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
九四 |
|
三、「漢賦不兩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由阿爾巴尼亞等國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恢復其在聯合國中權利」的提案。在此之前,臺灣當局「外交部長」周書楷已悄然離常臺灣當局被趕出了聯合國,許多國家紛紛與之斷交,「外交部」成為「斷交部」。連蔣介石都承認臺灣進入了更艱苦的時期,「更要自己靠自己了」。 1.「控蘇秦」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1945年6月,包括中國解放區代表董必武在內的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憲章上簽了字。 1949年,中國人民推翻了蔣介石集團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理所當然地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是,美國不甘心其在中國大陸扶蔣反共政策的失敗,為了扼殺新中國,維護其在遠東的利益,它頑固地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大的合法席位,繼續讓臺灣蔣家小朝廷的代表佔據中國的席位。為了恢復新中國在聯大的合法席位,早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通過決議,否認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出席第四屆聯大的資格。不久,周恩來分別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和聯大主席羅慕洛,鄭重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國民黨集團已喪失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和事實依據,要求立即取消所謂「中國國民黨政府代表團」繼續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面對新中國的正義呼聲,蔣介石害怕被趕出聯大,為此,他立即著手開展政治、「外交」活動。1949年11月,臺灣當局「駐聯大代表」蔣廷黻向聯大提出《控蘇案》,以迂回反擊中國共產黨。 在《控蘇案》中蔣廷黻指責蘇聯違反1945年8月14日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違反聯合國憲章,而以軍械及經濟援助中國共產黨。他請求聯合國判定蘇聯為侵略行為,建議一切會員國停止向中國共產黨供應物資和不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美國的支持下,臺灣勾結一些南美小國家使此提案在聯大通過。臺灣的行為激怒了蘇聯,蘇聯駐聯大代表馬立克在安理會上提議將臺灣代表從安理會開除出去,並支持周恩來的合法要求。由於英、美兩國的聯手反對,致使該案擱淺。對於劍拔弩張的安理會內爭,秘書長賴伊企圖打破僵局。他公佈了一件備忘錄,聲明:建議將中國在聯大的席位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聯合國會員國地位問題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問題應分開,凡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家,不應以此為理由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針對賴伊的這個妥協折衷方案,美國在1950年1月5日宣稱將聽任各國代表團自由接受中共政權加入聯合國。稍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進一步解釋:「美國政府對中共政權加入聯合國只作象徵性的反對,如果安理會贊成中共政權加入,美國將不行使否決權。」 這意味著美國對中共恢復聯大席位問題出現鬆動,臺灣當局在聯大席位發生動遙蔣介石對此憂慮重重,他後來回憶道:記得民國40年的時候,我政府派駐在聯合國的蔣代表問我,「萬一共匪羼入聯合國,則我們將採取何種態度?」當時,我即答覆說:「我們的複國基礎有二:在國際上,法律地位的憑藉,則為聯合國;在內政上,則為復興的基地臺灣。這兩個基礎,皆為重要,但其根本,還是在臺灣。如兩者不可得兼,則我寧可放棄聯合國,而確保臺灣。這是我政府最後不得已時之惟一政策。 50年代,正當蔣介石對能否保住聯大席位惶恐不安之時,朝鮮戰爭爆發,臺灣乘機再度提出《控蘇案》。在美國的操縱下,《控蘇案》獲得通過,並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大的代表權問題再度擱淺。 2.「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了聯合國」 到了六七十年代,隨著新中國國際威望的不斷提高,亞非拉一些新獨立國家不斷加入聯合國,贊成新中國加入聯合國的國家不斷增多。為了繼續阻撓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1961年起,美國及其盟國每年都提出一項提案,硬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樣一個簡單的程序問題,變為必須由聯大2/3多數票贊成才能作出決定的所謂重要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重要問題」提案。 但是,強權擋不住正義。在聯大每年就中國代表權問題舉行討論時,支持新中國的國家逐年增多。1970年,在25屆聯大上,由阿爾巴尼亞等國提出的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驅逐臺灣當局的提案以52票贊成、49票反對獲得簡單多數,提案雖沒通過,但已接近「由量變到質變』了。 隨著尼克松對華政策的改變,在25屆聯大以後,美國也改變了反對新中國進入聯合國的政策。1971年2月25日,尼克松在國情咨文中表示:「美國期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組織中扮演一種建設性的角色,從而建立一個安定而和平的國際環境。」 蔣介石覺察到事情不妙,3月11日,他在接見美國合眾社總裁湯姆森時說:聯合國如果准許共匪加入,實即無異給它本身簽署死亡判決書。如果子共匪以可乘之機會,它將無所不用其極地來破壞這一世界組織。如果聯合國這一世界組織具備對共匪加以譴責的正義與公正精神,這是一不難解決的問題,中華民國政府將盡一切努力,阻止共匪加入聯合國,……共匪偽政權如果獲准進入聯合國,則無異給聯合國敲起了喪鐘。 然而,美國既不想拋棄老朋友臺灣當局,又要考慮中國的要求,就提出了「雙重代表權」政策。1971年8月2日,美國國務卿羅傑斯發表《關於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的聲明》:美國將支持今年秋天聯合國大會上要求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席位的行動。同時,美國將反對任何驅逐中華民國的行動,或者以其他方式剝奪它在聯合國的代表權的行動。……我們所作出的這項決定是完全符合尼克松總統希望使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正常化以利於世界和平的願望的,並且也完全符合我們的一種信念的,那就是相信中華民國繼續在聯合國中擁有代表權將有助於世界的和平和穩定。 8月17日,美國的態度更趨明朗化,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喬治·布什向聯合國秘書長吳丹遞交了一份解釋性備忘錄,正式要求把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列入聯大第26屆會議議程,並提出「雙重代表」提案:在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時,聯合國應當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都是存在的,並且應當在規定中國代表權的方式中,反映出這一不容爭議的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應當有代表權,而同時應當規定不剝奪中華民國的代表權。 這種辦法實質上是製造「兩個中國」。對此,新中國駁斥美國在聯合國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指出:只要在聯合國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地位未定」或其他類似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堅決不同聯合國發生任何關係! 1971年10月18日,聯大26屆會議開始就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提案進行專題辯論。蔣介石預感前途不妙,忙派他的「外交部長」周書楷到紐約親自督陣,周書楷則跑到布什那裡去求救。 布什見周書楷舉止無措,便大模大樣地給他吃「定心丸」說:「我得到尼克松總統的授權,再次保證,美國完全烙守它不僅同臺灣,而且同太平洋其他締約國家的條約關係,請放心!」 周書楷仍不放心,求布什想個萬無一失之策。布什哈哈大笑道:「美國已和日本商量好『反重要事項』議案,把驅逐你們也作為『重要事項』處理,需要有2/3的贊成票才能通過!」 「有把握嗎?」周書楷半信半疑地問。 布什大包大攬地說: 當然有絕對把握,起碼有三個理由:第一,這個修正案的要害,首先是阻止聯大驅逐你們的代表,2/3的贊成票,談何容易!第二,明知北京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如果這一修正案得以成立,北京必然會拒絕參加聯合國,結果仍會達到阻撓恢復北京合法席位之目的;第三,修正案本身就是「兩個中國」方針的產物,靈驗得很,只要有我布什在,保證不會出問題! 事情的發展遠遠出乎他們的意料,阿爾巴尼亞等國的提案越來越受到代表們的支持,而美國的「雙重代表」提案則越來越失去人心。在一周的辯論時間裡,約有SO 個會員國的代表發麵對這一形勢,布什比周書楷還急眼,布什拉上日本駐聯合國代表四處活動,用允諾提供援助或暗示撤銷援助等形式來施加壓力,對許多國家威逼利誘,極力拉攏。有的國家代表不敢得罪美國和日本,被追不過,只好躲到廁所裡,布什就讓臺灣「代表」等在廁所門外,搞得人坐臥不寧。 10月25日,第26屆聯大就中國問題進入最後表決的關鍵時刻。以阿爾巴尼亞等23個提案國為主,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的惟一代表為一方;以美國、日本等「兩個中國」的提案國為另一方,雙方展開了一場空前的投票「角逐戰」。 首先,關於美國的「雙重代表」提案,投票結果以59票反對。 55票贊成、15票棄權而給予了否決。接下來要投票表決阿爾巴尼亞等國的提案,布什再耍花招,要求刪去提案中「立即驅逐臺灣代表出聯合國」一節。各國代表齊聲反對,聯大主席馬利克順乎人心,毅然做出裁決:提案按原樣付諸表決。 這時,臺灣已註定失敗,為避免出現當面被逐的尷尬局面,蔣介石今「外交部長」周書楷率臺灣出席聯大的「代表團」悄悄退出了會場,狼狽而去。 很快,關於阿爾巴尼亞等國提案的表決結果出來了。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提案以壓倒多數順利通過。 提案宣佈: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的權利,承認其代表為中國駐聯合國的惟一代表,同時從此自聯合國及其有關機構排除蔣介石代表所非法佔據的席位。 此時,聯合國大廳裡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歡呼聲,第三世界國家衷心慶祝中國取得了巨大勝利。 這是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美國遭受的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表決之後,美國首席代表喬治·布什發表談話,不得不承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剛剛投票的結果,實際上確實代表著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的看法。 真遺憾,有些答應支持美國提案的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有些做出承諾的代表棄權了,我無力回天! 布什不愧是有見識的政治家,他話鋒一轉: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反西方集團在美國威信處於危險狀態時,第一次擊敗美國。不論我個人對驅逐臺灣的感受如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建立和北京的外交接觸,顯而易見,是高瞻遠矚和明智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