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四〇


  陳誠對此心裡也很明白,但他對蔣介石的為人已十分瞭解,所以並不辯白什麼,依然老老實實地聽從蔣介石的安排,因為他知道,他在國民黨內發跡,全是靠蔣介石的賞識,下面恨他的人不會少,如果他有什麼異動,肯定只會倒黴,所以乾脆不想別的,惟賣命是從,聽話去幹,他畢竟有大功於蔣介石,適當時候,引退就是,只要不擋蔣介石的道,蔣介石該不至於無中生有,開罪於他。

  故而陳誠到「副總統」任上又老老實實幹了起來。誰知俞鴻鈞能力有限,蔣介石對他並不滿意,1958年6月3日,俞鴻鈞辭去「行政院」院長職務,蔣介石又任命陳誠兼任「行政院長」。

  這次陳誠二任「行政院長」,他深懂蔣介石的旨意,知道蔣介石對他有疑心,無非是想他的兒子蔣經國繼承蔣家王朝的「事業」,所以總是在關鍵時候會出點問題,為難身邊心腹。陳誠對蔣介石是忠誠無二的,自然也會全力幫助蔣介石推舉蔣經國登上國民黨權力高峰,這也是陳誠所以被蔣介石相中而信任的原因之一。

  7月14日,陳誠組織的「行政院」,任命蔣經國任「政務委員」。蔣經國自此開始染指行政事務。過去蔣經國的權力影響主要是在軍隊和黨務中,任此職以來,蔣經國進入政府高層,為其掌管臺灣開通了行政道路。

  1960年,陳誠再次當選「副總統」,同時兼任「行政院長」,在臺灣可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由於陳誠居高位太久,而且陳誠能幹但有時並不「老實」,蔣介石還是十分擔心,一旦自己死去,他的兒子繼位會成問題,故在60年代初有了換陳之意。

  當時陳誠聲威頗高,要換他得找一個「業績」不錯並且又十分老實的人才行,想來想去,蔣介石看好嚴家淦。

  1965年初,蔣介石與陳誠幾次談話中,暗示他應當功高而退,陳誠明白自己做官已做到頂了,雖不樂意,但只得服從主子意旨,遂於1963年12月3日辭去「行政院長」職務。

  蔣介石讓陳誠辭去「行政院長」職務,但還是保留了其「副總統」職位,但此舉明顯有排他之意,陳誠想到自己一生追隨蔣介石,卻也只得如此下場,雖然也還滿足,但多少亦帶了些心病,再加上年事已高,一年多後,即1965年3月5日,因病去世。

  至此,蔣介石對陳誠的使用宣告結束,一個比較圓滿的結束!在蔣介石看來,陳誠還是一個比較合格的奴才。

  2.「我的短處是嚴家淦同志的長處」

  嚴家淦則是「改造」運動中,在臺灣政界脫穎而出的「新星」。

  「我的短處是嚴家徐同志的長處」。這話是蔣介石親口說的。表面上看,蔣介石對嚴家徐極有讚美之意。這在蔣介石,的確很不一般,因為蔣介石很少褒揚過他的下屬,縱使褒揚,也是話外有音。嚴家淦何以能得到蔣介石的如此肯定?

  嚴家淦,1905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字靜波。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1938年,嚴家淦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這一年,嚴家淦幹得很出色,建設好了幾個小型水電站,並修建福建省道路,這種基礎工業建設,有利福建省經濟的發展。

  1939年,由於其工作出色而改任福建省財政廳廳長,在任中創立「田賦征實制」,此一創舉因其很有成效,後被推行全國,對抗戰中的糧食供應作出了重大貢獻。嚴家淦也因此在國民黨政府中開始小有名氣。

  1945年初,調任重慶任戰時生產局採辦處長,具體辦理美國租借法案和中英、中加兩個借款案物資之事。

  1945年抗戰勝利後,奉命代表經濟部和戰時生產局,首批飛抵南京,在何應欽手下協助辦理受降事宜。

  同年12月24日,又奉命赴臺北,任長官公署交通處長,兼交通部特派員。

  1946年,任「臺灣公署財政處長」,兼台行董事長,籌建臺灣省金融機構和管理體制。

  1947年,臺灣省政府成立時,任「省府委員兼財政廳長」,主張台省實行幣制改革,並在穩定物價中有特殊成績,從而體現出他在經濟方面的才能。

  陳誠到臺灣後,嚴家塗協助陳誠穩定政治、經濟作了不少事,1950年蔣介石組建臺灣的國民黨政權時,沒有忘記這位在臺灣已工作過5年,對臺灣非常瞭解的非臺灣人。1950年嚴家淦被任命為「經濟部長」,兼「美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年3月,又改任「財政部長」,掌管財經大權,推行現代預算制度。

  1955年,嚴家淦繼俞鴻鈞任「台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並兼任「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63年嚴家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委。

  據《聯合報》介紹,嚴氏政績卓著,頗有才幹,就其從大陸到臺灣的從政經歷和從政業績來看,嚴家淦似乎也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真的十分能幹,而且其行政管理程度可能也不及陳誠,經濟管理才能對於臺灣經濟的貢獻似乎也比不上尹仲容,然而卻只有他能夠在蔣介石扶持兒子蔣經國的進程中能被蔣介石信任,並最終以他為蔣經國順利接班開道。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確完成了蔣介石交給他的使命,可見蔣介石沒有看錯人,也難怪蔣介石對他贊許有加。

  外表看來,嚴家淦待人接物,以寬和忍讓為特長。凡事他認為「退一步想,易地而處,就會消除爭執,化干戈為玉帛」。他對部屬的要求是「公而忘私」或「先公後私」。他經常說能「先公後私」,「易地而處」的人,一定生活得愉快,並對個人、對國家,一定有所貢獻。

  這當然是冠冕堂皇的話,每一位政治人物都知道在公眾面前或大眾場合表露出衣冠楚楚或極為公正、平和的偉者樣子來,而其內在呢?也許不過平平常常,也許更是自私之極。嚴家淦雖不與後者為類,卻是個八面玲瓏式的人物,以此他得到蔣介石的「器重」,當上了臺灣蔣家王朝的「副總統」。

  客觀地評價嚴家注,他是一個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老好人,凡事不敢做主,或頻頻請示或推下級研究,才具自不出眾。不過他對為官之道卻吃得很透。

  蔣介石之所以選中他,顯然是看中了他的這些品性。蔣介石到臺灣之初,培養了陳誠,希望他的這位黃埔學生幫助他兒子蔣經國成為繼承人,以延繼其蔣家王朝的香火。但陳誠威信樹立起來以後,似乎看不出他在蔣介石死後會沒有異心,故而蔣介石感到陳誠實際上已成為他兒子蔣經國接班的潛在威脅,所以1963年,借陳誠多病為由,要他讓出兼任的「行政院長」職位,陳誠當然只得聽命令,然後蔣介石順理成章地任命嚴家淦為「行政院長」。

  所以,總的來說,蔣介石看中和器重嚴家淦,不過是為提升蔣經國,先找個陪襯而已。

  蔣介石從1949年敗退臺灣後,起初是對臺灣的形勢十分憂慮,但美國的軍事介入使台海局勢足以讓他在臺灣生存下去,那時他已60多歲,已入「烈士暮年」時期,蔣介石當然要為自己考慮接班人延續他開創的事業。通過對蔣經國的長期考察後,蔣介石為兒子有繼承江山的能力,遂有了培養蔣經國之意,先是讓蔣經國抓青年工作,主持特務工作,讓他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把政工滲透到臺灣的各行各業,為他以後上臺打基礎。

  蔣介石1960年連任第三屆「總統」時,蔣經國晉升為二級上將,具體職務是「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退除役官兵輔導會主任委員」、「中央常委」等。此時蔣經國已開始踏入臺灣政治高層,但其要掌握最高權力,還需要時間、經歷和能人相助,這些是由嚴家淦來幫助完成的。

  嚴家淦一當上「行政院長」,領會蔣介石的意思又快又准,隨即提名蔣經國任「國防部副部長」。此時「國防部」部長是俞大維,此人也是個年事已高、不問人事的人,蔣經國當他的副手,當然實際上就是代俞大維主持「國防部」。蔣經國又是「政務委員」,在「內閣」中和俞大維是同僚,更有取代俞大維職位的有利條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