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 > 蔣介石傳 | 上頁 下頁
第十七章 蔣介石和他的同盟者(4)


  在國民黨內,還有其他的派系以及一些地位顯赫的個人。

  美國人最喜歡的一個派系是政治科學系(政學系——譯者),其成員都是些具有現代思想的專家治國論者(儘管當時還沒有這個詞)。其中許多人在美國或日本留過學,絕大多數能說英語,並立志要使他們的國家成為一個技術發達的高效率的工業國家。

  在這個派系中,有兩個人很突出:孫科和宋子文。身為辛亥革命之父的兒子,孫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作為一位學者和改革派,他有勇氣站出來說話,卻沒有與國民黨一刀兩斷、另拉一批自己人馬的個人欲望。雖然他是立法院的院長(英國人稱主席),但他無法與陳立夫操縱的黨的機器抗衡;蔣介石害怕聽到開明的言論,常常一連好幾個月拒絕見孫科。

  宋子文也有同樣的待遇,他在1942年至1945年任外交部長。他也是位高高在上的人物,他敢於大膽直言他的想法。但是,委員長更喜歡唯唯諾諾的人,宋子文很少招他喜歡。

  不幸的是,人們常常把宋子文當作另一個該受指責的國民黨人與孔祥熙相提並論,可是實際上他們兩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宋子文雖然也發了大財,但他與他的姐夫不同,他是靠充滿活力的企業資本主義發的家,同時為國家創造了財富,為數以萬計的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最使國民黨聲名狼藉的是它的軍隊。富家子弟花一大筆錢就能逃過兵役,這些錢落入了那些出賣免役名額的官員的腰包。

  而年紀相同的窮人子弟則被抓丁隊強迫抓去,捆在一起,拉去當兵,有的新征士兵在到達指定的部隊之前就喪了命。懷特和雅各比列舉了一些有關中國派駐緬甸部隊的可怕的數字。

  有一支部隊在500英里的行進中,損失了30%的兵力,而在那些被認為比較強壯一些的倖存者中,有15%被一位美國大夫診斷為肺結核。除了結核病之外,痢疾、瘧疾、疥瘡、腳氣和寄生蟲病,連同斑疹傷寒和流感,又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絕大多數病員得不到醫療照顧。一般說來,一個師平均只有一位中國醫師。但是,這裡卻沒有西方軍隊中一種主要的疾病——性病,這可能是因為士兵的身體太虛弱;因而無力去尋花問柳,或者即使有能力,也因為太窮而付不起錢。

  起初的情況就夠糟糕的了,隨著通貨膨脹的勢頭增猛,形勢更是急轉直下,1939年秋,埃裡克·周帶著少校的榮譽軍銜在軍事委員會當過一陣翻譯。

  他每月的工資是60塊中國貨幣。而當時一雙鞋都賣到了80元,到1943年,一雙鞋的價格大約在900到1200元之間,而少校的工資卻一分未長。

  在這一點上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山西省的「模範省長」閻錫山樹立了一個大家不願學習或無法學習的榜樣。

  1939年(根據他的回憶錄),他帶領300000軍隊開進了山西省的西部山區。「那裡幾乎是不毛之地。當地人極端貧窮……」。1940年6月,他開始實行一種以實物形式增收農業稅的制度,並在軍隊、公務員和學校教師中間推行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定量供應制。

  至少在他所管轄地區裡,軍隊能吃飽肚子。1941年夏,中央政府號召全國學習這種做法,但是一心只想滿足私欲的國民黨軍官仍然只顧中飽私囊。

  信奉基督教的馮玉祥將軍也有體恤士兵的好名聲,他描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去一個地方,當地長官正在那裡歡迎他的到來,當地人卻把他們團團圍住了。他們向馮玉祥懇求說:

  他們的孩子(有八、九百人)被征入伍,正在去訓練營地的路上。但是地方長官卻讓這些新入伍的士兵在出發前把棉襖制服脫下來。當地人喊道:「這麼冷的天,他們會凍死的!」馮玉祥為他們作主,干預了這件事,最後,地方長官派人帶著棉襖制服去追趕兩小時前出發的新兵隊伍。

  馮玉祥接著還提到了下面這件事:

  第二天,我去視察駐紮在白市驛的軍隊。那裡的團長給我看士兵的點名冊。我發現上周還是滿員的,但是現在每個營都少了三、四十人。我問他這其中的原因,這個團長回答說:「新兵從家裡出來時,一路上沒有吃的。一到這裡,他們就猛吃猛喝,結果把自己撐死了」。但實際上,他們是被餓死的。

  還有一次是在離重慶十五英里的沙坪壩,這位信奉基督的將軍問一名團長他的傷病員都在哪兒。團長把他帶到了幾英里地以外的一個山村子裡,那裡有二十多個生病的士兵。

  馮玉祥寫道:

  我進去後發現這些可憐的年輕人都在發燒。他們躺在拆下來當床用的門板上,身下墊著乾草。我摸了摸他們的額頭,問他們吃過藥、喝過水沒有。這些無辜的年輕人哭了。他們說:「自打我們生病之後,沒有一個人來看過我們。我們連一口開水也喝不上。」

  由於受上司的欺壓,國民黨的軍隊便反過來欺壓他們所遇到的村民。即使把其他一千種原因都撇在一邊,光這一點就能解釋為什麼共產黨的軍隊能最後取勝。他們讓農民覺得解放軍需要他們,並給了他們一個奮鬥的目標。一般來說,共產黨軍隊的戰士一旦穿上軍裝,就能做到不強姦、不搶劫、不欠債,並幫助農民收割糧食。這種對比是十分明顯的。

  蔣介石對人民的這些疾苦不聞不問,除非有人向他提到某些具體的事例,這時他總要大發一頓脾氣。他越來越與世隔絕了。他之所以變得如此難於接近,這與他的獨斷作風和孤僻性情是有關的。

  從1942年11月起四個月的時間裡,蔣介石利用蔣夫人及其姐姐和外甥女訪美這段較長的空隙,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以絕對優先的高速度排印出來,於1943年3月10日在重慶出版。

  這本題為《中國之命運》的書顯然是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回答。

  毛澤東的這本書是1940年1月發表的,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到了中國的情況之中。人們常說蔣介石的這本書是由一位以前的秘書、前任教授陶希聖捉刀代筆的,不管怎麼說此人在該書的起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這本書很可能大部分是由蔣介石口授的。不管怎麼說,蔣介石對全書的內容負完全的責任,並為它感到十分的自豪。

  這本書是蔣介石對其基本政治思想的闡述,在重慶被捧為孫中山《三民主義》以來最重要的一本書。雖然當時嚴重缺紙,但這本書第一次就印了20萬本,到1943年底重印了200多次。

  《中國之命運》在中國的學校和大學裡很快就成了一本必讀的書,全體軍官、公務員以及中央政治訓練學院的全體學生和國民黨青年團的全體成員都必須讀這本書。

  時隔不久,蔣介石又推出一本內容短得多的書——《中國經濟學說》。同樣,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是由陶希聖代筆的,但是許多經濟方面的專業內容則出自一位姓陳的經濟專家之手。

  在這兩本書裡,民族主義的調子很重,其中《中國之命運》比《中國經濟學說》更甚。蔣介石把中國的問題毫無例外地歸咎於外國列強的掠奪和不平等條約的危害。而《中國經濟學說》的主要目的則是根據孫中山的教導找出一種中國式的解決經濟問題的辦法。

  圍繞這兩本書,有一些有意思的事。其中之一便是主要的捉刀人陶希聖的身份。在1934年至1937年之間,他在北京大學任中國社會史教授,還擔任過北平師範大學的講師。1928年,他給蔣介石當過一段秘書,後與汪精衛結為密友,並和他一起逃到了日本人那邊。但是,陶希聖後來和汪精衛鬧翻,帶著汪與日本人簽訂的一份秘密協定,逃到了香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