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伯承傳 | 上頁 下頁
八七


  ※第十四章 戰略展開三回合

  §第一節 立足生根

  「劉司令員騎上了馬,鄧政委笑了。」

  這是部隊勝利渡過淮河後,像閃電一樣在廣大指戰員中傳開的「新聞」。

  沒有人去追索「新聞」的來源,但是,人們對於這兩句話,都在形象地、有聲有色地描繪著。不言而喻地理解這個時候「上馬」和「笑」意味著什麼。

  在這用生命和鮮血開闢的大別山上,劉伯承和鄧小平相偕安步緩行,不時相互會心地看著,不斷重複著一句話:「蔣介石輸了他第三步棋囉!」

  敵人潰逃或者隱匿了,群眾還沒敢露面。山野雖然還是茂林修竹,松杉蔽日,金桂和幽蘭飄香,桐果和木梓交映。但是,村鎮裡到處是房屋倒塌,沒有炊煙,也沒有雞犬之聲。偶爾在山澗石壁和廟宇、祠堂已經斑駁的牆上,看到當年紅軍、赤衛隊等書寫的標語:「蘇維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鞏固蘇區」「打土豪,分田地」「沒收地主豪紳土地,分配給窮人耕種」。表明著這裡曾經有過的土地革命的崢嶸歲月。

  曾在這塊土地上拼搏過的老紅軍,不由得引起了血淚的回憶。劉伯承對他們說:「這些都是階級父老兄弟用生命和鮮血留下的歷史印證,要把它們保存下來,做為對子孫後代最珍貴的教科書。這是拿金子部買不到的!血債要用血來還!大家把仇恨變成戰鬥的力量。」說著,他就讓攝影記者盡可能拍攝下來。

  經過幾天的宣傳動員,群眾陸陸續續回了家,一傳十,十傳百,奔走相告:「當年的紅軍回來了!」

  各縱隊報告:部隊每天都有來訪的白髮父母、望穿秋水的妻子和兒女,打聽親人的音信,訴說他們10多年來的苦難和鬥爭;老軍人懷念著鄂豫皖根據地的開創者董必武、徐向前、李先念、徐海東及堅持在大別山打遊擊的張體學、劉昌毅、桂林棲、鐘大湖等;婦女們親切地呼喊著「陳少敏大姐又回來了。」

  當地遊擊隊都得到了武器彈藥的補充,他們揚眉吐氣,如虎添翼,為大軍籌集柴草、米糧,積極完成一切新任務。

  劉伯承、鄧小平開始研究戰略展開的新任務:「分兵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義元反顧,重建大別山根據地」。

  每天夜晚,如豆的木梓油燈下,劉伯承用放大鏡,刻苦閱讀、精心體會毛主席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的指示:「到國民黨區域作戰爭取勝利的關鍵,第一是在善於捕捉戰機,勇敢堅決,多打勝仗;第二是在堅決執行爭取群眾的政策,使廣大群眾獲得利益,站在我軍方面。只要這兩點做到了,我們就勝利了。」同時,著手單擬創造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的計劃和部署。

  8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向部隊發出指示,號召全體指戰員「全心全意、義無反顧地創建大別山根據地」,指示說:「一、我軍已勝利地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的任務。敵人的追截計劃完全失敗。今後任務是:全心全意地、義無反顧地創建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並與友鄰兵團配合,全部控制可能點。

  二、實現此歷史任務,要經過一個艱難困苦過程,沒有半年以上時間,如不大量殲滅敵人,充分發動群眾,要想站住腳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切戒驕躁,兢兢業業,上下一心,達成每一個具體任務。

  三、向全軍說明,我們完全有勝利把握。首先是有陳謝兵團在伏牛山、豫西、豫南廣大地區和華東大軍在隴海路南北互為配合。其次是我們當面敵人只有23個旅,兵力分散,戰鬥意志薄弱,此次尾我南下失敗,戰略上愈顯被動。再次是大別山還有長期的革命傳統,有遊擊戰爭基矗我們有許多本地幹部。特別是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全軍上下一致的決心和信心,勝利是有把握的。雖有困難,也是能夠克服的。

  四、應向全區群眾說明,我們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他們的子弟兵在華北空前勝利了,壯大十倍。說明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條件。說明我軍決不再走。我們的口號是:『與鄂豫皖人民共存亡,使鄂豫皖人民獲得解放』。

  五、在軍事上,我們在最初一個月內,不求打大仗,而是佔領一切可能佔領的城鎮,肅清土頑,爭取打些小勝仗(一兩個團。一次一次的殲滅戰)

  同時,特別注意引導大家熟悉地形,習慣生活,學習山地戰,為大殲滅戰準備條件。但是必須瞭解,如果我們不在半年內殲滅10個旅以上的敵人,就無法使群眾相信我們不會再走,而敢於起來鬥爭,我們也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因此,任何時候,全軍都必須有高度的戰鬥意志和戰鬥的準備。

  六、充分發動群眾及其遊擊戰爭,同我們一塊鬥爭,是實現我們戰略任務的決定條件。而我軍嚴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格軍風紀,是樹立良好影響使群眾敢於接近的先決條件。各部必須專門檢查實現,萬勿忽視。」

  第二天,他們召開了直屬部隊連以上幹部會,進行紮根大別山的動員,會上,鄧小平作了題為《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他滿懷豪情地宣佈:「我們已到大別山,完成了戰略任務的第一步,把蔣介石逼退了一條線。

  黨中央說我們是英勇的行動。我陳謝兵團已挺進隴海西線,向伏牛山前進。

  這樣,便以大別山、伏牛山、魯西南(陳粟)形成一個犄角之勢。在這戰略態勢下,我們解放中原,把蔣介石逼退一條線,是有充分根據與條件的。」

  在分析了勝利條件和困難,明確提出了任務後,他號召大家:「重建鄂豫皖解放區的任務是非常光榮的,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一頁。我們的決心是十分堅定的,解放區一定要建立起來,困難一定要克服。

  共產黨員的特點是越困難越有勁、越團結。我們要有信心克服困難,我們一定要站住腳、生下根。」

  為了完成上述的戰略任務,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乘敵主力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別山區極為空虛的有利時機,迅速實施戰略展開。命令第三縱隊3個旅在皖西,第六縱隊兩個旅在鄂東,迅速搶佔中心地區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開創根據地。第一、二縱隊,中原獨立旅和第六縱隊的1個旅,共9個旅的兵力,在大別山北麓的商城、羅山地區,一面牽制敵人,掩護展開;面就地鋪開攤子,開展地方工作。同時,將全區劃分為豫東南、鄂皖、皖西、鄂東等4個工作地區,組成共產黨的工作委員會,分別由各縱隊抽調部隊和幹部,結合隨軍南下的地方幹部,在統一領導下,開展地方工作。估計到新區鬥爭的複雜性和艱苦性,堅決進行了第四次精簡機關,減輕裝備、牲口,再次隱蔽一批輜重,並積極訓練部隊迅速熟悉南方作戰條件和生活習慣,以適應新的鬥爭環境。

  在劉鄧大軍實行展開時,蔣介石慌忙以23個旅的兵力跟過淮河,尾隨直追,妄圖乘劉鄧立足未穩之際來爭奪大別山這個戰略要地。9月初,國民黨軍第八綏靖區(合肥)夏威所指揮的整編第四十六師進到六安、霍山地區,整編第五十八師進到固始、商城地區;鄭州前進指揮所(信陽)張轉所指揮的整編第八十五師進到羅山、信陽地區,整編第十師、四十師經宣化店沿公路向黃安、麻城前進;武漢行轅程潛所指揮的整編第六十五師,經平漢路進到黃安,整編第五十二、五十六師在信陽以南的平漢線和武漢外圍就地分散,摧毀地方政權和後方機關。戰鬥力較強的桂系整編第七師和第四十八師,沿經扶(新縣)、麻城公路向南尋找劉鄧主力作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