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八 |
|
沫若即使在各項工作都層層壓來,有時自己都不知如何分身是好的情況下,也沒放棄點滴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從事學術著述。他自己明白,年歲大了,缺少年青時那股激情與勁頭,因此寫白話詩常常只是為了應時應景,確實「詩多,好的少」。現在每當真正激動時,他往往以舊詩詞的形式來渲泄感情,似乎這更得心應手。這期間他自認能留給後代的有用的東西,恐怕還數他的歷史、考古的著作。他不希望將一些夾雜著謬誤結論的論著去貽誤後代,對於自己已經認識到的問題,每每檢討了又檢討。為此在一九五二年六月出版的、作為《十批判書》的補充的《奴隸制時代》,就把他原來定的中國奴隸社會的上下限時間作了修正,將下限由原來的東西周之交,改定為春秋與戰國之交。一九五二年八月由人民出版社影印重版了《甲骨文字研究》,同年《金文叢考》也重印了,沫若借寫《重印弁言》的機會,表述自己當年研究、考釋的目的,並以此奉告自己的同行們:「舊東西也是有它的麻醉性的,愈深入便越易沉淪。」①他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新版序言》中,又一次檢討了過去「輕率地提出了好些錯誤的結論」。他還由自己的錯誤談到:「做學問必須多求實物的根據,審慎從事,而且也必須多向朋友請教,以資反復商討。」②正因為沫若這種謙虛、謹慎、肯承認自己錯誤的誠懇態度,更使他獲得了同行們的尊敬與愛戴。同時他也始終以自己和同時代人能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象而引以為自豪,在這方面他並不是一位謙謙君子。早在一九五一年七月中國史學會成立的大會上,沫若便已指出:在党的領導下,中國史學界在歷史研究的方法、作風、目的和對象問題上,都已開闢了一個新紀元。而且以後還一再鼓勵大家,在歷史資料的佔有方面要超過歷史學權威陳寅恪,要求史學研究者能從更高的階段上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 -------- ①《金文叢考·重印弁言》 ②《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附錄,見《沫若文集》第14卷。 五十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的東京機場,突然在一夜間增添了不少色彩。雖然中日兩個國家之間還沒有正式建交,但自唐朝以來,兩國在經濟、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日本人民對於發動侵略戰爭的深深歉意,由此而爆發出來的友誼之花把機場點綴得如同春天一般,到處有鮮豔的五星紅旗,到處有捧著花束的歡迎人群。率領中國訪日科學代表團的沫若剛跨出機艙,就感到一股暖流直奔他而來。十八年前他隱姓埋名,為了躲避警察和刑士的監視,千方百計地離開這塊浸透了法西斯毒汁的土地。十八年後,他確實又十分急切地嚮往重新回到這塊對他來說是十分熟悉又親切的土地,如今他已是一個新生的、欣欣向榮的國家的代表,人生滄海的變化就是如此巨大!不管是握著在國際會議上早已熟悉了的日本友人的手,還是面對陌生記者的閃光燈,沫若都不止一次地聲稱:「中日兩國人民特別需要和平相處。」 沫若下榻於帝國飯店。十二月四日晚,日中文化研究所所長菊地三郎來訪,感謝沫若於去年年底將旅日時代的文獻資料全部惠贈給該所,計各種書籍一三八六冊,殷墟出土的甲骨九十六片,此外還有沫若的墨蹟、青銅胸像和他珍藏的唐代越州青瓷壺等。為此,菊地想籌建「沫若文庫」,沫若卻對他說:「菊地君,我們把計劃擴大到整個亞洲怎麼樣?」後來日中文化研究所採納了沫若的意見,建立了亞非圖書館,其中的中國室內特辟了「沫若文庫」,將沫若贈送的物品都陳列在這裡。 往昔與日本普通人民結下的友情,深深激勵著沫若,不論是參觀東京大學抑或與日本科學家座談,他心中總在惦念當年的老鄰居們,熱切盼望著故地重遊與他們歡聚的一天。十二月五日,市川千葉須和田故里,人們聽說郭沫若先生將榮歸踏訪,大街小巷喜氣洋洋。沫若到達故居時,夾道都是自發來歡迎他的男女老幼,鼓掌、歡笑、相互問候的聲浪彼落此起。老鄰居們聽見沫若還能那麼熟練地操著日語跟他們敘家常,感到特別的親切、高興。沫若走進家園,細細端詳著一切,昔日自己栽種的銀杏已經沒有蹤影了,但大山樸的莖幹卻依然剛勁。大山樸啊,大山樸!沫若撫摸著它挺拔的軀幹,思潮翻滾,鼻腔中不禁升起一陣酸楚。昔日孩子們在園子裡奔來跑去活潑的身影,依稀還在眼前。「草木有今昔,人情無變遷。」過去熟悉的鄰人把尊貴的客人讓進了屋,沫若抱著無限懷舊的心情,脫了鞋,席地而坐,他端起主人沏的茶,默默地用他濕潤的眼睇視著對方。雖然無情的年華在兩人的眉宇間都刻下了許多道皺紋,但雙方都清晰地看到了舊日的「他」。這時一位老人來訪,隨身攜帶了沫若舊時鐫刻過的一方硯臺,上面刻著:「後此一百年,四倍秦漢磚。」看到這奇文字,主客相對大笑,老人無限珍惜地撫摸著他珍藏了這麼多年的紀念品,說:「這方硯臺成了咱們家的傳家寶了,我們會子子孫孫永遠傳下去。」①到了沫若該道別的時候了,當年住家離沫若家很近、彼此過從甚密、經常談論政治和文學的牙科大夫藤原豐次郎,緊握住沫若的手不肯放,②沫若喃喃低語:「我們還會再見面的,歡迎你們去中國作客。」 -------- ①參閱《駱駝集·訪日雜詠》;《訪日之行》,1956年1月13日《人民日報》。 ②參閱《連接日中的革命詩人》,見吉林師大外研所日本文學研究室編譯,《日本文學情況與研究》1978年第1期。 在京都出席立命館大學的講演會之後,沫若在日本人民所崇敬的海神像前獻上了花束。他雙目凝視著海神像,那肅穆而專注的神情頓時使氣氛變得嚴肅而靜寂。海神,您多少年來受著兩國人民的供奉,您也小心地庇護著東海兩岸的臣民,他們都是您的兒女,您多麼不願看到他們彼此間的嫉恨與殘殺,今天我們在異國的土地上來祭奠您,為的是祝願您大海兩岸的兒女永遠團結,並肩保衛世界和平!沫若虔誠地呼出了這樣的話語:「誓為新的中日團結努力,願共同保衛和平!」日本朋友聽了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願將這刹那的感受永遠載入中日友好的史冊中去。① -------- ①參閱《同京都有密切關係的郭沫若》,見吉林師大外研所日本文學研究室編譯:《日本文學情況與研究》1978年第1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