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林伯渠傳 | 上頁 下頁


  與此同時,東京中國同盟會總部通知在湖南的林伯渠,設法前往東北,共同策劃邊疆革命的進行;又派吳崑由日本赴安東,協助宋教仁等工作。林伯渠接到通知後,為將深入滿清皇族的老巢幹革命而感到十分高興。這時恰值江蘇臬台朱家寶調任東北吉林巡撫,要找懂得辦新教育的人才同往。朱是雲南人,翰林出身,為人較正派。林伯渠通過在朱幕下當文案的親戚汪德植的介紹,到南京見朱,很受重視,遂被任為隨員,同往吉林。同行的還有一位姓周的同盟會員。他們兩人的任務是調查東北邊疆形勢,聯絡綠林豪傑,配合宋教仁等,在東北建立據點,進行邊疆革命。

  林伯渠于一九〇七年春末到達南京,舟車勞頓之餘,把酒臨江,縱覽石頭城這座六朝故都,山環水抱,龍蟠虎踞,委實壯觀。轉念此次北行,深信同盟會雖然多次起義失敗,今後革命必將如春草重生,終有推倒清朝反動統治的一日;值此千載難逢的時機,男兒大丈夫,正應擒螭斬鱷,為國家民族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豈可自命清高,甘老泉石!他想到這裡,不禁壯懷慷慨,詩興勃發,走筆寫成《過金陵》七律一首。詩雲:

  冬冬更鼓逼岩城,露冷征衫酒微醺。
  隱約山川龍虎踞,頻煩車馬劍書輕。
  乘時未許甘泉石,入海還期斬鱷鯨。
  莫為六朝空歎息,行看原上草重生。

  --------
  岩城:即石頭城,指南京。
  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都曾在南京建都。
  《林伯渠同志詩選》,第2頁。

  這年秋天,林伯渠到達吉林省會後,巡撫朱家寶把他交給提學使吳魯安排工作。林伯渠為了避免引起官方的注意,最初僅報了「湖南學堂學生」的學歷,以「精通業務」被委派為吉林省勸學總所兼宣講所會辦。同時被委派的該所監督,是優級師範畢業生楊錕鋙。

  勸學所原是清朝末年停止科舉考試後舉辦州縣地方自治、為勸導民間興辦學堂而設的機關。由於吉林改設行省建制不久,縣治多未分立,因特設省勸學總所為各府、廳、州、縣辦勸學所的示範,地點設在省城巴爾府門內正黃旗官房,其中附設宣講所、勸學宣講員養成所、閱報所、教育研究會、紳董接待所等。吉林省勸學總所兼宣講所於十月初正式成立,林伯渠借辦學為掩護,宣傳革命,他與楊錕鋙在給提學使吳魯的呈文中特別強調了興辦新學,作育人才的重要。呈文寫道:

  「竊維列強競爭,時事日迫,兵戰、商戰、實業戰,要皆根本于學戰。國勢強弱,視學務盛衰為轉移。東西洋學校林立,無地無學,無人不學。下至隸豎、走卒,皆能手執一編而讀之,灼知夫優勝劣敗強存弱亡之機,故其國之興也勃然。三省介乎日俄之間,森林遍野,礦產豐盈,土脈膏腴,沃壤千里,豺虎之俄,狼鷲之日,眈眈逐逐,各思攫為己有。三省殆,全域危。當此千鈞一髮之際,兵戰不可,商戰不能,實業戰則需時甚長,而有所不能待。推原其故,總由其士夫氓庶,安於固陋,罔知學問,仇視新學,遑言智識。學校不興,教育不能普及,民智遂末由而開,長此渾樸,伊于胡底!是故學戰之在今日,為必不可緩之圖,而勸學宣講各所,所由不可不立」

  這份呈文,字裡行間充滿著愛國憂時的激情,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中肯的。

  在《勸學總所兼宣講所試辦章程》中,林伯渠寫道:「普及教育,傳輸文明,乃本所應有之責任。勸學則期吉林無地無學,無人不學而後止」,宣講則除應講有關教育宗旨以及停科舉、興學堂的政府文告以外,「舉凡有關地方自治,改良社會,破除迷信之白話報紙,皆可隨時宣講。」「無論何人均准聽講,即衣服襤褸者,亦不宜拒絕」

  關於勸學、宣講人員的選擇,林伯渠在章程中規定:「皆須心地光明,志趣純正,口齒靈便,聲音宏亮,身無嗜好,通達時務者為合格。蓋勸學宣講,非通徹中外大勢,時事利弊,我國積弱之原,富強根基端在何處,言之著著,切中肯彀,方能動聽」

  --------
  清代吉林檔案。
  ②③ 清代吉林檔案。

  勸學所設教育研究會,為當地中小學教員及有關教育人士共同商討改進學校教育的場所。

  其時吉林省會教育還很落後,新式學堂多未建立。城鄉私墊五百余處,學童達七千餘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亟待改良。在林伯渠主持下,將省城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區,各成立新式小學一所,同時在勸學所內設立便利貧民子弟半工半讀的半日學堂一所,各小學和半日學堂一律由勸學所供應學童的紙、筆、墨。第二年春,又設簡易師範一班,以培養小學師資。勸學所于各學區設勸學員,負責調查當地廟產、無益公捐、以及勸導商紳富戶捐款辦學兼管理學校人事、經費等工作。又設調查員,周遊各區,專門負責調查學校一切應興、應革事宜,以資改進。林伯渠一方面通過辦學,秘密宣傳革命,培養革命人才,另一方面又常借檢查各地辦學的機會與當地的革命黨人聯繫和發展同盟會會員。

  正當林伯渠在吉林省會勸學總所開展工作的時候,宋教仁等在東北聯絡「馬賊」起義的計劃已遭挫折。先是,宋教仁等於一九〇七年的春夏間在安東建立了同盟會遼東支部,隨後於八、九月間聯絡李逢春等綠林準備起義,派白逾桓、吳崑到堿廠招兵,不料古川清向清政府告密,致使白、吳兩人被捕(後中途逃脫)。宋教仁逃往大連後,化名桃源宗介,與曾在《盛京時報》任主筆的同盟會員、留日學生徐鏡心,前往吉林省會,組織木植公司,暗中與林伯渠等聯絡,密謀起義。徐鏡心被安排在吉林高等小學教書,後來由於宋、徐被清政府通緝,無法立足,計劃遂告流產。

  同盟會遼東支部的重要成員張榕、吳祿貞等不贊成宋教仁依靠綠林「馬賊」起義的策略,主張潛伏待機,在軍界、教育界和聯莊會中發展革命力量。因此宋教仁聯絡「馬賊」起義失敗後,林伯渠等同盟會員繼續留在東北。

  --------
  松本英紀:《宋教仁和間島問題》,《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42—2546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