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總之,從1950年初至1954年8月,據不完全統計:蔣介石指使國民黨軍對大陸沿海地區共偷襲約42次,動用兵力近13萬人。1950年至1953年,僅浙江、福建兩省,遭國民黨軍上千人乃至上萬人規模的偷襲達5次之多。從朝鮮戰爭爆發到1955年9月,臺灣空軍共出動飛機3500多批,6200多架次,襲擊和騷擾大陸地區。臺灣海軍在臺灣海峽共劫奪各種船隻470艘。從1951年至1954年,臺灣軍事情報機關向大陸空投特工人員230多人,電臺96部,各類槍支近千枝,彈藥18萬發。同時,蔣介石逃離大陸時,留下了大批地下「反共遊擊隊」,估計約有百萬人左右,至1950年6月,還有40萬人仍在有關地區活動。1962年,大陸破獲國民黨地下組織事件249102件,同年逮捕國民黨傘兵2237名。1967年「文化大革命」後,蔣介石派飛機越過珠穆朗瑪峰,空投藏文傳單和收音機,遣送特務人員人境,蔣介石的V2型偵察機還深入西藏、新疆等內陸地區拍照。 蔣介石在對大陸進行軍事進攻和特務破壞的同時,也發動宣傳攻勢。蔣對大陸的宣傳戰,主要對大陸使用四個波力強大的電臺,每天24小時以8種方式向大陸播送特別節目,短、中、長波,可達新疆、西藏和內蒙古地區。內容主要是國民黨的文告、新聞、國際大事和臺灣人民生活等。 其次是傳單,1970年,蔣介石指使在大陸的地下特務組織散佈了340萬張傳單、220萬張標語和77000份報刊。但蔣介石也因此損失1780名特務。1958至1957年間,蔣介石派飛機向大陸空投約32500萬份小型報刊、100萬張晚報、22萬本小冊子。以後又改以軍艦將汽球從南朝鮮或金門,順風向大陸發放,以氣球散發傳單,每個氣球可攜帶90公斤傳單。1967年空投傳單約17500萬份,1970年約4200萬份,1971年增長至2億份。其中1971年10月31日,蔣介石84歲生辰,空投100萬份印有蔣介石像的標語。 自1950年至1967年夏天,共投20800萬份「慰問與希望函」和143200萬包生活必需品,甚至有的地區還空投藥品。 「文革」期間,大陸處於浩劫之中,臺灣特務機關趁機寄包裹到大陸,內有仿印的《北京青年》和其他當時大陸的刊物,刊載介紹臺灣的文章,對大陸起了添亂的作用。他們利用香港向大陸派遣特務建立情報網和設立地下組織,探得中共一些重要機密。如1971年9月13日林彪墜機事件,臺灣當日就已知道。1971年秋,臺灣特務機關在大陸仍有70種「地下報刊」,並每月以《自由之聲》、《反攻日報》和《革命》等名義發行。 四、究竟誰攻誰 蔣介石逃台以後,口頭不斷高喊「反攻大陸,反共複國」,並不斷侵犯大陸。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蔣介石有了這個保護傘後膽子進一步放開,對大陸的竄犯進一步升級。針對蔣介石狐假虎威的囂張氣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發動了收復一江山島、大陳島的戰役,並炮擊金門,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反攻複國」的幻想。 1.解放一江山島 朝鮮戰爭爆發以前,中國共產黨對退至臺灣的國民黨的政策是:肅清國民黨殘餘,武力解放臺灣,儘早實現祖國的統一。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艦隊進人臺灣海峽,以武力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中國共產黨為了「保家衛國」和履行國際主義義務,不得不改變原定向臺灣進軍的計劃,集中全力抗美援朝。因此,武力解放臺灣的任務被推遲。 朝鮮戰爭結束後,共產黨再次將武力解放臺灣問題提到議事日程。1954年,中共中央專門成立了對台3人小組。同年8月1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建軍節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號召全國軍民「為解放臺灣,使臺灣人民重回祖國懷抱,為祖國的完全統一和人民解放事業的徹底勝利而奮鬥。」與此相配合,人民解放軍採取軍事行動,於9月3日炮擊金門。這次作戰規模雖然不大,在國際上卻掀起軒然大波,被西方輿論稱之為「台海危機」。 「九三」炮擊金門使蔣介石極為恐慌,而且也使美國政府受到極大震動,艾森豪威爾開始認真考慮與臺灣蔣介石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問題。 1954年12月2日,美國和臺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由此引起了形勢驟變。這一條約宣稱美國和臺灣當局雙方有「為自己而抵禦外來武裝攻擊的共同決心」,臺灣方面如遭攻擊,美國要立即採取行動。條約同時還規定:美國有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部署美國陸海空軍之權利」。這是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使入侵臺灣合法化的侵略性條約。條約自12月初簽訂後,美國海空軍在臺灣海峽的活動加強了,美國提供給臺灣的第一批F-86型噴氣式戰鬥機也運到臺灣。杜勒斯在芝加哥發表談話,聲稱美國必須對中共在沿海島嶼的挑釁作強有力的反應。 毛澤東與中央軍委考慮到美國與臺灣簽定「共同防禦條約」後不會改變其原先的態度,故而對美國炫耀武力既不必懼怕,也不可以示弱,準備給美國和蔣介石一點顏色看看。正如江南所說:「毛澤東緊接協約簽訂後不久而用兵,一方面考驗美國的真實意向,一方面給蔣猛摑一掌,告訴臺灣軍民,有這個條約,解放軍還是想打就打,別以為這個條約是萬靈符。」 解放軍首先將打擊的目標對準了一江山島。 一江山島位於浙江省台州灣外東海中,由南江、北江兩島組成,面積為1.7平方公里。在南起鼇江口、北至三門灣口的110餘海裡的浙東南沿海面上,羅列著1100餘個大小島嶼,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島鏈,這就是台州列島。台州列島的上、下大陳島居於這條鏈的中心地位,一江山島處於上大陳島的北面,為上、下大陳島的前哨陣地,且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在這條島鏈中有著特殊地位。國民黨軍隊曾有「一江不保,大陳難保」,「大陳不保,臺灣垂危」的說法。 駐守浙江東南沿海島鏈上的有:國民黨軍四十六師、6個突擊大隊,並有海軍艦艇10餘艘經常在大陳島海域遊弋,總兵力達2萬餘人。總指揮為國民黨原六十七軍中將軍長劉廉。經過多年經營,形成了經上、下大陳島為核心,以一江山、頭門山、披山、漁山、南虎山等島為外圍的海上防禦體系。其中,駐守一江山島的國民黨兵力僅1100多人,並且該島離大陸頭門山島僅5海哩,攻取較為方便。 在一江山島上,國民黨軍層層佈防,陣地間設有3道防禦線4層火力,並築有明暗地堡150多個。陣地與地堡之間都用塹壕、交通壕連接,陣地前密佈著鐵絲網和地雷,形成以永久和半永久工事為骨幹的環形防禦體系。由於該島地位重要,防守堅固,國民黨軍把它吹噓為「擊不沉的航空母艦」。設若攻下一江山島,必會給大陳島蔣軍以極大的震撼,使其可能不戰而棄,從而一舉解決整個浙東沿海島嶼問題,達到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勝利的目的。 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收復一江山島之戰。 1月18日拂曉,戰區氣象實況:雲量0-3個,雲高3500米,風向午前北至西北,午後東風,風速每秒3-4米,能見度10公里。 風平浪靜,天朗氣清。頭門山登陸指揮所,電臺嘀嘀嗒嗒,急促的響聲傳出了指揮所。 上午8時,數十架戰鷹飛臨一江、大陳海域上空,奏響了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的序曲。3個轟炸機大隊的60架伊爾28型轟炸機在2個強擊機大隊的掩護下,將120餘噸的炸彈投向一江山島。頓時,整個一江山島被淹沒在一片硝煙和塵埃之中。 在國民黨守軍還沒有從解放軍空軍的轟炸中醒來時,數百門各式海岸遠程大炮齊鳴,1.2萬發炮彈又準確地射向一江山島。炮彈轟炸時激起黑色和白色的煙塵,將一江山島變成了一座海上霧島。 強大的空、炮火力使國民黨守軍設置的三列鐵絲網變成了一些尺許長的鐵絲,許多地堡被炸塌,成堆的炮彈也被打得原地爆炸,爆炸聲響徹天空。據被俘的蔣軍回憶說:「我們從來沒見過這麼厲害的火力,飛機和大炮的猛烈轟擊,震得我們心裡撲通撲通地直跳。」 在空軍、炮兵火力向一江山島實施轟擊的同時,海軍的兩艘驅逐艦和四艘巡邏艦組成的艦隊也迅速封鎖了一江山島與大陳島之間的海域,並以猛烈的火力將蔣軍的赴援軍艦阻截於數海哩之外。隨後,近百艘軍艦、炮船、炮艦及登陸艇也迅速向預定海域集結,等待最後出擊的命令。 此時前線總指揮張愛萍來到海灣處的高地上,用望遠鏡巡視和檢查了海上整個戰鬥序列。當一切就緒後,他滿意地對記者們說:「再等一會兒,就是海裡的龍王,今天也不能安寧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