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郭沫若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二


  時代的進展是驚人的,胡適摹仿易蔔生而試作的
  《終身大事》,到現在還不過廿幾年,但已經象有二百幾十年那樣。那種個人主義的兒戲老早走下了舞臺,現在是集體力量反封建的時代了。我前二年讀趙樹理先生的《小二黑結婚》,有了這種感覺,雖然同在處理婚姻問題,而且也同在反封建,但兩個時代是怎樣相隔得天邊呀!現在《小二黑結婚》由王逸先生改編為劇本,並將用粵語在香港演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故事雖出在北方,但中國的封建社會,無分南北,都是一樣。我們倒希望南方的無數小芹,與小二黑都得憑集體的力量來獲得人生的自由,欣欣向榮的永遠的春天。

  --------
  見1948年11月4日《華商報·茶亭》。

  沫若盡力向香港讀者推薦他所熱愛的解放區人民文藝,希望書店多賣這類作品。他聽說尖沙嘴區的智源書店是經售進步書刊的,便常去光顧,而且為該店題寫了招牌。當時香港的《華商報》、《文藝生活》海外版等進步報刊,也都得到了沫若的熱情支持,既經常為他們撰稿,又不斷參加他們的各種活動,幾乎成了「社外總編」。

  既非解放區也非國統區的香港,實際上是個標準的殖民地。沫若初來不久,就看到英國當局以衛生為名強行拆平九龍數百家中國民房,並派武裝警察督拆居民臨時搭的帳篷,居民奮起抵抗,竟被警察開槍打傷多人。廣州民眾聞訊後即舉行示威活動,燒毀了沙面的英國總領事館,國民黨政府非但不採取妥善措施,反而下令鎮壓示威群眾。沫若當即會同各民主黨派領袖就此事發表意見,他怒斥香港英國當局「侵害中國主權」,警告一切帝國主義者「應該認清楚我們中國的真正的主人,認清楚我們中國人民磅礴的內在力量」,同時譴責南京政府的無能和無恥,呼籲「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民,最迫切的任務是加速使這個空前絕後的壞政府垮臺,一切的國家權益才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

  --------
  《對九龍城事件之意見》,1948年1月20日《華商報》。

  「空前絕後的壞政府」正在瘋狂地作著垂死掙扎,他們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地殘酷鎮壓學生運動,結果惹得憤怒的烈火燒得更旺,反饑餓、反迫害的鬥爭先後遍及國統區十多個城市。沫若表示了極大的關心。一、二月間,上海同濟大學等校學生為爭取民主權利而請願,遭到國民黨三千軍警的武裝干涉,受傷、失蹤達二百餘人。沫若與馬敘倫、侯外廬、沈鈞儒等五十七人聯名發表宣言,聲援學生們英勇的抗暴鬥爭,籲請海內外愛國人士同伸正義,制止獨裁。

  沫若的心一直向著代表中國人民希望的革命聖地延安。他知道,人民解放軍為了誘敵深入,一九四七年三月主動撤離延安,僅僅過了一年,一九四八年四月就又收復了它。可是被國民黨蹂躪得遍體鱗傷的延安城需要重建,流離失所的陝北災胞需要拯救,他怎能忍心坐視?於是由他和立群出面,串聯茅盾、聶紺弩、黃藥眠等五十名文化戰士發起集體捐獻,他帶頭捐款四十元,是最多的一個。他還代表大家執筆,登報表示「我們這一小群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我們現在僅以象徵的捐獻,作為恢復民主聖地的幾片磚瓦」,希望廣大愛國同胞「重新提起」抗戰期間的兩句口號:「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一同參加捐獻。

  --------
  見1948年5月7日《華商報》。

  火花血濤迎五月,四方喁望盼天明,中共中央發佈了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沫若覺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快要到達結晶的階段了,他與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譚平山等人一方面致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並轉解放區全體同胞,表示堅決擁護這一偉大號召,確認當前籌備新政協會議「密合人民時勢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另一方面又致電國內外各報館、各團體並轉全國同胞說,為響應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討辦法,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沒想到因交通阻隔,遲至八月初毛澤東才接到電報,即複電沫若等人,希望共同研討新政協「會議的時機、地點、何人召集、參加會議者的範圍以及會議應討論的問題」。

  --------
  見1948年5月6日《華商報》。
  見1948年8月5日《華商報》。

  小小的海島上,由於有郭沫若、何香凝、沈鈞儒等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在談論國家大事,關心時局的發展,顯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這些人與共產黨戮力同心共存亡,為了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願遵循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決定自己的行蹤。正如沫若在《華商報》編輯部舉行的「目前新形勢與新政協」座談會上所說:「舉凡對於人民革命有必需的事,為中共所不能說,不便說,不好說的就由我們說出來」,甚至還表示「不怕做尾巴,也不怕人給我一頂紅帽子。做尾巴,戴紅帽子我倒覺得非常光榮。」

  --------
  見1948年5月16日《華商報》。

  他們大都是久經風霜的老人,正當花甲之年者就有好多位,人們尊稱他們為「民主壽星」,党十分珍視他們。在歡歡喜喜迎接新中國的曙光的當兒,沫若與大家為「民主壽星」何香凝、沈鈞儒、彭澤民、李任潮、馬敘倫、譚平山、朱蘊山等集體祝壽,他撰寫了壽序,讚譽他們為常生不老的青年,祝頌他們與民主自由同壽。

  他們之中還有許多是詩人,如郭沫若、柳亞子、聶紺弩、黃藥眠等。沫若忘不了自從一九四一年在重慶定下了詩人節,以後一年一度,每逢端午詩人集會,開展各種各樣活動,好不熱鬧。如今詩人們薈萃于香港,又逢端午,心中不免又萌動過節的意念,他們商定在這特殊的歷史時期,採取特殊的紀念方式,即由沫若領銜聯名發表《我們的話》,向黨和人民敬獻忠心:歡呼「全國範圍的革命勝利就要到來,在亞洲大陸上,一個新的中國就要誕生」;表示「在這大風暴的日子,大解放的黎明,作為一個詩人,他不僅要帶著他的歌唱來參加人民革命的行列,而且更要帶著他的為人民服務的點滴實際工作,來共同創造人民大解放的史詩」。此時沫若心中憧憬著,明年到南京或北平去紀念詩人節,更有一番喜慶景象……

  --------
  見1948年6月11日《華商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