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石評梅傳 | 上頁 下頁
四〇


  因為,她憎恨自己仿佛是一個猙獰的鬼靈,一個害人的美女,把高君宇的心掏了出來,又偷偷地溜走了。因為,君宇雖然掙脫了封建禮教的桎梏,但終究是得不到她的,那怕只是愛。因為,她早已心灰意冷,君宇追求的,到頭來,不過是一朵枯萎的花,一具形同腐敗了的少女屍骸。因為,君宇終究是要失望的,她覺得他更加可憐。因為,要麼,她放棄獨身信念,給他以愛;要麼,堅守信念,把他逼進愛的死湖!可她已經發過至死不變的誓言,她只能眼睜睜看著忠誠的朋友走上愛情的絕路,她又無法挽救他,她怎能不傷心落淚?

  評梅望著眼前桃花潭的溪水,木然呆想,水中映出她的愁容。綠波拂拂,微風諷諷。那水中的一張愁容,似乎變成了高君宇的那張憨厚直樸的臉,那雙真摯無邪的眼。那張臉,那雙眼,都流露著無限誠懇的熱盼,無限美好的憧憬。忽然,他又沉溺在桃花潭的水下,而且越沉溺越深,直到沉至湖底,直到看不見了君宇的蹤影。

  評梅「啊——!」地驚叫一聲,從木然呆想的恍惚之中,醒過神兒來。他呢呢喃喃地自語:「是我!是我!是我把他逼進了死湖!」

  她為自己幻覺中虛擬出來的悲豔情節,感到悽楚,感到哀傷,不覺又流下淚來。

  評梅從心底裡發出一聲令人撕心裂膽的哀歎:「唉!君宇呀,君宇!……」

  呆想了半晌,她仿佛又在自語:「呢,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終不免因我而死!」

  ①伯仁,晉時人,姓周名涸,字伯仁。元帝時為僕射,與王導交情很深。王導的堂兄王敦起兵攻入建業,以舊怨殺伯仁,王導沒有阻止,沒有表態。後來王導得知伯仁曾在元帝面前為王敦、王導多次辯護,於是痛哭流涕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想到這兒,評梅不禁渾身打了一個寒顫。

  「梅姑,梅姑!」乖巧聰慧的侄女,搖動著評梅的肩頭,喊道,「梅姑,你在說誰?你為什麼要哭呀?」

  評梅抹掉淚,淒然笑笑,沒有說話。

  夜深了。人靜了。連一向遲睡的母親也都熟睡了。評梅卻翻來覆去地睡不著。

  評梅悄悄起來到前院的葡萄架下,仰臉望望浩渺的宇宙太空,天空像無垠的海面,遼闊清淨,一輪明月晶瑩地照著,她伏在身邊的柳樹上為君宇低泣!為君宇難過!

  她想著白天讀君宇的信,他信中充滿了欣慰,含著激動情緒向她報告粉碎桎梏的好消息。但是她卻覺得他更可憐,因為從此他真的孤身只影流落天涯,連禮教上充數為妻的人都沒有了!而他對她的期望,終究會變成失望,絕望!而她終究是對不起他!

  突然有輕輕地腳步傳來,嚇了評梅一跳。細看是嫂子浥清,她扶著評梅的肩頭,親熱地低聲耳語:「妹妹你不睡,在這裡幹嗎?這幾天我總看你像在想什麼事,你到底為了什麼?妹妹,和嫂子說說不好嗎?」

  評梅禁不住悲哀,索性抱住嫂子哭起來。她們那夜都沒有睡,兩個人默默坐到天明。

  不過家裡幸福的樂趣,有時也能沖淡評梅的鬱鬱寡歡。

  那時家中有一個做粗活的女僕,五十多歲了。每當我們沉默時,她總穿插其間,或說個笑話,或做個怪動作,引逗得大家開心。嫂子因此送她一個綽號,叫「劉姥姥」。昨晚母親送她一件紫色英蓉紗的褂子,是二十年前的古董貨,她卻穿上在院子裡手舞足蹈的跳起來,引逗得全家笑得前仰後合流出了淚,侄女昆林抱住評梅笑疝了氣。後來父親回來,她才逃到屋裡,可連父親也禁不住笑了!

  評梅在房間裡收拾行裝,她準備離開山城,返回北京。不經意間一扭臉,看見爸媽、浥清嫂和侄女昆林都站在門口,默默地看著她,誰也沒說話。

  評梅也沒有說什麼,低著頭,繼續收拾行裝。

  「珠兒,」媽媽憋不住,說,「暑假還沒完呢,你才在家住了沒有幾天,怎麼就想走呢?」

  是的,離暑假結束還有十來天,她怎麼就離開山城的父母了呢?當她漂泊京城的時候,不是總惦記山城的父母嗎?這回子,怎麼又急匆匆地要走呢?其實,評梅也說不清這是為什麼!

  她只是低聲說:「要開學了。我得趕緊回北京,料理料理,準備準備。」

  爸爸要送她,她說什麼也不讓送。

  遠遠的,山腰綠海中的白雲庵。香煙繚繞,木魚聲聲。

  石銘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抬頭望望遠處的白雲庵,又繼續向白雲庵的方向登攀。

  白雲庵。香煙繚繞,木魚聲聲。

  一個年輕的和尚,正在敲木魚:詠誦經書,端坐入禪,超脫塵世。

  石銘爬到白雲庵山門口,往寺廟裡一望,不由得一楞,他看見了一個少女倚在殿堂的門框邊上。

  那是他的愛女——評梅。

  倚在門框旁的評梅,木然呆望正在詠誦經書的年輕和尚,兩腮掛滿了淚水。他就是吟梅的心上人?

  不知是佛根?還是悟性?評梅覺得她的心,和佛門是相通的。

  唉!石銘在心底深處重重地歎了口氣。

  第十七章

  暑假結束,評梅回到北京。

  她除了備課、講課,就是抓緊寫稿,還清許多報刊索稿的文債。同時把她的新作一百多首詩,彙集成一卷,交給她的朋友孫席珍。孫席珍在北大學習,晚上在《晨報副刊》工作,與焦菊隱、於毅夫、趙景深等組織綠波社,負責編輯《京報·文學週刊》。

  ①孫席珍(1906~1984)浙江紹興人。原名彭,學名去新。1922年到北大學學習,並參與組織綠波社,負責編輯《京報·文學週刊》。曾參加南昌起義。建國後先後任南京大學、杭州大學教授。著有短篇小說集《女人的心》、中篇小說《戰爭三部曲》等。
  ②焦菊隱(1905~1975)天津人。原名承志。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第一副院長、總導演。著名,戲劇家。
  ③於毅夫(1903~1982)黑龍江肇東人。原名成澤。建國後歷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等職。
  ④趙景深(1902~1985)浙江麗水人。字旭初。建國後,任復旦大學教授。著有《中國小說論集》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