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蔣介石宋美齡在臺灣的日子 | 上頁 下頁


  于右任說:「為和談之方便起見,可否請總統在離京之前,下個手令把張學良、楊虎城放出來?」

  蔣介石把手一甩:「你找德鄰辦去!」說罷,揚長而去。大鬍子于右任在眾目睽睽之下討了個沒趣,尷尬地慢慢走了。

  午飯後,李宗仁等紛紛趕往南京明故宮機場準備為蔣送行,豈料蔣介石離開會場便直奔機場乘「美齡」號飛機轉道杭州回了溪口。李宗仁撲了個空,也再次嘗到了蔣介石對他的戲弄。但他轉念一想,總統職位已經到手,區區小事不必計較,不禁暗自高興。而蔣介石這時心情則異常沉痛,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不得不離開這個我親自建立的首都,和總理陵墓所在之地的時候,內心所不堪忍受的,就是自感『今後我無死所了』!」從此,蔣介石再也沒回南京。

  蔣介石離開後,張群將蔣介石的下野文告交李宗仁過目。李宗仁看到文告中並無「下野」、「辭職」、「繼任」等字樣,只有「代總統」,很是生氣。白崇禧得知後也說:「德公,劉邦當年對韓信說過,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為假!我勸你要做就做真皇帝,千萬別做什麼代的!」李宗仁堅持修改文告,將「代總統」改為「繼任總統」。張群打電話給蔣,蔣介石滿口答應說修改到李宗仁滿意為止。

  第二天,各報均以頭條位置同時刊登了蔣介石的「下野文告」和李宗仁的「繼任文告」。李宗仁興沖沖地細讀兩則文告。「下野文告」雲:

  中正自元旦發表文告倡導和平以來,全國同聲響
  應,一致擁護。乃時逾兼旬,戰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
  的不能達到。人民之塗炭,曷其有極。為冀感恪共黨,
  解救人民倒懸于萬一,爰特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
  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之
  規定,於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
  務望全國軍民暨各級政府,共關精誠,同心一德,翊贊
  李代總統,一致協力,促成永久和平。

  看著看著,李宗仁臉色大變,忍氣細讀自己的「繼位文告」:

  總統蔣公軫念國家之艱危,顧恤人民之痛苦,促成
  和平之早日實現,決然引退。宗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
  第四十九條之規定,代行總統職權,自揣庸愚,膺茲重
  任,昌勝惶恐。惟是宗仁追隨總統革命二十餘年,深知
  其處事持躬悉以國家人民為重,而對於個人之進退出
  處 ,嚴謹光明,心志既決不可移易。宗仁仰承督責,不
  容辭謝,惟有龜勉將事,效忠國家,冀使中樞之政務不
  墜,而總統救國救民之志業有成,所望我全體軍民抒誠
  合作,文武官吏各安職守,精誠團結,一德同心,本和平
  建國之方針,為民主自由而努力,國家民族實利賴之。

  讀罷兩則文告,李宗仁才知「下野文告」根本隻字未改。他不禁大罵:「老蔣之為人,至此危急存亡關頭仍不忘權詐,一意要把我作木偶任他玩弄!」無奈,事已至此,只好由他罷。

  蔣經國後來在他寫的《危急存亡之秋》中談及蔣介石的第三次下野時說:「父親之所以要引退,是考慮到下面三個因素:甲,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丙,另起爐灶,重定基礎。」而蔣介石後來追述他第三次下野時曾說:「我之下野的決心,固不能說全無國際環境之影響,但其重要因素還是由於我們內在矛盾的關係所多。」他還聲稱其下野是出於對臺灣問題的考慮:「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臺灣就不能兼顧,亦就不能成為『反共抗俄』的堡壘。」

  看來,蔣介石早就找好了退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並且下野之前,他還做了一系列安排: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張群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為福州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陳誠為臺灣省主席,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薛岳為廣東省主席。他把親信安置在大陸西南、東南、沿海及臺灣的重要部門,並密令將大陸的軍械、黃金和文物統統運往臺灣,以防不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