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蔣介石傳 | 上頁 下頁
第十八章 戰爭結束(5)


  1945年3月,謝偉思訪問延安,他的報告為美國改變政策,轉向支持共產黨,提出了令人情服的有力的論據。

  1944年11月1日,高斯大使辭職;繼任者是8月以來一直在中國擔任總統私人代表的赫爾利將軍,他于1945年1月8日就任大使。在史迪威離去之後,他的指揮權被一分為二:丹尼爾·蘇爾但將軍接管緬印戰區,阿爾伯特·魏德邁將軍指揮中國戰區。赫爾利和魏德邁與他們的前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赫爾利是個待人誠懇,性格外露的人,他沒有職業外交家克勞倫斯·高斯所具有的那種外交方面的敏感。而魏德邁雖然有不容置疑的才智和卓越超群的氣質,但在外交上和史迪威一樣缺乏策略。兩位新上任的人都是堅決反共的,為了他們眼裡的美國利益,兩人都堅決支持蔣介石。然而,這兩個人又都肩負著幫助國共兩黨和解的任務,這個目標由於蔣介石決不讓步而被排除在考慮範圍之外。

  赫爾利很快就和他手下的全體外交人員發生了爭吵,他不同意也不希望他們報告那些有利於延安而不利於重慶的情況。

  魏德邁也與他的政治顧問戴維斯產生了不和,戴維斯是他從史迪成手下留下的人。但是對這位顧問的建議,魏德邁還不至於像赫爾利對其部下那樣惱火。然而,當魏德邁和別人一樣,發現無法使中國的兩黨走到一起時,他所受到的挫折並不亞於赫爾利。

  委員長對這兩個人的任命十分高興。赫爾利將軍剛就任大使時就向國務院和他在重慶見到的所有人士講明瞭他的使命,這個使命包括五個目標:

  一、防止國民政府垮臺。
  二、支持蔣介石作中華民國的總統與軍隊的委員長。
  三、調和委員長與美國司令官之間的關係。
  四、發展中國戰爭物資的生產並防止經濟崩潰。
  五、為擊敗日本,統一中國的一切軍事力量。

  赫爾利並沒有馬上認識到其中的第五個目標是與前面三個目標相互矛盾的。

  他很快就嘗到了苦頭。他最初那種過分的自信,一部分是由於他樂觀的天性造成的,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在來華途中和斯大林及莫洛托夫在莫斯科進行了交談,俄國人曾向他保證,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已經失去了興趣,並希望與重慶改善關係。

  在赫爾利試圖使國共兩黨合併軍隊的第一次努力失敗以後,按照羅斯福總統的指示,他又作了一次更大的努力。那是在1944年11月,當時他飛抵延安與共產黨的領導人進行了一次會談。懷著馬到成功的得意心情,他於11月10日帶著一項五點建議飛回了重慶,這項建議主要的要求是建立一個有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當他得知蔣介石對這樣一個要剝奪國民黨獨攬大權的資格的計劃毫無興趣時,他十分狼狽。

  11月22日,蔣介石提出一項反建議,答應承認中共為合法黨派,並將共軍併入國民黨軍隊。但這項建議沒有同意聯合,在共產黨方面,周恩來起初接受了蔣介石的反建議,但是12月8日他離開重慶返回延安時,又改變了態度,認為這些建議無法接受。在28日從延安發來的電報中,他要求釋放所有的政治犯,撤走包圍共產黨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廢除一切壓迫性的規定,停止秘密警察的一切活動。

  這種突然的轉變使赫爾利感到又著急又失望,儘管委員長並沒有這種感覺。不久,赫爾利就發現,美國戰略情報局(即中央情報局在戰時的前身)已秘密提出向25000名共產黨遊擊隊提供全部裝備,以便在華北日軍的後方開展破壞活動,這樣一來,共產黨就沒有那麼高的熱情與國民黨談判了。

  當赫爾利和魏德邁發現了他們背後發生的這些情況之後,便明確地向共產黨表示,美國政府不會犧牲重慶來和他們打交道。1945年1月24日,周恩來回到國民黨的首都,準備參加另一輪會談。

  要使國共雙方消除分歧,看來沒有捷徑可走。周恩來堅持在聯合政府建立了以後,才能移交軍隊;而蔣介石則要求共產黨先解散他們的軍事組織,再來談聯合。

  由於周恩來沒有讓步的表示,蔣介石便宣佈他將在5月4日召集一次會議,開始按孫中山的遺囑起草憲法,以廢除一党專制,建立憲政。

  由於擔心共產黨會被排除在這一重大行動之外,周恩來又作出了和解的姿態。2月3日,雙方發表了一項聯合建議,提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取代國民大會,以便為建立憲政開闢道路,同時為統一軍隊制定一個共同的方案和計劃,並決定國民黨以外其他黨派的參政方式。

  就在此刻,在數千英里之外的蘇聯克裡米亞,正在開一個意義更加重大的會議。這是二戰期間的最後一次首腦會議,它將決定戰後世界的格局。會議2月4日於雅爾塔召開,一周以後結束。

  這時的羅斯福總統已精疲力盡,形容枯槁,的確到了行將就木的地步,就這樣,他在協約上把中國的領土主權交給了斯大林,並把東歐也交給了他。而邱吉爾則無能為力地在一旁看著這一切,聽著這一切。

  在這些整整過了一年才公開的秘密條款中,斯大林同意「在德國投降兩三個月、歐洲戰爭結束之後」參加對日作戰。

  作為回報,蘇聯將得到千島群島,霸佔外蒙古、南薩哈林(庫頁)島及附近島嶼,並控制東北的港口和鐵路設施。

  按道理,涉及到外蒙古和東北的條款應徵求蔣介石的同意,但是,羅斯福總統卻把這一切都包辦了。

  斯大林耍的一個主要手腕,就是他「準備與中華民國政府簽定一項友好同盟條約……以其武裝力量幫助中國,將中國從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就這樣,這位蘇聯的領導人一下子就達到了沙俄帝國一直夢想實現的目標一在遠東擴張領土,打垮日本,並削弱中國。

  顯然,雅爾塔會議的條款直接違背了羅斯福在開羅首腦會議上所作的莊嚴承諾,比起德黑蘭會議上制定的條款,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實現使中國不再在國際上遭受屈辱的強烈願望。1937年,蔣介石抗日參戰,其最高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的領土完整。

  可是,在雅爾塔,羅斯福總統這個曾對中國作出過保證的人,卻背叛了自己的諾言,放棄了他說過要支持的一切。

  需要指出的是,在雅爾塔會議期間,美國正在準備對日本開展大規模的空中進攻,原子彈也即將投入生產。美國的軍事指揮官們明白,他們不需蘇聯的幫助,就能擊敗日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