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葛翠琳(2)


  二

  小學畢業後,葛翠琳到北京求學,因考試成績優秀而得以進入北京崇慈女子中學免費學習。為了學習英文,她學習英文本《居里夫人傳》。居里夫人的學習毅力,獻身科學的精神,強烈的愛國之心,第一次在她面前豎起一塊人生路標: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立志苦讀理科,獻身人類科學事業。然而,在共和國的黎明之前,年輕人的激情把她推入了迎接太陽升起的熱烈人群之中——在北京崇慈女子中學畢業前夕,她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參加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回到中學裡積極參與組織讀書會,辦圖書館,閱讀各種進步圖書和人文社會科學書籍,組織理化實驗小組,團結進步同學參加學運。

  中國特殊的歷史命運,終於把她同自然科學分開,高中畢業她考取了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之後更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她參加歌詠隊,演戲,自編自演,開展各種文藝宣傳活動,於是不知不覺,便和文藝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命運之舟終於也將她載入另一個港灣,使一個曾經立志要當科學家的少女由一個也曾經喜歡童話故事的孩子真正走進了童話之中——那裡風和日麗,美麗的沙灘上戲要著無數天真的兒童少年。她愛那個港灣,因為她愛少年兒童,因為那裡是人生的起點,從那裡,孩子們可以高揚起真善美的風帆,將人生之舟駛向大海,懷著真善美的信念走向世界。

  在那裡,葛翠琳一呆就是一生。

  她終於離開學校,走進了文藝界。1949年至1950年,她在《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北京《新民報》、《北京兒童報》等處發表了《千百萬老師》、《燈下語》、《家信》等詩歌和散文。之後,她又發表了一些童話和劇本。五十年代葛翠琳參加了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組的活動,老作家曾給她許多幫助和指導,使她童年和少女時代的許多故事一下子都浮出了記憶的海面。那時她常去農村,「在秋天的場院裡,嚴冬夜晚的熱炕上,在夏季的瓜棚菜園裡,春天青草吐芽的放牧場上;在熱鬧的小客店裡,長途運輸的大主上,在老農民小憩的茶桌旁……我聽到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這些故事像安徒生的童話一樣吸引我,感動我。」這時期,她搜集了大量的民間傳說、謎語、諺語和笑話等,這些富有魅力的動人民間文學,成了她創作的一個源泉。

  1950年,老舍從美國回來,在北京市文聯任主席;葛翠琳就擔任老舍的業務秘書兼文聯兒童文學組組長。老舍雖然是文化名人大文豪,卻不能自主地處理文學藝術家們的事,往往要受治於人,生活、工作並不愉快。在這種背景下,葛翠琳雖理智和感情上都在老舍這一邊,明知老舍是正確的,也沒有「發言權」,工作難做,那些釘子一樣的眼睛,使她有一種背受冷氣襲擊的感覺。

  葛翠琳的工作和創作都是勤勤懇懇的,1954年,她被評為北京市的優秀團員和模範團員。1956年她任北京市文聯創作委員會專業幹部,被評為市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參加第一次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

  葛翠琳在這個具有自然原生態的「港灣」裡天真地生活、工作和寫作,先後在《少年文藝》、《新港》、《北京文藝》、《人民文學》、《文學月刊》等雜誌發表童話《少女與蛇郎》《種花老人》、《淚潭》、《小紅花和松樹》、、《野葡萄》、《雪梨樹》、《采藥姑娘》、《聰明人》、《雪娘與神娘》等重要作品,這是她創作的第一個爆發期。正當她的創作向更高境界發展之時,她的夢突然真的演化為童話,心目中的那個原生態的自然「港灣」,也不再是避風港,1957年,一個滅頂之災的巨浪吞沒了她——她被打成了右派。她有何反黨反人民的錯誤言行?沒人說情。「莫須有」,是鬥爭的需要,於是她下了農村——勞改。她當過老舍的秘書,但她的的「失蹤」老舍並不知道。「有一次回城,她穿著一身髒兮兮的補釘衣服,滿臉灰塵,像個老農婦,在街上碰見老舍,她想一低頭過去,很怕給他添麻煩,所以就沒打招呼。沒想到老舍一眼就認出她來,主動招呼她:「您去哪兒?冰心幾次問我,葛翠琳到哪兒去了?我說我也不知道啊!沒人告訴我。」老舍對她很關心,她只好告訴他她在農村種地、挖河、修路,進行改造,由一位肅反時受審查的篤信基督、為把上帝的愛帶給人們而甘願受苦的姑娘負責監督她。老舍黯然,沒有說話;葛翠琳卻感到了信心和勇氣,她心裡有神有鬼也有人。

  這一次在農村勞動改造,經常「大戰」到深夜,吃在地裡,休息在地裡,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時間一長,同農民也熟了,休息時就聽他們講故事,日積月累,便記錄了許多文學資料。後來她還在當地辦了一個農村托兒所,「為了帶好這些孩子,除了照料他們吃睡,還要講故事教唱歌兒。」這時期她編了不少童話、故事、笑話,還整理了一些謎語、諺語,主要就是為了哄孩子。她回憶說:「有時候我帶孩子們到田野樹林裡去玩,我講故事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又把自己從家裡聽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使我更多地熟悉了孩子們,也聽到了更多的故多。每天都要講故事,我只好一邊講一邊編,有時講到一半下邊編不出來了,孩子們就會提出各種問題,還會補充很多富有想像的結尾,最後由大家完成了這個故事。」(《葛翠琳作品選,我愛兒童文學(代前言)》)她曾經把這些民間故事、謎語和諺語記錄下來,作為送給孩子們的禮物。

  她在改造的苦海裡,打撈出許多金色的貝殼和五彩斑斕的珊瑚,那是一個迷人的童話世界。但是,她的惡運還沒有結束,起於1966年的那場文化大革命,像一場平地而起的龍捲風,將她的那些心愛的古今中外童話書籍,以及全部作品草稿、創作素材——一她辛辛苦苦記錄的傳說、故事、謎語、諺語——一掃而光,片紙未留。但她寫作的欲望並沒有破滅,那些優秀童話裡的人物和故事經常出現在她的腦海裡,她幻想著美好的未來,會像童話裡的奇跡一樣出現,真理戰勝邪惡。這時候,她悄悄構思了許多童話,雖然沒有寫成文字,但卻有了雛形。

  20年後,她盼望的那一天終於伴隨著鞭炮鑼鼓和遊行的人群來了。風息浪上,一個在人世間遺失多年的夢又重新拾起,她又出現在那個港灣,還是風和日麗,美麗的沙灘上還是那麼多兒童少年,她又回到她所鍾情的童話世界,她在十九歲開始的事業,又得以重新開始。

  三

  太陽終於鑽出歷史的黑洞。1979年,她被錯劃右派得以平反,調入北京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任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全國兒童文藝創作評獎委員會委員,主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建國10周年《童話寓言選》。之後,她任北京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兒童戲劇研究會理事、全國兒童戲劇會演評獎委員會委員、全國首屆少年兒童廣播劇評獎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評獎委員會委員、宋慶齡基金會兒童文學評獎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華兒童文學創作評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第七屆婦女代表大會主席團委員、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五第六屆執行委員、北京市第六第七屆政協委員、北京少年兒童圖書研究社社長、冰心獎評委會秘書長;先後為華北、華南地區、西北西南地區、湖南、江西兒童文學講習班講課;出訪日本、泰國,瑞士、法國。1988年任瑞士兒童書籍國際獎評獎委員會委員。

  四十多年來,葛翠琳到過牧區、漁島、山區、農村、城鎮、礦區,和千千萬萬的孩子在一起,她知道孩子們需要愛,需要知識、智慧,而書可以給他們需要的一切,書裡有滋潤孩子心田的清泉。葛翠琳多次說:一我之所以幾十年堅持為孩子們寫作,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孩子們需要我,我需要孩子;孩子們給予我的愛,注入我心靈的力量,是世界上任何珍貴的東西所不能代替的。」愛是理解,是信任,是無私的給予!她和孩子都需要愛,愛是偉大臍帶,是母親和孩子之間一體的人性自然聯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