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一一三


  五、「心戰」主將

  退守孤島的蔣介石曾有言:要用共產黨的方法對付共產黨,於是臺灣當局對大陸的「文攻武衛」開始了。用「心戰」動搖大陸的軍心民氣,自50年代末成了「反攻大陸」的主要內容。「對大陸同胞廣播」,「空飄」灑傳單……宋美齡的「心戰」更有獨特之處。

  1.政治「反攻」

  在「反攻大陸」的方法上,蔣介石一直認為應包括軍事「反攻」和政治「反攻」。對於軍事「反攻」,屢攻屢敗,不但對共產黨無傷大雅,而且到頭來自己反招致一頓狠打。所以,他對此已不抱什麼幻想。在軍事反攻無望的情況下,50年代中後期,蔣介石更強調政治「反攻」,政治「反攻」中又突出「心戰」、「政戰」。

  1959年國民黨在八大上,蔣介石提出在實施「軍事反攻」的同時,應強調「心戰政戰的積極開展」。其心戰包括廣播、空投宣傳品、辦地下報刊、進行策反宣傳等,以便「未制其人,先收其心」。

  而張後生在《黨務工作報告》中對「心戰」。「政戰」則有較詳細的記載:

  在心戰方面基於工作之需要,經過43年(1954年)將心戰綜合小組改為「中央心理作戰指導彙報,統一指導敵前、敵後、海外與臺灣之心戰工作」,目前每日能以9種語言,向大陸廣播13小時以上,配合公民營及友邦電臺集中宣傳,並先後向大陸空投傳單13億份,日用品與食來23萬袋,書信6萬余封。

  至於政戰方面則分兩部分進行:第一為疏導、聯絡、消解各方不利反共團結之活動,爭取、扶植各方反共人士之組織……第二系以亞盟中國總會為中心,拓展國際民間反共聯合戰線,廣泛聯絡亞洲反共非共國家與反共團體,及鐵幕國家之流亡反共團體,以擴大其影響。

  為了深入開展「心戰」、「政戰」,蔣介石在1959年的「雙十節」文告中,提出對台島居民的「六大自由」和對反共分子的「三大保證:

  「六大自由」包括工人勞動、擇業的自由,農民溫飽康樂的自由,人民思想、研究的自由,人民經濟生活的自由,人民生命安全的自由及人民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三大保證」包括是「凡脫離匪軍又來歸的官兵,均與國軍袍澤一視同仁,論功行賞」;「凡參加反共工作的各政治集團、各民間組織,除共產匪黨外,不論其過去政治立場如何,一律享有平等合法的權利,循憲法規範與公平競爭的原則,共同努力,重建『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的新中國」;「凡參加匪偽政黨組織分子,除萬惡元兇以外,只要其願為反共革命效力,概本協從罔治和既往不咎的寬大精神,一律予以赦免,並保證其生命,財產的安全。」

  1959年元旦時,蔣介石又在元旦文告中發出「四大號召」:「重建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的新中國」;「恢復人民原有家庭的組織,保障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恢復人民學術思想、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保障人民私有財產權和實行平均地權制。」

  在元旦文告中蔣介石還將反攻戰略作了具體的闡釋:「我們反攻複國的戰略,始終以政治為主,以軍事為從,以主義為前鋒,以武力為後盾,以大陸為本戰場,以臺灣為友戰場;而軍事武力的奏效,必須以大陸革命運動與台海軍事行動相配合,雙方策應,為其一貫的指導方針。」

  1963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九大奉蔣介石之令將「反攻」的方針確定為「反共複國總體戰」,會議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工作綱領案」,制定了「反攻複國」的各項具體部署。蔣介石認為:

  黨政軍聯合作戰的戰爭,亦即總體戰,是在武力上為以寡擊眾的革命戰爭,在人心上則為以眾擊寡的政治戰爭。國民黨在聯合作戰中,是戰鬥組織的中心,也是戰力的策源;對內必須貫徹國民黨的政策,堅持組織領導,以發揮總體戰的效能,對外團結內外一切力量,認識敵人的特性,掌握敵人所有失敗的因素,構成政治作戰的全面優勢;對大陸應運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心戰、宣傳,展開對中共的攻擊,以為軍事作戰開拓道路,並保障軍事作戰的徹底勝利。

  蔣介石在強調「軍事反攻」與「政治反攻」並重,突出「政治反攻」的同時,還特別強調組織配合。他在國民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

  「反攻複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集中力量,統一意志。為此,他一方面加強黨的組織配合,另一方面還千方百計地動員婦女與青年投入「反攻複國」的行列之中。蔣介石要求國民黨中的每一個人的力量都集中起來,每一份物力、財力都集結起來,一切為反共,一切為「戰」,實現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的心法,這樣「反攻複國」才能成功。

  蔣介石號召台島居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積極「反共複國」。蔣介石號召臺灣婦女說:

  我們一定要大家聯合起來,領導全臺灣的婦女同胞,在家庭、在社會,勸導自己的丈夫兄弟,使每個人都能動員起來,參加反共抗俄工作,並勸他們努力救國,爭取國家的獨立自由,確保臺灣,達成反共抗俄的重要使命。

  在蔣介石、宋美齡的「關懷」下,1950年4月17日,「中華反共抗俄婦女聯合會」成立,由宋美齡親自主持。從此,宋美齡把持「婦聯會」近40年。

  繼「婦聯會」之後,蔣介石與蔣經國醞釀成立青年反共組織,認為應把青年組織起來,做「反共複國」的先鋒。他們反省大陸失敗的原因,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青年自不例外,尤其是抗戰勝利後,黨團離開學校,共產黨乘機而人,以致當時在校的青年和教授們,幾乎大半都做了共產黨的外圍,成為共產黨的「工具」。所以今天「反攻複國」的行動,如果沒有青年,就不能成功。基於此,1952年10月31日,臺灣「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正式成立,蔣經國出任「反共救國團」主任一職。蔣經國佔據了「青年」這一地盤,乘機網羅人才,培養班底,為自己接班做鋪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