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
九二 |
|
二、英法棄蔣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國民黨退守臺灣的初期,大部分國家和臺灣國民黨還延續著這種外交關係,只不過得勞駕「中華民國外交部」把各國使館從南京接到臺北。隨著新中國的日益強大,「中華民國外交部」又不得不把各國使館從臺北送回北京。他們高高興興迎來,悲悲切切送走,這種被國際社會拋棄的情景好不淒慘。其中,尤以英國、法國、日本等大國的離去對臺灣打擊最大。 1.英國率先行動 1949年2月,國民黨政府南遷廣州,英國政府即指示其駐華大使及使館多數官員仍留在南京。4月底,英國外交部發言人宣佈英國正在努力「同中國共產黨當局建立友好關係」,同時又說「這並不影響它同國民黨政府的現存關係。」英國政府的想法是,既不放棄同國民黨政府現存的關係,又試圖同未來的新中國發展關係。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國並沒有立即同新中國建交,他要同美國磋商。美國當然是竭力阻撓,國務卿艾奇遜聲稱,不僅承認新中國的時機不成熟,而且連討論這一問題的時候也沒到來。但是,英國基於利益的考慮,決定單獨行動。1950年1月6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宣佈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法律上的政府,並中止了它同國民黨政權的正式外交關係,同時要求中國接受英駐南京大使臨時代辦胡階森為英國臨時代辦。 英國政府為什麼會採取這種不同於美國的政策?不少英國有識之士認為共產黨的領導得到民眾的擁護,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願望,蔣介石政權的失敗已無可挽回,承認新中國只不過是承認客觀現實。英國希望通過同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以維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地位,並促進對華貿易,保護在華投資。同時,在美國勢力撤出中國的情況下,英國感到應在西方大國中率先同新中國建交,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既可增強英國在亞洲的地位,又可阻止中蘇結盟。貝文在同艾奇遜就對華政策問題進行會談時爭辯說:「如果我們大冷酷,就會把中國人趕到俄國人一邊,若審慎從事,就能削弱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吸引力。」 1月13日,英國外交部指示格雷厄姆總領事向中國外交部聲明,剛剛在中英兩國之間互換的照會表示了外交關係的建立。 但是,鑒於英國同臺灣的關係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等問題方面,中英兩國分歧較大,新中國認為這兩個問題不解決,中英無法建交。 不久,朝鮮戰爭爆發,英國在對華關係上又倒向美國一邊,不斷製造「臺灣地位未定論」,反對中國人民用武力解放臺灣,這就更為兩國關係正常化製造了障礙,導致中英正式外交關係遲遲不能建立。 直到70年代,中美關係有了變動沖英關係隨之迎刃而解。 1972年3月13日,中國代表喬冠華和英國代表艾迪斯在北京簽署了中英關係正常化協議,並決定外交關係由代辦級升為大使級。同一天,英國外交大臣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北都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率先承認新中國,「避免了在中國周圍築起一道完整的籬笆——使中國與外界完全隔絕」,也給了臺灣當局一個警告。而1964年由中法建交而導致臺灣與法國「斷絕外交關係」,則使臺灣在國際間失去了一個重要據點。 2. 國民黨退台後在歐洲努力爭取英、法、西德等國的支持。當時,西德尚忙於戰後建設,無多大影響力,英國因其香港的利益需大陸照顧,不願太接近臺灣,那麼法國就成為與臺灣「維持外交關係最重要的歐洲國家」。法國對臺灣的重要性在於:法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加之在非洲有不少新興獨立國家原系法國殖民地,仍受法國影響,這些國家正是臺灣在國際上積極爭取的對象。 60年代後,法國總統戴高樂重新審視世界變化,採取了脫離美國羈絆的獨立自主外交路線,正視新中國在東方的崛起及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準備與之建立外交關係。到1963年末,中法建交的各種條件均已成熟。 消息傳到臺灣,臺灣當局寧信其無,不信其有,始終當作「謠言」加以「闢謠」。1964年1月,臺灣「外交部發言人」宣稱:「臺灣和法國間關係素甚密切,雙方在臺北與巴黎經常保持接觸,就有關問題交換意見」。然而幾天以後,1月18日,中法就建交達成了協議。臺灣對此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幻想由美國施加影響讓法國改變態度,然而,法國「獨立外交」的觀念甚堅,美國的勸阻無濟於事。最後,美國反而派人到臺北,勸阻臺灣不要為了面子急於宣佈與法國「斷交」,要讓法國承擔「斷交」的道義責任。 1月23日,臺灣官方第一次就中法建交表明態度:「行政院長」嚴家徐堅決反對法國方面的決定,「希望戴高樂總統慎重考慮」。但當被問及臺灣是否準備與法國維持類似和英國的關係時,即法外交人員撤離臺北改駐北京後,臺灣仍與之維持領事級外交關係。嚴家淦答道:「此為一假想問題,本人不擬回答。」24日,臺灣正式向法國提出「嚴重抗議」,稱法國承認新中國「將嚴重損害中華民國及所有自由國家的利益,對於法國本身為害尤巨。今法國政府竟不顧一切出此下策,其對整個世界必將遺患無窮,此事所導致之一切後果,法國政府應負全責。」 1月27日,中法建交公報發表。臺灣再次向法國提出「嚴重抗議」,但對人們普遍關心的臺灣將採取何種行動卻隻字未提。依照慣例,一俟某國與新中國建交,臺灣會立即宣佈與該國「斷交」。但鑒於法國地位的重要,且在中法建交公報中也未提及法國要與臺灣「絕交」,故臺灣尚猶存觀望,不想「輕易放棄陣地」,而希望能找到變通的辦法。臺灣駐巴黎「使館」的人員仍照常上班,無撤退的跡象。 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嚴正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作為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同法國政府談判並且達鹹兩國建交協議的。按照國際慣例,承認一個國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認被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推翻的舊的統治集團。因此這個國家的舊的統治集團的代表不能繼續被看作是這個國家的代表,同這個國家的新政府的代表同時存在于同一個國家裡或同一個國際組織中。 中國政府是根據這樣的理解,同法國政府達成中、法建交和互換大使的協議的。中國政府認為有必要重申,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任何把臺灣從中國的版圖割裂出去或者其他製造「兩個中國」的企圖,都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同意的。 2月10日,法國正式通知臺灣即將與中國政府互派代辦。 臺灣當局所有希望全部破滅,經「行政院」討論後,「外交部」發表聲明:「決定自二月十日起與法國政府斷絕外交關係」,並下令「駐法代表準備即日下旗閉館返國」。 事後,一美國記者問蔣介石:「法國的行動對於中華民國的未來以及遠東其他國家將發生何種影響?」 蔣介石答曰:「就整個自由世界反共的總形勢來說,法國政府罔顧利害,一意孤行,貿然承認中共偽政權,勢將削弱西方反共陣營在亞非各地的聲望,自然系一憾事。但對中華民國的前途則說不上任何影響。縱使它今後會在外交方面給我們增加一些困擾,我們自信必能加以克服。」 美國記者又問:「臺灣是否會因法國之舉而與東歐的波蘭等共產黨國家進行貿易,以示報復?」 蔣介石答道:「反共是中華民國的基本國策,自無與任何共產國家貿易之理。」 一日本記者問:「對與法國斷交,總統有何感想?」 蔣介石回答說:「法國承認大陸對我們有點不利,因為我們失去了一個朋友,但在國際情勢上,也有有利的地方,因為由於中法斷絕邦交而打破了國際的所謂『兩個中國』的幻想,同時粉碎了國際間的這種陰謀。在對法關係上,我們認為正義與邪惡絕無並存之餘地,已基於中國歷史傳統『漢賊不兩立』的正義原則,正式和法國政府絕交。」 事實上,法國與新中國建交無疑是臺灣「近十餘年來在外交方面所遭逢的一次最嚴重的打擊。」由於中法建交,臺灣與歐共體建交的希望化為泡影。在此以前,臺灣已與歐共體其他5個成員國達成同意協定,現在由於法國的反對,事情不了了之。緊接著,原法屬領地剛果也宣佈與新中國建交,臺灣在非洲苦心經營的外交防線出現了新的突破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