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四一


  嚴家淦這件事為蔣介石辦得十分好,既不太招搖,卻又有實質意義,因為不可能把蔣經國升為「國防部長」,如果那樣一來,連蔣介石也會認為極不像話,會招來黨內外非議,所以嚴家淦不露聲色,先讓俞大維任「國防部長」,因為俞大維在軍方資格較老,無人會指責,再將蔣經國定為「副部長」,這一步棋下得不可謂不妙。更何況,蔣經國在任「國防部』副部長職務期間,很善於同俞大維處理好合作關係,他的女兒已嫁給俞大維的兒子,和俞大維結成了兒女親家,有了裙帶關係,自是更親密了一層。俞大維也明白,蔣介石有意栽培蔣經國接班,他也樂得順手推舟,所以俞大維在任職第二年,就愉快地提出辭職,並提名蔣經國繼任其職。

  1964年1月13日,蔣介石照準俞大維辭「國防部長」職,遂升蔣經國任「國防部長」。蔣經國在「副部長」位上呆了不到一年就當上「國防部長」,升職不可謂不快,這樣一來,蔣經國不但名義上而且事實上牢牢地掌握了軍界大權,在臺灣國民黨政府中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其直線上升如此神速,嚴金淦的功勞自然最大,從而也十分明顯地表明:蔣經國將繼承其父的蔣家王朝。

  1964年,陳誠逝世,蔣介石的心中更是一塊石頭落了地,蔣經國接班的強大威脅力量沒有了,這也為蔣介石回報嚴家淦提供了好機會。

  其實,陳誠還沒有死之前,蔣介石已有意架空他而代之以嚴家淦。比如1964年6月16日,蔣介石出席「陸軍軍官學校」建校40周年慶典,他就沒有帶上陳誠。因為依照過去慣例,肯定是「總統」和「副總統」一塊兒出席。可這次蔣介石卻讓嚴家淦陪他去出席慶典,他走前面,嚴家淦跟在他身後,這是否是有意在黨內提高嚴家淦的地位呢?是否是有意將嚴家淦培養成取代陳誠的臺灣第二號人物呢?後來的事實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切。

  1966年3月,臺灣又進行「總統」選舉,當然,蔣介石連任第四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早已將「憲法』作了修改,他可以連任到老死為止。為何他此時不提名讓他兒子競選總統呢?因為時機還沒有到,蔣經國資歷和威信均還不夠。所以蔣介石以79歲高齡,卻依然挺住為兒子死守寶座。

  關鍵是「副總統」人選,蔣介石的意見當然不言自明,但嚴家淦在國民黨內卻並無太大的威信,他不同于陳誠。蔣介石為了兒子以後能夠順利接班,所以致力扶持嚴家淦為「副總統」。

  最後,蔣介石在國民黨三中全會上提名嚴家淦為「副總統」候選人,並對與會者說:

  嚴家淦同志的長處,正是我的短處;我的短處,也正是嚴家淦同志的長處。

  這兩句話很有意思,既像是對嚴家淦的褒揚,讓大家都投他的票;又像是在對嚴家淦的蓋棺而定。不過,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蔣介石的話中也有幾分真意,因為嚴家淦是個老好人,沒有強烈的權欲,而蔣介石剛好相反。

  投票前夕,蔣介石又舉行全體「國代」的便餐招待會,並講了幾句話,又解釋為何提名嚴家淦為「副總統」候選人問題。

  投票統計顯示:嚴以七十三比七十五票獲選為「副總統」候選人。差一票就通不過,要是通不過,那對蔣介石必將十分難堪,由此也可見嚴家淦能當上「副總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國民大會」對嚴家淦更是不客氣,不少代表要嚴答覆福利條件,否則選舉將出現「難產」;投票結果是發票1417張,收回1416,嚴得票為782張,勉強超過半數獲選為臺灣「副總統」,正式成為臺灣第二號人物。當蔣死嚴繼後,之下就是蔣經國的了。

  這時蔣介石已為兒子蔣經國的接班準備就緒。嚴家淦的「優點」被蔣介石完全用上了,也許蔣介石所指的「缺點」,無非是嚴家淦可能比他要後死而已,他要先死,這是短處,要後死,這是長處,蔣介石以嚴的後死長處為兒子鋪路,可謂用心良苦。

  嚴家淦任「副總統」期間,對蔣經國極為照顧,這段時期蔣經國不斷到國外出訪,以加強國際社會對他的瞭解和認同。

  1972年3月對日,蔣介石以1308票當選「總統」,第五次連任。嚴家淦以1095當選,說明他的威信已上升,而這段時期,蔣經國的地位和威信也直線上升,成為事實上臺灣的第三號人物,同年5月26日,蔣經國任「行政院長」。

  又過了3年,即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第二天,嚴家淦宣誓繼任「總統」。臺灣的一切大權似乎已轉嚴家淦手中,但大家都很明白,他不過是個過渡人物。3年後,即於1978年3月21日,蔣經國以1184票當選「總統」。

  嚴家淦的使命徹底完成了,因其對於蔣家王朝的忠心而至少名義上作過臺灣國民黨小朝廷的「總統」,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圓滿的句號。

  四、打垮老對手

  大陸時期,國民黨內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許多人對蔣介石陽奉陰違,口口聲聲是他的「革命同志」,是忠誠的部屬,實際上卻是他對手,是他的「內部敵人」。到臺灣後,蔣介石深知,要使國民黨繼續存在下去,必須消除異己,徹底打垮老對手。而蔣介石心目中的對手,當數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何應欽和陳立夫、陳果夫兄弟。

  1.李宗仁落葉終歸根

  蔣介石隔著太平洋罷免了李宗仁的代總統職務,複職視事後,李宗仁單槍匹馬留在美國,離開了國民黨的生存土壤,實質上已不構成對蔣的威脅。但是,在此有必要對蔣介石的這個黨內死對頭做一個交待。

  李宗仁和蔣介石隔著太平洋爭吵平息後,在新澤西買了一幢房子定居下來,每日靠讀書看報打發日子,這種生活對習慣於活動在政治舞臺上的人來說,很是寂寞難耐。有趣地是,和李宗仁比鄰而居的是俄國資產階級政權的最後統治者克倫斯基,克氏十月革命後流亡到美國。上帝把被中俄兩國人民趕跑的「白俄」和「白華」安排到了一起。不過兩人無緣,對面相逢不相識,始終沒有交往。否則,倒是可以交流交流兩人失敗的經驗。

  李宗仁在美國時刻關注著大陸的變化,對共產黨的治國之術深為嘆服。1955年春,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提出和平解決臺灣的建議,李宗仁得知後極為振奮,遂提出了《對臺灣問題的建議》,認為解決臺灣之道不過甲、乙兩方案:甲案,「恢復國共和談,中國人解決中國事,可能得一和平折衷方案」;乙案,「美國承認臺灣為中國的一部分,但目前暫劃為自治區,雙方宣佈不設防,美國撤退第七艦隊,使之成為純粹的中國內政問題」。李宗仁在建議中對蔣推心置腹勸言:

  我想蔣先生已逾70高齡,一生飽經憂患,至願以蒼生為念,毋使內戰重起於中國,想蔣先生亦不致河漢斯言……以過去親身的經驗,觀察今日的變局,自信頗為冷靜而客觀,個人恩怨,早已置之度外,惟願中國日臻富強,世界永保和平,也就別無所求了。

  李宗仁的建議如一枚重磅炸彈在台島炸響,有人罵他為「共匪張目」,有人說他「年歲高而糊塗了」。周恩來則說這是李宗仁政治立場的一個重大轉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