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劉伯承傳 | 上頁 下頁
六三


  伯承同志熱愛自己的同志,對幹部總是循循善誘,諄諄教誨,期其進步。

  他和同志的談話時間很多,甚至發現同志寫錯了一個字,也要幫助改正。在他感召下得到轉變和發展的幹部,何止萬千。

  伯承同志是勤讀不倦的模範,他不特重視理論的研究,尤其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他常常指導同志們向下層、向群眾學習。他自己就是這樣作的。

  伯承同志可供同志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這些不過是其中的一枝一葉。

  他的模範作用,他的道德修養,他的偉大貢獻,是不可能在這篇短文中一一介紹的。

  假如有人問伯承同志有無缺點呢?我想只有一個,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讀書之外,沒有一點娛樂的生活。他沒有煙酒等不良嗜好,他不會下棋打球,閒時只有散散步、談談天。他常常批評自己,對於時間太『勢利』了。

  難道果真這是他的缺點嗎?只能說是同志們對他健康的關心罷了。

  在伯承同志五十壽辰的時候,我只有祝願他的健康,祝願我們共同努力的事業的勝利。「朱德總司令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祝劉師長五十壽辰》一文,文中寫道:「……護國、護法兩役,伯承同志雖然尚為青年軍人,但已以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成為川中名將。在此複雜激烈的戰鬥中,表現出他追求民族解放的革命意志,堅持不懈。……十年蘇維埃運動中,伯承同志曾任軍委參謀長、紅大校長,襄助黨中央及軍委擘畫軍事,培植幹部。在紅軍萬里長征中,伯承同志指揮五軍團,有時任先遣,有時作殿后,所負任務,無不完成,尤以烏江、金沙江、大渡河諸役為著,更表現了艱苦卓絕,堅決執行命令的精神和軍事奇才。……在軍事理論上造詣很深,創造很多。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家不可多得的將材……」朱德還揮筆題詩,表達他對劉伯承抗戰功績的高度讚揚:

  戎馬生涯五十年,憑殲日寇鎮幽燕。
  將軍猿臂依然健,還我山河任仔肩。

  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葉劍英也從延安發來祝壽詩兩首:

  太行遊擊費糾纏,撐住平遼半壁山。
  遍體彈痕余隻眼,壽君高唱凱歌旋。
  細柳營中寂不嘩,槍垣炮堵即吾家。
  將軍五十人稱健,斬得倭酋不自誇。

  林伯渠、吳玉章兩位老革命家共同致電祝賀:

  伯承同志,你率數十萬健兒,在敵後堅持了五年。常常出奇制勝,維護億兆人民,撐住半壁河山。恭逢五十壽辰,特致如下祝詞:
  敵後苦撐持,百戰英名驚日寇:
  太行齊慶祝,萬家生佛拜將軍。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遙寄《祝劉伯承將軍五十壽辰》的賀詩:

  將軍老益壯,戎馬三十年。
  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
  苦學入夢寐,勞生曆艱難。
  彈觸一目眇,槍傷遍體瘢。
  鬥爭更堅決,冬青耐歲寒。
  君在黃河北,我在淮泗南。
  軍前專征伐,敵後拯黎元。
  舉杯祝遠道,康強慎食眠。

  這一天,還有楊尚昆、陸定一、張際春等許許多多領導幹部和群眾熱誠祝賀的詩文,朝慶祝大會飛來。在祝壽大會上,劉伯承將軍走上講臺,向大家深深致謝之後說:「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點點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領導所給我的。離開黨,象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麼名堂來的。因此,我願意在党的領導下,做毛主席的小學生,力中國人民盡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已經到萬家燈火的時分。台下黑壓壓的軍民,忽然異口同聲唱起了歌:「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我們在太行山上……敵人從那裡進攻,我們就要他在那裡滅亡……」歌聲越唱越響亮,匯同千山萬穀的回聲擴散到四方。

  §第四節 勇渡難關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由於日軍頻繁、殘酷的「掃蕩」、蠶食,國民黨頑固派連續發動的反共高潮,形成日偽頑兩面夾擊的嚴峻局勢。與此同時,嚴重的自然災害也無情地襲來。從1941年秋天起,太行、太岳、冀南各區旱澇交替,蝗災猖獗,不少地區還流行霍亂、瘧疾等疫病,造成根據地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和人口銳減。

  面對一系列嚴重困難,劉伯承並沒有退縮,他跟鄧小平一道,根據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和北方局的指示,依靠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艱苦的鬥爭,通過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等,逐步渡過了難關。

  精兵簡政是中共中央在敵後抗日根據地普遍遇到較大困難時,於1941年12月提出的一項重要政策。中心點在充分估量根據地對抗日軍隊和政府的負擔能力,堅決防止和糾正民力過快消耗,人民負擔過重的傾向,以使根據地既能支持長期戰爭,又利於準備將來反攻。

  晉冀豫根據地的精兵簡政首先是從思想發動開始的。1942年1月7日,第一二九師召開精兵簡政動員大會,師直屬隊、第三八五旅、新編第一旅的幹部參加。劉伯承到會作了《如何貫徹中央精兵簡政政策》的報告。他首先闡述了開展這項工作的意義,指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是我們準備反攻的最好時機,今天我們一方面要堅持敵後長期的遊擊戰爭,開展敵佔區工作,爭取瓦解敵偽軍,保衛和建設根據地。另一方面,我們要實行「精兵主義」。

  提高部隊質量,積極準備反攻。接著又進行了具體的部署:實行整編,緊縮領導機關,充實戰鬥連隊。老弱戰士與榮譽軍人,應慎重地、適當地安置到地方。實行部隊抽訓和輪訓制度,工農幹部多學習,知識幹部多實習。抽調強有力的部隊幹部參加民兵工作,參加遊擊隊,加強人民武裝。體念人民疾苦,加緊生產節約,與貪污浪費展開無情的鬥爭。要發揚我們党吃苦耐勞的光榮傳統,咬緊牙關克服困難,渡過接近勝利的兩年。

  動員會後,師直屬隊組織排以上幹部進行討論,著重找出過去在組織機構上、工作上及領導作風上的問題,進一步明確精兵簡政的意義和作用,研究具體落實措施。

  直屬隊的討論十分熱烈,大家暢所欲言,大膽揭露矛盾,提出改進辦法,一些幹部發言,談到百團大戰後正規軍發展過猛、地方武裝大量升級,影響了遊擊戰爭的正常開展和群眾保衛家鄉的熱情。劉伯承插話:」這個意見提得好。正規軍沒有地方武裝、人民武裝配合,等於是『裸體跳舞』」。幹部中也有認識模糊的,特別是那些年大體弱者擔心被裁掉,認為當兵吃糧自古皆然,何況八路軍打鬼子還不是為了老百姓?劉伯承耐心地引導大家算了一筆帳:太行區的負擔人口共150萬,按照中共中央規定的脫產人員不超過負擔人口的百分之三(其中軍二政一)的比例,應負擔3萬軍隊、1.5萬地方幹部,而實際上全區軍隊現有4萬、地方幹部2萬多。

  通過簡單的計算,他因勢利導他說:「大家可以明顯看出,太行區脫產的軍隊和政府人員大大超出了民力負擔的正常比例。太行區本來是貧瘠之地,眼下又逢災荒年頭,老百姓確實太苦了,我們能坐視不顧嗎?」

  然後,他進一步分析:「脫產人員,又以上層機關為多,本師機關和直屬隊達2600餘人,邊區政府機關人員達540余人,而下級機關和基層連隊則嚴重缺額。」他繼續開導大家:「這種狀況,不但是『魚大水攜,而且成了『頭重腳輕』,再不加以改變,那就必然象中央指示指出的那樣:『假若民力很快消耗,假若老百姓因負擔過重而消極,而與我們脫離,那麼不管我們其他政策怎樣正確也無濟於事』。你們說,我們能讓這樣的危機出現嗎?」

  「不能!」人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討論中,鄧小平也反復對於部們講述精兵簡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指出:「比較起來,我們根據地的同胞比敵佔區同胞的負擔要輕得多。但是,由於長年不斷的戰爭和日本強盜的掠奪,天災人禍,生活也是困難的。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就應特別關心民間疾苦。厲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的負擔,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們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者。」

  討論結束時,劉伯承作了總結。他說:「我們這次精兵,是體念人民疾苦,減輕人民負擔,積極提高幹部質量,而決非消極的裁員。這次精兵簡政,要依靠群眾,愛惜民力,幫助人民武裝的發展。加強學習步驟,適當調劑幹部。開展生產節省運動,進行組織上的整理。克服官僚主義,採用科學民主的管理方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