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蔣經國自述 | 上頁 下頁
六〇


  七日

  韶關又告失守,白崇禧所部已全部向廣西撤退。今日風浪極大,上午十時三十分,船抵廈門。在港口即聞大陸炮聲隆隆作響,此地與共軍相隔不及九千米,父親身系國家安危,竟如此冒險犯難,亦無非為國家盡最後之心力耳。下午四時登陸,父親即在湯恩伯總司令寓所召集團長以上人員加以慰勉,並會見當地紳老。八時後回船,與湯總司令話別,再予以勸慰鼓勵,並切囑其在廈門擊退來犯之共軍,鞏固金、廈,為公私爭氣,再言其他也。

  八日

  今日上午八時,華聯輪抵達馬公。九時,隨父改乘飛機,十時十分抵達臺北,父親忽接洪蘭友先生電稱:「廣州危急,李宗仁有『知難而退』之意。」又接顧總長墨三電稱:「粵省西北與湘、黔軍事,已趨劣勢;請毅然複任總統,長駐西南」云云。父親對此尚無表示。

  九日

  奉命迎于右任、吳禮卿二先生來臺北。

  整個西北陷入共軍手後,毛昭宇等六人在寧夏被共軍扣押,迫飛北平附共。不料毛等忠貞不屈,竟在起飛之頃,設計反擊共軍之監視人員,奪機飛來臺北。此亦反共抗俄戰爭中之一英勇事蹟也。

  父親以其忠勇可嘉,于上午十時特予召見,面加獎勵。

  下午吳禮卿先生來見父親,報告與李宗仁談話經過,李希望父親「複位」。吳先生亦以為一旦廣州失守,政府遷渝,情勢更為混亂,父親倘不復出,將使國家前途陷於不可收拾之境雲。

  十日

  本日為雙十節,父親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揭櫫反共抗俄國策,斥責共黨偽政權系俄帝一手導演,志在滅亡我國;並指示全體軍民救亡圖存,公理正義必勝強權。

  十一日

  華北、西北、西南各重要地區相繼失陷;海南與舟山兩地,已成孤立無援地帶。今後對此兩地之運輸補給困難尚在其次,而「以寡敵眾」的形勢,恐終將為共軍所蠶食也。

  今日接獲報告稱:「舟山之六橫、蝦峙各島業已放棄,金塘亦因之失陷。」父親不得不親自前往該地視察。下午一時四十五分飛往定海,我亦隨行。

  此為我本年內來定海的第四次。此間情形是一次比一次差,今則共軍已占金塘島,定海大門敞開,形勢益見危急矣。

  十二日

  政府宣佈本日自廣州遷重慶辦公。

  上午六時半,我乘B-25機至金塘、大榭、梅山諸島,穿山半島,鎮海與寧波上空觀察。

  父親于上午十時召見桂永清、石覺、周萼等海陸空軍將領會談,研究防衛定海,收復金塘、六橫島之計劃。

  十三日

  大嶝島為共軍所占,金門方面大受威脅。李宗仁於本日離穗飛桂,廣州即於此時失守。父親對廣州之保衛戰,真空費一番心血了!

  上午九時,父親乘車出定海西門,複步行二三裡,至天童山麓。沿途視察駐軍陣地,一連一排的走至敦頭營部,又約有十餘裡矣。

  十四日

  上午,父親乘機由定海起飛,十二時二十分安抵臺北。父親此次定海之行,對於情報工作人員多能奮鬥不懈,空軍亦能盡職作戰,甚覺欣慰。李宗仁本日由桂林飛抵重慶。

  十六日

  中共與蘇俄雙方訂立「哈爾濱協定」與「莫斯科協定」,規定共黨之軍事、經濟均受俄帝控制,毛澤東之「一面倒」的賣國政策已經進一步地實行。

  晨間接獲報告,謂共軍已多方面襲擊廈門,且已有部份登陸。晚間複接廈門情勢混亂之報告,但又稱「共軍已有撤退之跡象」。或亦戰況激烈,屢進屢退,乃有此紛歧之戰報歟?結果國軍終於主動撤離廈門,退守金門。

  上午九時,革命實踐研究院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父親親往主持,並作一小時之訓話。

  父親著手研擬黨政軍制度紀律之建立,並制定經濟、社會、教育等政策與其實施方案。父親認為:「軍事教育應著重下列三點:(一)軍隊戰勝之基本條件在以主義與信仰為軍人之靈魂;以紀律、組織、理論與學術為精神;以主管長官與黨員(忠實)為骨幹;以政工與黨部為核心(負責與示範)。(二)戰爭目的:為誰而戰?為維護民眾自由,保衛國家獨立而戰;為實行三民主義,掃除革命障礙,提高人民生活,減租減息,反對剝削,反對專制壓迫,反對侵略,反對漢奸而戰;為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實現民生主義而戰。(三)軍隊生活方式:官兵一體,生活一致,經理、人事公開,一切都是從人民及國家民族利益著想。

  十八日

  上午十一時,父親與張曉峰先生談及出處問題,旋即召集中央設計委員會議,研討「複行視事」問題之利弊。父親認為:「個人的出處事小,國家的存亡事大,此時應研究,應該不應該再起,不能問再起後之利害得失,只要對人民軍隊與國家有再起之必要,即不必研究外交或其他關係問題,一切只有自立、自強,始能獲得外援,倘自己內部無可救藥,即有外援,亦無能為力。」

  大多數皆主張父親「複行視事」。晚間,父親又約党國元老丁惟汾、于右任、吳禮卿諸先生商討此項問題,僉認必須李宗仁出於至誠,自動退職,再行「複位」。

  二十二日

  金門島離大陸共軍陣地,不過一衣帶水,國軍退守此地之後,父親以其對軍事和政治均具極大意義,必須防守。因於午間急電駐守該陣地作戰之湯恩伯將軍,告以「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此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盧漢今日再請辭職,父親即複電勉以道義。但此人反復無常,朝秦暮楚,態度變幻莫測,恐收效甚微,亦姑盡人事而已。

  二十六日

  今晨,接湯恩伯總司令電話報告稱:「金門登陸之共軍已大部肅清,並俘獲共方高級軍官多人。」我於本日奉命自臺北飛往金門慰勞將士,十一時半到達金門上空,俯瞰全島,觸目淒涼。降落後,乘吉普車逕赴湯恩伯總司令部,沿途都是傷兵、俘虜和搬運東西的士兵。複至最前線,在炮火中慰問官兵,遍地屍體,血肉模糊。看他們在極艱苦的環境中英勇作戰,極受感動。離開前線時,我軍正肅清最後一股殘匪。下午四時,飛離金門,但腦中已留下極深刻的戰場印象。到達臺北,已萬家燈火矣。

  金門登陸共軍之殲滅,為年來之第一次大勝利,此真轉敗為勝,反攻複國之「轉折點」也。甚願上帝佑我中華,使我政府從此重振旗鼓,得以轉危為安,轉禍為福,幸甚幸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