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金庸傳奇 | 上頁 下頁
俠義平生(2)


  倪匡、孫大姐向胡菊人說明了利害關係,但胡菊人的決心很難動搖。

  金庸無奈,眼睜睜地看著胡菊人離他而去。

  為了酬謝胡菊人十三年來的服務,金庸特地在酒樓設宴歡送,並即席贈與黃金勞力士表,場面很是感人。

  胡菊人離職之際,暗中招兵買馬,心想《明報》的老同事如果願意合作,那麼一定能將報紙辦好。沒有想到金庸比他棋高一著,早就宣佈所有工作人員獲得加薪,還設宴慰勞。所以,儘管胡菊人分別約請喝茶,仍未見效。

  看來,金庸早就料到胡菊人有此一著。胡菊人離職本來可能釀成大風暴,卻被金庸化解得風平浪靜。

  後來,胡菊人在《中報》混得不好,金庸聽說後十分難過,常向孫大姐詢問胡的近況。對於胡菊人暗底拉攏《明報》人員,金庸也從無責怪之意,反而人前人後稱讚胡菊人是個好編輯。

  胡菊人辭去《明報月刊》總編後,金庸親自兼任老總,覺得十分不便,四出找尋適當人選,結果找到了董橋。董橋那時在中大有教職在身,不想放棄。金庸看過董橋的翻譯,評為第一流高手,因而一定要把他請到才甘心。他知道董橋是為了中大的豐厚薪資,方始猶豫,於是答應董橋給予同樣的待遇,終於挖角成功。

  另有一次「風暴級」事件是「林三木離職風波」。

  林三木原是《明報》資料室職員,受金庸賞識而獲保送英國研讀經濟。學成歸來,出任《明報晚報》副總編輯,不久即升為總編。

  林三木是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固有狠勁,辦報紙作風大膽潑辣。《明報晚報》在他的主持下,銷路直線上升。主要原因是它提供股市消息十分準確。

  股市狂潮時,買股票等於買馬票,要講究貼士。《明報晚報》就等於馬經,專向股友提供貼士,作隔天預測:滙豐好市,會升多少;和記下挫,理宜拋出;……股友就根據提示去處理明天的買賣。由於所作預測命中率很高,《明晚》就成了股友心目中的明燈,銷路哪能不好。

  林三木有什麼法子獲得那麼多貼士呢?

  原來,股票市場裡的許多大戶,如李嘉誠、廖烈文等,都是潮州人,跟林三木有同鄉之誼。加上林三木的外表長得氣宇軒昂,風度翩翩,而又口齒伶俐,身份又是《明晚》老總,許多大戶都願意跟他來往,酒醉飯飽,談起明日股市,自然會說出個人觀感。

  香港的股市交易,主宰權只受兩種情況控制,一是國際形勢,二是本港大戶。國際形勢並不是天天在變,所以大戶的力量,反而顯得突出。

  林三木根據他們透露的口風,第二天一早回到報館,便寫成文章發表。《明報晚報》是在下午一點多鐘出版,股友看到林三木的提點,仍可趕得上下午的交易,所以有段時間,全香港的股友都把《明晚》奉為奇皋。

  那些大戶之所以自願向林三木提供消息,無非志在宣傳。想一某只股實開,最好的方法莫如能在事前通過傳媒製造消息,那麼,股票就一定會升。這是先利己後利人的做法。

  《明報晚報》的銷路就這樣越來越好,林三木借著他的關係,也在股票市場上賺了一大筆,於是便想自己也試著辦一份報紙。

  林三木為人沉著,同時對商場也相當瞭解。他暗中籌備,理想定得不太高。他只是想出一版大張的日報,內容全以經濟為主,副刊只占半版。這樣,他跟太太駱友梅兩個人就可以負起編輯工作,最多請兩個校對和一個記者,支出有限。

  再加上他跟上流社會的交情,取得第一手資料自不成問題,同時也可以憑此拉一點廣告。他的計劃應當說沒有什麼破綻。一切成熟後,他便向金庸攤牌。

  金庸自然再三挽留,但創業的激情使林三木決然他往。於是,《信報》創刊了。《信報》成為《明報晚報》的最大勁敵。

  許多人認為林三木太過忘恩負義,但金庸說:「人望高處,水往低流,林三木有這麼好的成就,我也高興。」

  在許多社交場合,金庸都會跟林三木碰頭。金庸一見林三木,一定會走過去握手,很客氣地稱呼他做「林先生」,而沒有一般老闆名人的習氣,總是將別人當做自己的昔日「馬仔」看待,稱人小名。

  林三木離開《明報晚報》後,財經消息便由黃揚烈負責。黃揚烈由此也認識了不少中小股票戶。

  這些中小股民眼看林三木辦《信報》這麼成功,不免見財眼開,鼓動黃揚烈與他們合股創辦《財經日報》。於是《明報晚報》又少了一員幹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