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賀龍傳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一章 挺進冀中(1) |
|
受命東進 1938年9月中旬,賀龍、關向應、肖克到達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 這次會議是在抗日戰爭即將進入相持階段的重要關頭召開的。毛澤東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提出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會議期間,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王稼祥、朱德、彭德懷除聽取賀龍、關向應、肖克有關大青山遊擊根據地急需解決的若干方針政策問題的彙報外,又同他們討論了一二〇師怎樣貫徹「鞏固華北」的方針問題。 鑒於日軍逐漸從正面戰場轉移其主要兵力打擊八路軍、新四軍,將重點置於華北,並且制定了在華北先取平原,後取山區的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在華北主要是鞏固已經建立起來的抗日武裝,以便在相持階段中戰勝敵人的殘酷進攻,堅持已有的根據地。據此,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3個師的主力,分別進入冀中、冀南、冀魯豫邊平原地區和山東,協同各地党領導的抗日武裝,開展遊擊戰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會議期間,在毛澤東聽取賀、關對於「鞏固華北」的意見之後,有一天,王稼祥、彭德懷來到賀龍、關向應、肖克的住處,向他們傳達中共中央軍委的決定。彭德懷說:一二〇師貫徹中央「鞏固華北」的方針是向東去,到冀中平原去。冀中那裡沒有八路軍的主力。冀中的部隊人數不少,但部隊新,戰鬥力還不強,在敵人回師的時候,將會遇到很大困難,需要主力部隊去幫助他們。一二〇師到那裡去,自己也才能得到發展,那裡人多呀!彭德懷還說:冀東鬥爭失敗了。冀熱察地方很大,可以很好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就用宋時輪、鄧華的力量來搞。中央決定由肖克同志帶一部分幹部去組織冀熱察挺進軍,到那裡創立新的根據地。帶哪些部隊去冀中,哪些人去冀熱察,由你們討論決定。 冀中,即河北省中部,位於平漢、北寧、津浦三條鐵路和滄(縣)石(家莊)公路之間,是華北平原的主要部分,平疇闊野,一望無際,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瀦龍河貫穿全境。全區39個縣,800余萬人,村鎮密佈,人口眾多。「七七」事變之後,國民黨軍及各級政府棄地南逃。中共保屬省委在保定失陷後,發動和組織抗日武裝,建立了河北遊擊軍。1937年10月,在國民黨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任團長的共產黨員呂正操,拒絕國民黨的南逃命令,于河北晉縣小樵鎮舉義,改稱人民自衛軍,在中共保屬省委領導下,與河北遊擊軍一起開展遊擊戰爭,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據地。這期間,冀中地區的抗日武裝除了共產黨領導的以外,還有地主豪紳、國民黨流散人員及其他各式人員組織的隊伍,成份比較複雜。1938年4月冀中軍區和八路軍第三縱隊成立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但仍有一些隊伍只是名義上接受軍區領導,而且遊擊戰爭和地方工作尚未充分開展,部隊未經徹底整頓和嚴酷的戰鬥鍛煉,當敵人殘酷進攻的時候,要完成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的任務,領導上便感到力不從心了。冀中抗日根據地不僅威脅著日軍在華北的大本營——北平,而且,同晉察冀邊區的冀西地區形成了對平漢鐵路的夾擊之勢,東邊、北邊,還威脅著津浦鐵路和北甯路。日本侵略軍將主要兵力轉向八路軍以後,必然會以重兵向冀中區大舉進攻。冀中區沒有八路軍主力,將遇到很大的困難。中共中央軍委考慮到這一點,決定派一二〇師主力到冀中完成三項任務:一,鞏固冀中抗日根據地;二,幫助在冀中堅持鬥爭的八路軍第三縱隊;三,擴大自己。 六中全會閉幕以後,賀龍、關向應、肖克在延安開了兩天會,專門討論挺進冀中和組織冀熱察挺進軍的工作部署。11月25日,中共中央下達了《對冀熱察區工作的意見》,正式決定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派肖克同志前往工作,並成立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軍隊及地方工作」。中央還決定,從延安撥出一部分幹部給挺進軍,「由賀、關、肖負責成立之。」 賀龍懂得,中共中央交給他們的是貫徹「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十分艱巨,不過,他很樂意接受。前幾天,毛澤東就這個問題同他和關向應交換意見的時候,他就明確表示:「只要中央決定,我哪裡都去」。愈是艱難的事,他愈想幹,而且充滿信心,這就是賀龍的性格。 這期間,賀龍還應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興致勃勃地去作了一次演講。他生動地講述了敵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八路軍在華北戰場可歌可泣的事蹟,號召魯藝同學和他一道到敵人後方去。他說:「你們要拿起文藝武器,為革命服務,為抗日服務,變敵人後方為抗日前線。我歡迎你們到一二〇師去。我們的戰士需要文化人!」他的講演在魯藝師生中激起了強烈反響。學生們紛紛報名,要求去前方工作。當賀龍離開延安時,魯藝文學系第一期畢業生中,就有20多名男女同學自願跟他一道到前線去。最使賀龍高興的是,有兩位「大文化人」也跟他一道去晉西北。他們是國內知名作家何其芳和沙汀。 賀龍對文化人歷來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從他們報名跟他去敵後開始,賀龍便決心設法把這批人留在一二〇師,因此,從延安回嵐縣,一路上,他幾乎天天和魯藝師生在一起。跟他們談天說地,擺龍門陣,從感情上影響他們。賀龍平易近人,知識豐富,談吐風趣坦誠,給這批文化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作家沙汀在1939年10月寫的《隨軍散記》中記載了他的感受:「我想,不同群眾接觸,在他顯然是不可能的。好在他的精力也容許他這樣做。當我弄好住處,他又在和魯藝同學們閒談了。」「他的敘述生動而又懇切,還一面比著手勢,一面眨著他那富有表情的眼睛」。「他知識廣博,也是同學們喜歡向他發問的原因之一。不管你怎樣的疑難,好像經他點醒,人們便無須把它擱在心坎上了。」「我們一直談到天黑才分手,但半點鐘後,我同其芳又同他圍坐在一張矮小圓桌旁了。」從這位作家的記述中可以看出,短短幾天,賀龍已經象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地吸引住了。 這幾天,賀龍心情特別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在離開延安前收到了兩份電報:一份電報報告11月4日張宗遜指揮七一六團和七一四團參加晉察冀邊區的反圍攻作戰,在五台縣滑石片伏擊戰中,殲滅日軍一〇九師團蚊野大隊5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另一份說的是10月28日王震指揮三五九旅在廣靈以南邵家莊地區殲滅了由蔚縣去靈丘督戰的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常岡寬治少將率領的200來人。由於這次戰鬥的勝利,蔣介石「傳令嘉獎」了一二〇師。 回到嵐縣,賀龍便忙起來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