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七一


  蔣介石的「毋忘在莒」運動搞了很長一段時間,開初來勢很兇猛,但由於他在台島搞的種種「反共運動」和「反攻大陸運動」實在太多,臺灣軍民對此並無多大新鮮感,雖然他對國際社會一再呐喊,但已沒有多少人去聽他的聲音。美國雖然一方面保護著他,但另一方面對他也有厭倦之感。此時美國對於臺灣的蔣介石,可以說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了。「毋忘在莒」雖十分感人,但失敗是自不待言的。

  從1949年12月蔣介石兵敗大陸,退到臺灣,至1975年他夢斷臺灣孤島,其間整整26年,他始終念念不忘的就是「反攻大陸」。蔣氏每年都要發四次文告(新年、青年節、雙十節、臺灣光復節),總是重申:今年是「反攻大陸」的決定年,關鍵年,明年是「反攻大陸」的勝利年的濫調。

  在美國協防臺灣之前,蔣介石深知自己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反攻大陸」不過是政治宣傳。時任「臺灣省主席」的吳國楨後來回憶說:蔣介石自始至終就是沒有真正「反攻大陸」的打算,但這一打算又不告知於人,為了維持國民黨偏安孤島的局面,蔣介石必須打腫臉充胖子,「反攻大陸」的曲調要一路唱下去。

  為什麼蔣介石明知「反攻大陸」「難為」或「不可為」,卻不斷地發表註定「明天」不得不去做解釋的「反攻大陸時間表」呢?

  蔣介石曾向蔣經國透露過此中玄機:只有使臺灣全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才便於國民黨的獨裁統治。

  以外患整合內部,是強人政治的重要法寶。況且蔣介石對美國人一時還並沒有失望,他相信隨著自己力量的復興、壯大,美國人總有一天會迷途知返的。

  可惜在朝鮮戰爭爆發這一蔣介石自以為的「天賜良機」中,美國人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為蔣介石逃台後首度從內心裡萌發的反攻狂熱狠狠地潑了一盆冷水。

  後來,蔣介石在60年代初大陸發生自然災害和「文革」動亂時,又有兩次頭腦發熱,要實施「反攻大陸」,甚至在大陸「文革」時,蔣介石還同與中國共產黨翻臉的蘇聯政府探討了合作的可能性,但是,最終卻又因美國人潑了冷水而夢斷,蔣介石也只有再次大罵美國佬不成人之美了。進入70年代以後,蔣介石實際上就再也不做反攻夢了。「反攻大陸」更多地成了一種理想,一種政治需要,那樣明確,又那樣模糊。蔣氏父子在遺囑中,都不忘向臺灣軍民強調這一追求。

  1989年春夏之交,中國大陸發生了持續近兩個月的政治風波。臺灣海峽對岸有關國民黨當局是否可以武力進軍大陸的議論也就不期然地產生了。政治嗅覺敏感的新聞單位及時採訪了掌管臺灣軍事大權的「參謀總長」郝柏村。郝氏在回答記者問話時,隻字不提軍事反攻問題,只說「國軍」有信心反擊任何「武力犯台」的企圖。郝氏還稱:「今後臺灣情勢將是『和平競爭』,而非『和平共存』」。「三軍統帥」李登輝召集臨時高級幹部會議,出席人有李元簇、李煥、宋楚瑜、郝柏村、鄭為元、邵玉銘等人,會中除了漫駡中國共產黨之外,也只是下令三軍戒備,並未提軍事反攻問題,相反地,倒是怕中共乘機「武力犯台」。

  國民黨中央與軍事巨頭的上述舉動,引起了臺灣一些極右翼人士的極度不滿,認為國民黨未能把握住這次「反攻大陸」的最佳機會。莫非國民黨當局不想「反攻大陸」了嗎?此間,身為「立法委員」的關延環,曾在「立法院」提出質詢:「政府面對大陸變局,竟然沒有一點反應,太令人失望了,如果老總統還在的話,老早就打過去了。」

  如果蔣介石不是死於1975年,而是死於1989年後,果真像關老先生所言,能夠帶兵渡海反攻嗎?

  三、「反攻複國」行動

  對於「反攻複國」,蔣介石時而毫無信心,時而頭腦發熱,對於何時能「複國」,他自己也很迷茫。但是,無論有無「複國」的希望,他對大陸的軍事竄犯卻一刻也沒停止過,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蔣介石或利用特務,或派遣殘兵敗將對大陸進行破壞或騷擾。蔣介石將各種形式的竄擾看作是「反共複國」的序曲。

  1.金三角「反共遊擊軍」

  蔣介石的「反攻大陸」,主要著手在兩個方面:先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利用其在大陸潛伏下來的特務搞暗殺和破壞活動;其次就是在大陸周邊組織其正規軍敗退後的散兵游勇,盤踞一塊地方,在大陸邊界上不斷騷擾。蔣介石把這種武裝勢力稱為「反共遊擊軍」。蔣介石所組織和操縱的「反共遊擊軍」,其影響較大的是中國雲南省境外緬泰交界的金三角地區所盤踞的國民黨殘部。

  關於東南亞金三角的國民黨殘部,海外輿論習慣稱其為「九十三師」。因為在1941年至1946年時,中國遠征軍九十三師入緬作戰,曾在東佛南地區駐防5年之久,後留下了不少開小差、盜賣軍火等的散兵游勇。他們在當地形成一支地方武裝,後來被解放軍擊散,於1950年初逃到緬甸的三島、孟瓦、孟育地區,自稱「滇緬反共遊擊隊」,發展到500餘人,這是老「九十三師」的來歷。

  1949年底,白崇禧、胡宗南集團在廣西、四川被殲滅,1950年1月,在雲南元江的第八兵團也被殲滅。至此,國民黨在大陸的正規軍全部覆滅。但該兵團第八軍二三七師七〇九團團長李國輝帶領的1000餘人,由於駐在元江下游,得以僥倖漏網,當他們知道主力部隊已完蛋之後,迅速逃竄,奔出雲南邊境,4月21日到達緬泰邊界湄公河兩岸的小猛棒地區,在這裡與另一股「九十三師」巧遇,這就是九十三師二七八團。

  該團於2月19日,在中緬邊界的打臘地區被解放軍擊垮,團長羅伯剛、副團長譚忠帶殘部500餘人也逃到了小猛棒。羅伯剛因其妻已去臺灣,便帶上用武器換來的金條,獨自經泰國去了臺灣,而把部隊交給了譚忠,讓他把部隊帶到泰國,等候臺灣飛機來接。可是譚忠與李國輝商定卻不去臺灣,就留在金三角,並把各自的部隊合併為一支「復興部隊」,共1600多人。他們設法與臺北恢復了聯繫,要求臺灣空投物資,而臺北回電要他們「自謀出路」。於是這幫殘軍就在此地開荒種地,修建營房,收稅經商,在緬北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獨立王國」,這就是新「九十三師」的來歷,也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共遊擊軍」在金三角盤踞發展的開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