒子,將侄兒即李大釗父親過繼為子。

  李大釗在一心想把孫兒培養成能光宗耀祖的讀書人的老祖父嚴厲督促下,3歲起就在祖父的啟蒙下學著認字,5歲時就開始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

  李大釗自幼就以勤學、刻苦而著稱鄉里。7歲時,祖父送他到附近的黃瓜口村一位叫單子鼇的私塾裡去讀書。由於他學前受過祖父的啟蒙,所以一入學就跳過蒙學階段,和大孩子們一起讀「四書」。他讀書非常認真,雖然年齡最小,但卻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學得最好的一個。塾師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用功的小學生。直到後來,常對人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生平最得意的學生,就是李耆年(這個學名是塾師給取的,耆年,是長壽的意思)!」

  李大釗學習進步很快,在黃瓜口村念了3年,塾師單子鼇對他祖父說:「耆年的學業良好,我已經教不了他,還是另請名師吧!」

  李大釗後來又先後從學于小黑坨村的一個秀才趙輝鬥和井家坨宋舉人家一個叫黃玉堂的先生,直至考入永平府中學。

  在井家坨讀書時,李大釗越發刻苦努力,每天讀到半夜。老師常說:「有個學生,叫李耆年,念書念得特別好!」

  1925年,本想報考秀才的李大釗,正趕上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的所謂改良,結果考進了永平府中學。當時,村裡人仍把他當作考中秀才那樣,放鐵炮、貼報單、坐棚車,熱鬧了一番。進了永平府中學,李大釗仍是勤奮好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李大釗的少年讀書時代,正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鬥爭時代。5歲時,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11歲那年,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冀東各地普遍建立了義和團組織。不久,八國聯軍侵至樂亭附近,佔據了昌黎、灤州等地。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和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鬥爭,在李大釗幼小的心靈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常常問他的老師:「為什麼洋人在中國橫行霸道?」「為什麼窮人沒飯吃,沒衣穿?」從那時起,他就憎恨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憎恨殘暴的封建制度,憎恨腐敗的清政府。特別是在13歲那年,他聽了黃玉堂老師講了太平天國的故事後,激動地說:

  「我長大了一定要學洪秀全,推翻清朝皇帝!」從此,他決心發憤讀書,尋求救國救民之良策,來挽救祖國於危亡之中。正如他後來在《獄中自述》中所說:

  「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

  在永平府中學兩年的學習中,李大釗進一步表現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常常和進步同學一起討論國家大事,接受新思想,求讀進步書刊,手不釋卷地閱讀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作。

  本來,李大釗的祖父一心想讓他成為一個光耀門楣的讀書人,但他正在沿著一條愛國、救國的革命道路摸索著前進了。

  1907年夏天,李大釗與幾個同學一起去天津報考學校。當時,天津有3所學校正在招考:北洋軍醫學校、長蘆銀行專修所和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一心期望著為祖國尋找出路的李大釗,「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決定投考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此後,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6年的學習生活中,積累了廣泛、淵博的專業知識和革命理論,為追求真理,確立愛國救國思想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李大釗所在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在辛亥革命前就已有革命黨人在進行活動了。1910年11月間,法政學校為要求政府開設國會而舉行了罷課鬥爭,促使李大釗進一步傾向革命。

  當時,法政學校有個史地教員叫白亞雨,他在辛亥革命時參加同盟會,是同盟會京、津、保支部的重要成員。白亞雨學識淵博、待人熱情,積極宣傳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爆發後,白亞雨積極為革命奔走,領導發動了灤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被捕,英勇不屈,最後壯烈犧牲。就義時,立而不跪,昂首宣稱:「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白亞雨老師的革命思想和為革命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年青的李大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進一步堅定了李大釗獻身於革命的意志,也影響了一批有革命傾向的青年學生。李大釗對這位為革命獻身的老師非常尊敬,多年後,一再在文章中悼念不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