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風雨半支蓮 | 上頁 下頁 |
六二 |
|
一九七零年時,爺爺住在永安西裡,我就住在東裡。正好我初中畢業,在家待業,很想學習,就找出一本《聊齋志異》,知道裡面有許多鬼故事,很想看,但不認識的古字太多了,我又懶得查字典,於是就拿著書去爺爺那裡。爺爺畢生搞語言文字的研究工作,是中國大詞典編纂處的主任,編輯了許多部字典辭書,「文革」之前家裡常接到陌生人給爺爺打來電話問字。爺爺向來就有「活字典」之稱。我拿著《聊齋》,坐在他老人家桌旁,一邊看,一邊請教,爺爺總是有問必答,從不放過一個細節。但他畢竟是81歲的老人了,有時也會碰到冷僻不常用的字,爺爺雖記得其意義,但記不准發音了,這時他就要拿過大詞典來細細地查找。看到他老人家體重不到一百斤的身軀,精瘦的胳膊上暴起一條條青色的血管,膝蓋上放著笨重的大詞典,我深受感動。望著他那清亮的眸子,裡面充滿了睿智,那樣一字一音查找時專心致志的態度,我感到慚愧極了。就是這樣在他老人家親自教誨之下,我讀完了上、中、下三冊《聊齋志異》。 後來,我又找爺爺學英語。爺爺英語很好,我曾見過一本書上有他用英語寫的序言,扉頁上還有趙元任先生的簽名。只因幾十年來爺爺專心致力於文字改革的研究,對英語比較生疏了。他為了教好我,就自己先溫習,每天安排幾小時看和讀。當時我給了他一本英文的小書《小黑馬的故事》,他僅用了兩天,不但將書看完,還給全書做了一遍注解。事後他又叫我買英語課本,而且每冊要兩本,我當時並不明其意。兩個星期後,他叫我看他已經編好了的一套為英國人學習中文之用的中英課本。原來就是用我買來的英語課本上的插圖剪貼、編輯而成的。我說:「現在又不會給你出版,有什麼用處?」他說:「等到這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就會有用的,到那時這不就是現成的嗎?」他老人家當時已是八十餘歲高齡,身體衰弱,還能如此不遺餘力、孜孜不倦地利用一切機會為人民做有意義的事,並且在困難的環境中看到未來、充滿樂觀,這是多麼令人欽敬的啊! 記得爺爺教我國際音標。那時每天晚飯後我去學習兩三個小時。由於爺爺要求得極其嚴格,往往一天我只能學一個音標,四十八個音標我學了足有一個月。印象最深的是學〖e〗這個音時,我總讀不准,爺爺就一遍一遍地做示範音,可我還是聽不出區別來,偶爾他說我發的音有點像了,我又不知道為什麼像。弄來弄去我真有點煩惱起來,爺爺還是那麼耐心;一會兒,他忽然對我說:「假如你突然看見一隻土鼈從牆縫裡爬出來,在驚怪之餘所發出的〖e……〗這個音,恰巧就是這個音素」。他老人家這種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學者風度和一絲不苟、認真細緻的冶學精神,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對待學習。現在當我有機會同外賓交談時,他們都說我的發音標準清楚,不像是自學出來的。每當這時候,爺爺親切和藹的音容笑貌就浮現在我眼前。 1962年我8歲的時候正上小學二年級,一天,我走進爺爺的房門,爺爺親切地問:「有什麼事嗎?」我卻雙手反背靠著門,有點緊張。因為這次不是我提問題來的,而是來給爺爺背詩詞的。接著我就一口氣把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背完。爺爺高興得很,對我說,今天恰巧他也填了一闋詞,詞牌正好也是沁園春。並告訴我他昨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臺灣解放了,他乘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周,醒後忙將夢中意境填成詞。過了幾個星期,爺爺又借為齊白石的畫題字的機會,另給我書寫下他那首表現夢境的詞,這就成了我擁有的一件最珍貴的紀念物了。全詞如下: 解放臺灣,霧淨波澄,風舉葉飄。笑星沉海底,當窗歷歷,河源雨過,隔坐滔滔。遠掠層空,近探圓月,銀漢翱翔孰比高!從天降,又百花齊放,萬種妖嬈。 地球映日呈嬌,瞰海岸回環盡舞腰。歎向戌弭兵,徒勞唇舌,屈原愛國,空賦離騷。民主陣營,和平堡壘,誰在張弓射大雕,試目看,被東風壓倒,曾不崇朝。 春節前夕記夢詞,和毛主席《沁園春·雪》原韻,寫給建一。 (此處放黎墨寶照片) 爺爺說過:「幼時讀李商隱《碧城》遊仙詩『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坐看』喜其寫得真高,迄今看來算不了什麼了。」 在詞中,爺爺浮想翩翩,超脫九天之上,氣勢不凡。他老人家想像豐富,其思想縱橫數千年中國歷史,遨遊數萬里太空。他滿含著詩人的情感,乘著宇宙飛船「遠掠太空,近探圓月」到銀河中去翱翔,又繞地球一周鳥瞰大地。「萬種妖嬈」「當窗歷歷」,將科學的眼光和浪漫主義的遐思結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全詞字裡行間散發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放眼全球,看到「民主陣營,和平堡壘」,東風正壓倒西風;對那些魑魅魍魎,他大聲呵斥「誰在張弓射大雕?」接著又展望了祖國統一的遠景。 今天重讀一遍爺爺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這首詞,備感親切。現在人類已經能夠離開飛船在太空中別的星球上行走,我國成功地發射了同步地球衛星,古老的中華民族正在向四個現代化邁進。「河源雨過」「當窗歷歷」已經成為事實。祖國和平統一事業已經成為當今不可阻擋的潮流,我相信爺爺的夙願定會由我們這一代人來完成。 (一九八四年四月於北京) 建一在黎老的長期教誨下,終於成材。改革開放,使他有機會發揮才幹。1983年他辭去了長安戲院鍋爐房的工作,向崇文區教育局申請民辦夜校,起名《新知》。批准後,他和妻子王菲就日夜操勞。開始他們沒有錢,就先找小學借教室,協商好只要收來報名費和學費,立即支付租借教室的費用,他們又一個一個大學去張貼請老師的小告示。一條街,一條街的去張貼招生廣告。經過幾個月的籌劃、奔忙,《新知綜合教育學校》終於成立開課了,建一兒也進入三十而立之年了。 (三)著名主持人許戈輝《新知》學英語 當時人們學習熱情很高,他們請來的老師也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大學老師,教學質量高,後來著名的電視臺主持人許戈輝也到他們學校來學英語,學校越辦越紅火,報社來採訪了。1987年三月初,北京日報這樣報道了他們:「位於崇文門船板胡同的北京市新知綜合教育學校,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創立反饋教學法,開設自學英語和哲學輔導班,取得明顯效果。該校參加自學英語考試的學生,及格率獲得全市第一。」並在報上登載了建一與王菲和同事研究教務工作的照片。區教育局也將建一評為民校模範校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