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二〇


  ※第二章 建立「反共防線」

  一、「我們的共同利益是反共」

  節節敗退的蔣介石不會束手待斃,他在積極活動,尋找反共盟友,先後出訪菲律賓、南朝鮮。同時,蔣最大的反共靠山——美國,其「袖手」政策也是暫時的。隨著美國國內各派系在對華政策上的爭吵和鬥爭,杜魯門政府漸趨右傾,蔣介石又看到了一線希望。

  1.出訪菲律賓、南朝鮮

  1949年7月至8月間,蔣介石先後訪問了菲律賓、南朝鮮。他的這次出訪有著深刻的政治和軍事背景。

  在蔣介石出訪前,解放軍已攻克南京,佔領杭州,解放了京、滬、杭大片土地。蔣介石此時出訪旨在建立國際反共聯盟,爭取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一些反共勢力的支持。為此,他不斷製造輿論,宣揚國民黨所發動的內戰是抵抗共產國際對中國的「侵略」。他呼籲國際反動勢力在反共的旗幟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鬥爭。當時的菲律賓季裡諾政府和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比國民黨政府的處境雖然要好一些,但他們也同樣遇到了國內共產黨等進步力量所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特別是朝鮮一半以上的國土被解放,嚴重地威脅著李承晚的統治。蔣介石乘機鼓噪說:「彼之國勢與處境與我正同」,「實有風雨同舟之感」,「彼此命運相關」,「我們共同的利益是反共」。

  所以,季裡諾、李承晚和蔣介石都主張結盟反共。他們通過頻繁的外交活動,一致同意組織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各反共國家之軍事、政治、經濟聯盟,籍以抵抗共產主義之侵略」。當時由於菲律賓的形勢稍許好一些,所以蔣介石、李承晚就慫恿季裡諾出來領導,「主動組織太平洋聯盟」。

  蔣介石出訪,組織反共聯盟,也是為了拖住美國,以便得到更多的支持。蔣介石竭力配合菲、韓政府領導人活動,盡力拉美國參加和領導反共聯盟。他們直言不諱,「聯盟的目標是希望美國參加」。「組織太平洋聯盟之海上行動,必須來自美國」。「美國之領導,可以形成一團結中心,由於經濟與國力之限制,亞洲國家實力無力支持一真正有效之聯盟」。因為只有美國有經濟、軍事實力,能為蔣介石、季裡諾、李承晚等反共政權提供經濟和軍火援助,甚至派出武裝部隊直接參戰。

  基於上述目的,蔣介石不辭辛苦,親自出馬,走訪當時菲律賓、南朝鮮的領導人。

  1949年7月2日,蔣介石接到了菲律賓總統季裡諾關於歡迎他訪菲,「面商遠東大局」的電報,非常高興,經過幾天準備後於7月11日帶著一大批隨員赴菲律賓訪問。蔣介石就建立地區反共聯盟等問題與季裡諾進行了深人的會談,隨後發表了聯合聲明:

  我們都認為中菲的關係應該強化,並且兩國政府應該立即採取具體可行的措施,使經濟與文化的合作得以促進和更形密切。同時,對於遠東國家協力求取充分發展,以保障他們的穩定與安全之迫切問題,也曾加通盤的磋商。鑒於他們在過去的未能密切合作,又鑒於今日共產黨對他們的自由與獨立嚴重威脅,我們深深感到他們有立刻團結為一個聯盟的必要,聯盟的目的便在團結與互助以遏止並反抗此同一共同所遭遇到的威脅。

  並向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各國呼籲:余等希望亞洲及太平洋其他各國終能起而響應此種同盟之最高目標。

  蔣介石感到自己當時既不是國家元首又不是政府首腦,與菲律賓總統發表聯合聲明,有點不倫不類,因而另外又發表了一個個人的聲明:

  本人雖然是以私人的資格應李裡諾總統的邀請到菲律賓來與他會商,但本人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的地位,將建議並要求中國政府對聯盟加以充分的支持,並採取行動完成上述聯合聲明中所說明的協議。

  使蔣介石感到十分高興的是,菲律賓總統為他留了一條後路,當聯合社記者向季裡諾總統問及在菲律賓成立中國流亡政府一事時,季回答說:「如果蔣氏提出這一計劃,我們勢將不加拒絕,因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能拒絕庇護另一國家的政府。」

  7月19日,蔣介石在廣州接到南朝鮮李承晚總統邀請其訪問南朝鮮的來電。蔣為了結盟反共,覺得「不能不有此一行」。8月6日,他帶著一大批助手由定海抵南朝鮮訪問。8月8日,跟李承晚發表聯合聲明:

  吾人在韓國鎮海會談計兩日,就亞洲各國或太平洋各國組織聯盟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國際共產主義之威脅,必須予以消滅,而且欲制止此共同威脅,吾人固須各自盡力,而同時必須聯合奮鬥,吾人之安全,只有團結,始能確保。

  吾人深覺太平洋各國,尤其是遠東各國,今日由於國際共產主義之威脅,所遭遇之危機,較世界任何其他部分均為嚴重,所以,上述各國之需要團結,與需要行動一致,亦較世界任何其他部分均為迫切。

  基於以上所述,吾人對於季裡諾總統暨蔣總裁于本年七月十二日在碧瑤所發聯合聲明中,關於聯盟之主張,完全表示同意。

  吾人更進而同意,應請菲律賓總統採取一切必要步驟,以促上述聯盟之實現。為此,吾人現正敦促季裡諾總統于最短期間,在碧瑤召集一預備會議,以擬訂關於聯盟之各項具體辦法。

  蔣介石照例以個人身份發表聲明:中國政府對於本聯合聲明中所列舉之點,一定全力予以支持。

  蔣介石與李承晚為達到結盟反共的目的,聯名致電菲律賓總統:現在謹請閣下採取一切必要的步驟,召集聯合聲明中所建議舉行的會議。季裡諾還是比較積極的,他把在碧瑤召集預備會的事交給外交部長辦理,自己則重點做美國的工作。其實,當蔣介石8月6日到達南朝鮮訪問時,美國政府就發表了中美外交文件——《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俗稱白皮書,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講蔣介石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所造成的,而不是美國不支持。這給蔣介石組織反共聯盟潑了一大盆冷水。蔣介石十分氣惱。季裡諾為使蔣介石不過於失望,而硬著頭皮於8月赴美國訪問,力勸美國參加,「敦促支持反共聯盟」。

  然而這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美國不予理睬。李承晚、季裡諾也不再感興趣,蔣介石只能聽之任之,他努力想促成的反共聯盟遂成為泡影。並且,季裡諾、李承晚都看美國人的眼色行事,他們見美國人不再理睬蔣介石後,也見風使舵,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及至1950年5月,季裡諾竟放出口風,連以前做出的接受蔣介石流亡的承諾也推翻了。

  2.美國要築一道反共產黨的牆

  美國的棄蔣政策使蔣介石絕望到了極點,沒有了美國的輸血打氣,何談有東山再起之機。正當蔣介石在孤島上默默祈禱上帝相助的同時,也注意到了美國政策的微妙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與國際、國內局勢的發展密不可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由合作走向分裂,美蘇關係逐漸惡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誌著國際關係進人冷戰時期,美蘇互視對方為頭號敵人,雙方發生了激烈對抗,這種對抗在中國表現為蘇聯支持共產黨,美國扶持國民黨,國共互不相讓。1949年蔣介石退台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一氣之下,美國將失敗的怒火發洩在了蔣介石身上,從而採取「袖手」政策。

  此時,正值美國在國際上全面推行其「遏制」政策的時期,冷戰的格局使華盛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戰後不安全感」。為了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在制訂其對華政策的過程中,對蘇聯因素的考慮往往成為美國決策層政策取捨的依據。而中國本身的內在因素,在美國對華政策的審議中,有時反倒退居其次位置。由此可知,美國不會真正退出中國事務。實質上,是否拉一把漂落孤島的蔣介石,美國一直處於猶豫之中,因為,蔣介石的生死雖無關緊要,而臺灣的「失陷」將直接關係到它在亞洲的戰略利益。

  原來美國所奉行的政策,一直是基於維持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以便使美國在亞洲能有一個親美的中國作為其地緣依託的一部分。當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尚穩,也就是說當中國還能留在美國勢力範圍的前提下,美國對臺灣尚不留意,支持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要國民黨對臺灣的控制還牢靠,那就說明臺灣尚留在美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的「友邦」手中,于美國的東亞戰略態勢無害。因此,美國也沒必要介入臺灣問題。而現在,國民黨在大陸已經失敗,有消息表明共產黨正「滲透」臺灣,進而取代國民黨在該島的統治。那麼,美國在亞洲勢力範圍內將要失去的,就不僅僅只是中國大陸了,臺灣也可能保不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