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功夫影帝·李小龍傳 | 上頁 下頁
四二


  施裡芬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詹姆斯·高賓和我從某種意義上,簡直成了李小龍的私人顧問。即使是如接受一項工作應該索取多少報酬,或在一部電視劇中拍段戲要多少錢,我們都為他出謀劃策。」

  但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李小龍的潛力在好萊塢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在美期間,李小龍參加拍攝的電視劇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其中最成功的一部是叫《盲探神犬》。

  《盲探神犬》是施裡芬與李小龍共同策劃的。那是一部多集電視系列劇,主角盲探貫穿到底,配角是一集換一個,每集故事獨立成章,李小龍則演其中一集中的配角。

  施裡芬刊文回憶道:「那一集的名字就叫截拳道,也就是李小龍那套獨門功夫的名字。由詹姆斯·佛蘭斯飾主角盲探;李小龍飾一個賣古董的商人,在碼頭上救了因辦案而被一些惡人欺辱的盲探。當然,這個盲探想要知道他到底是怎麼辦得到的。李小龍演出的那個角色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為了要復仇的動機是不對的。故事接下去就是這個瞎了眼的私家偵探怎麼決定去學截拳道。李小龍精湛的表現,不僅贏得觀眾的垂青,也使美國的導演和製片對東方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尊敬。第一集《盲探神犬》震撼了好萊塢之後,其他美國的電影工作者開始找李小龍參加其他片集的演出。」

  李小龍在這一片集中,通過東方的古董商人表現出古老的武道理想,學武為的是行俠,而不是出於個人的目的——古代的功夫師往往會拒絕為報私仇而來拜師的弟子,俗稱:「無欲則剛」,「仁者無敵」,「背水一戰」,「置於死地而後生」,等等。當然美國觀眾不會去深究其內涵,他們看好的是李小龍表演的功夫。

  《盲探神犬》第一集的片名最後不叫《截拳道》,而叫《窄巷》。

  片集在電視網播出,效果出奇之好。美國大小報刊,其中包括《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這樣的大報,莫不口徑一致地叫好。這種讚譽跟當年播出《青蜂俠》所獲得的溢美之辭迥然不同。評論《青蜂俠》只側重李小龍的功夫,而漠視他的演技。對《盲探神犬》的評論卻是看好他的表演才能。

  李小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無得意地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有人談論我的演技。」

  《盲探神犬》由派拉蒙公司出品,首播儀式十分熱鬧,李小龍興奮不已。

  李小龍是1971年離美赴港的,他初次上熒屏就不同凡響。這期間,李小龍在好萊塢呆了5年,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去施展,而好萊塢只給了他很有限的空間。

  是好萊塢無視李小龍在前期演出時放射的光芒嗎?不是。是好萊塢有意壓制這位華裔功夫演員嗎?也不是。

  在好萊塢權威人士看來,能讓這位華裔演員呆下去已是很不錯了。他能不時串演電視,並在電影中擔任武術指導。各大公司均無將李小龍包裝成明星推出的打算。

  各大公司中,數華納兄弟公司和美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涉足好萊塢的新戶,發展速度驚人,可與老牌公司比肩)最賞識李小龍的功夫及演技。他們口頭上許諾在適當的電視劇中讓李小龍擔任主角,但一提到議事日程上,就被否定掉了。

  他們認為,李小龍的個子太小,夠不上美國觀眾所期望看到的功夫高手。李小龍太中國化,存有種族偏見的美國白人,能接受這樣一位中國英雄闖入他們的社會嗎?李小龍的名氣不夠響亮,恐會影響電視劇的收看率。李小龍雖演技、功夫出色,卻不是久經沙場的資深演員,擔心他支撐不住每週播映一集的連續劇。

  種種考慮,一次又一次扼殺了李小龍冒頭的機緣。

  一位影評家說:「一句話,因為李小龍是中國人。不是好萊塢的首腦對李小龍本人有什麼偏見,而是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如無形的手,窒息了他們的思維。」

  就連敬佩李小龍的名人學生兼摯友施裡芬也有與好萊塢首腦相似的看法,施裡芬承認:「我在較長的時間內,認為李小龍不宜一步登天演主角,那樣會把片集弄砸了。」

  李小龍在好萊塢立住了腳,但總是原地徘徊難以前進。李小龍苦惱過,但從不喪失信心;他不善毛遂自薦,卻好自吹自擂。李小龍逢人就向好萊塢的同仁宣講自己的宏偉理想。這使得不少人覺得好笑,認為他是癡人做夢。

  可李小龍說得那麼認真,好象宏偉藍圖己在他腳下崛起,觸手可摸。李小龍擔心他大功告成日,這些同仁已忘卻他對自己未來的預測。便在1969年年初的一天,把自己的預言寫在一張白紙上,展示給他的朋友同仁看。

  預言的標題是:「我絕對可以達到的目標。」

  內容是:「我,布魯斯·李,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超級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現一個演員所能有的最佳業績。從1970年開始、我會贏得世界性的聲譽,從那以後,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財產會達到1000萬美元之巨。我能隨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內心的和諧與幸福。」

  就他當時的情景,這般神吹海誇,誰會相信?

  這成為好萊塢一則不見經傳的笑料。

  〖第十二章 印度之行 山重水複疑無路〗

  生不逢時,在好萊塢的歲月,正是影業陷入深重危機的時期。在電影方面的發展很不順,決定從沉淪中崛起,與朋友策劃一部《無聲笛》的影片。他們去印度勘外景,大失所望,拍攝計劃被迫取消。曾有主演電視連續劇《功夫》的希望,他又一次幻想成功,最終發現又是水月鏡花。他憤怒且絕望:我在好萊塢還有呆下去的必要嗎?

  6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業空前危機的時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