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
四九 |
|
他愛護幹部,及時地指導他們工作。一九三三年夏。財貿訓練班的學員姚名昆,被派往贛縣江口,籌辦江口對外貿易分局,並任局長。他帶去會計、出納、採購、保管各一人,在當地蘇維埃政府幫助下,選了一家大店堂,雇了幾個幫工,招牌一掛,爆竹一響,就開張了。他們原指望開張鴻發,生意興隆,可是一連三個圩期,都生意清淡,眼看無法開展營業。姚名昆著急了,跑回瑞金,找林伯渠彙報。林伯渠見他思想包袱很重,就邊安慰邊開導他說:「同志!困難是有的,總要堅持,想辦法克服,『直鉤釣魚』、『守株待兔』是不行的。要走出店門,與白區商人主動『搭橋牽線』,做爭取他們的工作,這是關鍵」①。他還進一步說明了對外貿易的意義,鼓勵姚名昆做好工作。他聽說姚名昆有親屬住在贛州,還特地叮囑他要改個名字,以免連累親屬。姚名昆聽了,愧感交集,信心倍增,回到分局,改名姚玉生,傳達了林伯渠的指示,與同志們一起研究。他們收起招牌,關上店門,五個人穿起長袍,戴上禮帽,肩起錢搭,雇了腳客,扮成闊商派頭,分頭到儲潭、大湖江、沙石埠、茅店等赤白交界的地方活動,主動同偷著與蘇區作生意的白區商人搭橋牽線。於是,一筆筆生意在酒桌上拍板,業務大大發展了,一連幾個月,營業額月月成倍增加。 -------- ①姚名昆:《紅色貿易》,《贛南文藝》,1982年第1期。 林伯渠身體力行,克己奉公。一九三四年三月,人民委員會提出在四個月內節省八十萬元經費的號召,他除積極組織有關單位予以響應外,還同年輕戰士一起,參加星期六義務勞動,一道砍柴、種菜、熬硝鹽。在短短的時間裡,各級黨政機關團體的行政費用,平均「減少了百分之三十」①。 林伯渠在中央蘇區一年半,廣泛地動員蘇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著反「圍剿」戰爭的龐大財政開支,為革命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使「最好的後方工作的成績化為烏有」②。 -------- ①《中央財政部收入節省款項初步統計》,《紅色中華》,I934年4月13日。 ②《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1935年1月8日。 〖長征路上〗 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者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錯誤指揮,紅軍迭次失利,根據地日益縮小,最後中央紅軍被迫作戰略轉移。一九三四年七、八月間,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即先後派尋淮洲、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閉(北上抗日先遣隊)前往浙贛邊界與方志敏、劉疇西領導的紅十軍會合;任弼時、肖克、王震、張子意等領導的湘贛紅六軍團前往湘西同賀龍、關向應、夏曦等領導的紅二軍團會合。十月,中央紅軍(一方面軍)主力也撤離了中央蘇區,開始向湘西轉移。 中央決定離開蘇區時,確定項英、何叔衡、瞿秋白、陳毅、鄧子恢等留下堅持鬥爭,林伯渠隨軍出發。臨行前,何叔衡在住地梅坑,特備清酒、花生,邀請林伯渠作競夕談。他見時將冬令,旅途艱難,便脫下身上的毛衣,贈與林伯渠。林伯渠心情沉重,思緒萬千,作《別梅坑》詩一首,以表惜別之情。他寫道: 共同事業尚艱辛,清酒盈樽喜對傾。 敢為葉坪弄政法,欣然沙壩搞財經。 去留心緒都嫌重,風雨荒雞盼早鳴。 贈我綈袍無限意,殷勤握手別梅坑。① -------- ①《林伯渠同志詩選》,第13頁。 當時,林伯渠到中央蘇區後結婚的夫人范樂春,正在做月子,組織上決定讓她留下,她的心裡非常難受。林伯渠安慰她說:「我們都是黨的兒女,革命的需要高於一切,我們不要難過了。」說完,他又抱著小兒子深情地說:「孩子,不是爸爸不愛你,不是爸爸不帶你走,這是艱苦的鬥爭啊,這是白匪的罪惡啊!不然,爸爸怎能離開你們呢!」他還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一定要和群眾在一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有了老百姓,你就有飯吃,就能開展工作。」並鼓勵她說:「你一定要目光遠大,看到我們的前途,堅信我們是會勝利的。到那時候,我們的孩子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了」①。范樂春是福建永定縣人,一九二八年參加閩西金砂暴動,曾任永定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西省蘇維埃政府土地部長、中央蘇區紅軍優待工作局局長,是個堅強的共產黨人,她牢記林伯渠的囑咐,後來,和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方方等在閩西堅持三年遊擊戰爭,病逝於閩西。 -------- ①李堅貞:《手舉馬燈照萬人》,《新湘評論》,1980年第2期。 林伯渠和范樂春才生下二十幾天的兒子,在敵人佔領中央蘇區時,范樂春將他和鄧子恢的兒子(生下十幾天)分別托給在會昌的兩對堂兄嫂撫養。後來,林的小兒因范的堂兄嫂無力支付哺乳費,而其乳娘又夫死改嫁,遂被乳娘帶至會昌的洛口。不久,由洛口賣到漳埠,複由漳埠賣到靖石,再由靖石人賣到洛口之下洛賴平旺夫婦家中,取名賴平亞。一九四九年江西解放,鄧子恢請人將其子(時已取名範宜德)和平亞找到武漢。當時雖有人告知鄧子恢,範宜德是他的親生兒子,但因平亞小時患病腿上留下殘疾,鄧覺得不便將跛腿的孩子送還林老。另外,鄧子恢當時還不知平亞被賣的經過,對范樂春將親生兒子交外人撫養,而卻將別人的兒子交其堂嫂撫養,也多少還有幾分疑惑。因此,鄧子恢便托楊立三把範宜德送到北京林伯渠處,而將賴亞平留在身邊,並給其改名叫鄧蘇生。一九五二年,範宜德(時已改名林秉蘇)從其養母處知道了誰是他親生父母時,鄧子恢才將真情告訴林伯渠。但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二人仍決定「易子而教」。直到一九五四年鄧子恢調到北京工作,兩位老人當面向兩個孩子說明此事的經過之後,鄧蘇生才回到親生父親林伯渠身邊。他為了感謝鄧子恢夫婦撫養、教誨之恩,紀念兩位老人崇高的革命情誼,至今仍叫鄧蘇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