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趙清閣(1) |
|
作者:李楊楊 六十餘年前,趙清閣進入文壇。她能詩、能文,更善小說和戲劇。她發表和出版過三個短篇小說集,七八部中、長篇小說,二十多部戲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四本散文集及文藝理論著作,另以筆名清穀、鐵公、人一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計約三百萬字。她還是出色的編輯,先後編過文藝報刊、叢書。她畫得一手水墨國畫,還作曲填詞。憑著一顆藝術家的良心,伴著祖國的苦難與歡樂,沿著坎坷的道路,她經歷了個人與社會的動盪和轉折。 一 趙清閣1914年5月9日出生在河南信陽城內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裡。祖父為清朝舉人,當過學官,能吟詩作賦。母親聰明有才氣,自學文化,會作詩繪畫,但在二十六歲便離開了人間,留下只有五歲的孤女,使幼小的清閣從此失掉了母愛。趙清閣八歲入省立女師附小,念高級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運動後的新文藝。蔣光慈的夫人宋若瑜,曾任過女師附小教員,是第一個誘導她走向文藝道路的啟蒙人,在學習創作及文藝思想上,都給了她相當大的幫助和影響。 趙清閣有了繼母後,父親對女兒疏遠,只有祖母是相依為命的親人。惡劣的家庭環境,使她從幼年就養成了傷感、孤僻的性格,而且影響了她的一生。 初中快畢業時,一樁突如其來的打擊向她襲來。有一天,清閣偷偷爬到父親屋外對著窗子的石榴樹上,聽見父親與繼母談論她的婚姻問題。父親說:「這是個『旗杆』人家(即有功名的人家),難得啊!不過是獨子,要早娶。」繼母說:「趕緊定了吧,書就不必念了。」這一聲炸雷霹靂,把她從樹上轟下來。她已有所聞,如今證實了,她的終身大事父母要替她包辦了,他們想通過這種封建婚姻,把她從家裡一腳踢出去,犧牲女兒,得到好處。她氣得渾身哆嗦。「不能容忍!我要讀書,我要求學!」趙清閣在心裡疾呼著,同時,叛逆的念頭開始萌生。 從未出過遠門的趙清閣,意識到出走是唯一的出路。面對生活的挑戰,她終於下定了決心。慈愛的奶奶怕孫女被封建勢力葬送,便把僅有的四塊銀元交給孫女,支持她出逃。 1929年一個嚴冬的深夜,漆黑,寒冷,北風呼號。十五歲的趙清閣,閃著酸澀的淚花,默默地同祖母告別,悄悄逃出信陽老家,搭上駛往開封的夜車,結束了一生中僅有的家庭生活,開始了離鄉背井顛沛漂泊的個人奮鬥生活。 瘦骨伶仃的趙清閣,跑到開封,站在官僚富豪的姨母面前。姨母瞪大驚奇的眼睛,發出冷酷的逐客令:「你這是叛逆,我不能贊同,給你錢,立刻回去!」 趙清閣希望得到起碼的獨立和自由,家庭沒有使她屈服,親戚也擋不住她。她知道姨母的錢不是憐憫,不是同情,更不是支持!她把那幾塊銀元摔到地上,頭也不回,拂袖而去。 生活的現實啟發她思考,她覺得必須自己殺出一條路來。她的性格中又多了倨傲頑強的一面。 從此,趙清閣投入時代的洪流,把青春貢獻給中國的新文藝事業,始終不渝。 二 沒有經過專門訓練,趙清閣居然考上了河南藝術高中,而且後來還得到助學金。這對一貧如洗的女學生來說,首先是有了吃飯的地方和較安定的學習環境。由於酷愛唐宋詩詞及李清照、托爾斯泰、巴爾紮克的作品並受其影響,她開始寫詩,用它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她第一次向開封《民報》投稿,就得到發表。那是1930年的事,趙清閣只有十六歲。 在藝術高中,主課是繪畫和藝術概論,同時也學音樂。趙清閣繪畫是從這裡起步的。經過兩年扎扎實實的科班訓練,她能夠畫西洋畫素描和國畫。學校教務長謝孟剛是位音樂家,他不但親自指導彈琴,還講樂理,講作曲,趙清閣跟他學了不少東西。校長焦端初忠於藝術教育事業,愛護學生,經常接濟窮孩子。趙清閣向他借了不少書,短短時間她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基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她的創作欲望越來越強烈。那時,她寫的詩和散文不只是抒發個人感情,也赤裸裸地抨擊舊社會黑暗,但她還不曉得寫文章「拐彎抹角」在那時的重要性。 兩年後的春季,趙清閣高中畢業,進入河南大學中文系旁聽,一面學習,一面在救濟院貧民小學校教書。在貧民學校,她接觸到受苦受難的下層群眾,常和貧民孤兒在一起,思想又產生了變化。雖然她這時還不明確階級這個概念,但貧富懸殊造成的社會罪惡,已使她感到不平和憤慨,她朦朧地嚮往革命,也試探著用筆進行戰鬥。這時,她主編《新河南報》的文藝週刊和《民國日報》的婦女週刊,並常給《河南民報》、《新河南報》和上海《女子月刊》寫稿,對貧富懸殊、婦女解放。窮孩子受教育等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並揭露反動統治的黑暗。她還用自己的錢救濟學生,幫他們尋找出路,受到學生們的愛戴。趙清閣這種即使帶點稚氣的正義行為,也觸怒了救濟院的老爺,她被視為危險分子而被解雇,報社也向她提出警告。政治上漸漸受到威脅,開封呆不下去了。 在師友的鼓勵協助下,趙清閣離開了河南,於1933年奔赴上海。在那裡,經過考試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插班,跟既是畫家又是作家的倪貽德教授學習西洋畫。繪畫是主課,畫筆下,也顯露出她的思想。她曾在畢業刊上發表過《高爾基畫像》的素描,該刊對這幅畫評價甚高,說是:「魯殿靈光,彌足珍貴。」但身為美專學生的趙清閣,卻更勤於寫作,發表的文章越來越多,成了黃心勉主編的《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她還在上海天一電影公司任該公司出版的《明星日報》編輯,繼續半工半讀。 這段生活十分緊張,白天上課學畫,晚上呆在攝影棚裡,找材料寫報道。她在這兒認識了摩登劇社的左明、復旦劇社的洪深等左翼劇作家,他們是「天一」的導演,對趙清閣影響很大。趙清閣還參加了「美專」的學生會,偶爾還到閘北工廠教女工學文化。深入下層,使她對上海殖民地的生活逐漸有了些瞭解和認識,更具體一點地嚮往革命,希望創作出進步的有分量的作品。 這時,趙清閣看到丁玲所寫的,以中國十六省水災為背景,反映農民苦難及鬥爭的著名小說《水》,頗受感染。聯想到家鄉河南赤地千里,餓殍遍野,農民逃荒的悲慘景況,她不禁動筆寫下了短篇小說《旱》。連同當時她創作的短篇小說《祖母》、《強盜》、《窮人》等,一併由上海女子書店結集為短篇小說集《旱》,於1935年出版。據《女子月刊》的廣告介紹:這本集子是「暴露現實社會的黑暗面的」。正因為這本書暴露了黑暗,它問世不久,就被反動當局禁止發行。這是趙清閣創作上第一次受到的挫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