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一五八


  ※第十二章 傳子,還是傳賢?

  一、「彈丸江山父傳子,可歎孤臣生非時」

  蔣介石是一位深受中國傳統帝王思想影響的統治者,有極濃厚的傳子思想。為培養蔣經國接班,可謂煞費苦心。越級提拔,剷除異己,任用親信,順利接班。

  1.呼之欲出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灣正式宣佈恢復「中華民國總統」職務。蔣介石「名正言順」地從幕後走到台前,繼續苦心經營蔣氏父子偏安台島的這台「雙簧戲」。台前,蔣介石導演「終身總統」;台後,蔣介石在秘密部署「父業子繼」。蔣經國則惟父命是從,步步高升,真是父「慈」子「孝」。

  蔣介石重登寶座後,第一件事就是認真清理門戶,將追隨他逃到臺灣的國民黨諸元老,紛紛打入冷宮,把臺灣搞成名副其實的蔣氏「獨家經營」。

  蔣介石為蔣經國加入權力中樞做了精心安排。首先,他讓陳誠任「行政院長」,陳誠對自己既忠心耿耿,又無獨立野心,還能幫助自己支持眼前的殘局,當然也不會妨礙蔣經國地位的穩步上升。其次,他安排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編階為三星二級上將。此職務雖說不高,但權力卻非常大,主管監督籌劃情報業務,負責對大陸的特務派遣和指揮。

  搖直上,最後竟爬至一級上將「參謀總長」的顯赫之位;而不買帳的「軍統」後裔保密局局長毛人民則被架空,幾近賦閑,時值壯年,竟抑鬱而死。

  蔣經國的官銜雖非至品,但實權卻超越三軍統帥,他深知自己資歷甚淺,涉足政界,根基不夠。因此,必須要培養自己的嫡系,網絡自己的勢力。

  原來,蔣經國的班底有「兩幹一俄」。「兩幹」即指他擔任贛南專員時的幹部和「戰幹團」的學生,「一俄」指他留俄時的同學。

  「兩於」是他舊時的嫡系和親信,大多位卑名微,在老將雲集的臺灣,這些人自然登不了大雅之堂,還得經過一定的培養和鍛煉方可成器;「一俄」雖有一些幹才,但真正效忠於他的也為數寥寥,只有嚴靈峰、王新衡等幾個,更何況個別人還討不到蔣介石的歡心。

  經過一番籌劃,1952年11月,蔣經國的「第三幹」——政工幹校在臺北復興崗正式開學。蔣經國的嫡系胡偉克、王永樹、王升先後出任校長。蔣經國的意圖在於把政工幹校變為第二個「黃埔」,把復興崗變為「龍飛之地」,幹校學生就是「太子」門生,以後脫下軍服就是他掌權的班底。學校標榜信仰偉大領袖蔣介石和「青年導師蔣經國」,「以培養篤信三民主義,服從最高領袖」的政工幹部。

  1950年7月,國民黨開始了「改造運動」。蔣介石便委蔣經國擔任「中央改造委員」,借此機會,蔣經國大刀闊斧,向把持黨務多年的CC系開刀,最終,CC系頭子陳立夫被逐到美國新澤西州去養雞,一改舊時「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從而形成新的「蔣家天下蔣家黨」,「太子系」勢力急劇膨脹。1952年10月,在國民黨「七大」上,蔣經國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委。至此,由老子撐腰,蔣經國進入國民黨的最高權力中樞,而其爪牙、親信則遍佈各處,羽翼漸漸豐滿。

  1952年10月,「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宣告成立,蔣介石任團長,蔣經國任主任,蔣經國贛南帶來的李煥、蕭昌樂等親信落腳此處。父子二人一唱一和,使「三青團」得以借屍還魂,成為蔣經國培植私人政治資本的工具。

  在蔣介石的精心策劃和鼎力支持下,蔣經國在黨、政、軍、青、特各條戰線全面出擊,相互滲透,短短幾年內,一種新的政治格局已經形成,「太子系」逐漸成為臺灣政壇最具潛力的政治集團,蔣經國也在國民黨組織的最高權力階層站穩了腳跟,一位令人矚目的政治「新星」冉冉升起,新一代政治「強人」呼之欲出。

  2.   對於蔣氏父子有背歷史潮流的作為,許多人並不買帳,指指點點。為使長子逐步接班,蔣介石不斷清除異己,掃除障礙,為「太子登基」鋪平道路,可謂用心良苦。在蔣經國的「接棒」之路中,打擊最烈、轟動最大的是吳國核、孫立人兩案。對此,美國紐約《中報》1988年4月17日發表了美籍華人葉一舟的一篇文章,題為《彈丸江山父傳子,可歎孤臣生非時——吳國楨、孫立人在蔣家王朝中的悲劇命運》。文章評論說:「國民黨退台之初,最具國際聲望的文武官員吳國楨和孫立人,在『侯門深似海』的中國官場上,首先充當了蔣氏父子權力重新組合的犧牲品。」

  吳國楨,湖北建始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擔任過南京政府的漢口市長、重慶市長、外交部政務次長、上海特別市長,以及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49年12月,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

  他是蔣介石眼中「紅得發紫的人」,本來可以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但由於和蔣經國有過節,而最後導致流亡海外。

  蔣介石器重吳國楨,是因為吳畢業於美國,和美國政界有相當的聯繫,向為美國人所欣賞,蔣介石也就「愛屋及烏」了。同時,蔣介石對吳國楨委以重任,也由於吳國楨從不結黨營私,辦事講效率,令出必行,講究法治,卻也不失為一位「幹才」。吳案發生後,曾任上海市參議會議長的潘公展回憶道:平心而論,吳國楨並不是一個庸才,他自有一套看家本領。他的漂亮的儀態,流利的演說,講得一口很好的英語,十足一股洋派神氣,以及按時到辦公室(上海人叫寫字間),見了什麼人都饗上笑容,甚至和當時氣焰很盛的鬧學潮的學生,也表示著一種即使挨打也滿不在乎的氣度,的確使當時但現洋皮相的洋商和上海市民,仿佛都在想大上海何幸而得如此一位現代化的民主審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