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彭慧(1) |
|
作者:穆立立 1907年7月,在安徽的省府安慶,以反對滿族貴族的封建專制,建立共和國為宗旨的光復會主要成員徐錫麟因刺殺清巡撫恩銘而被捕。巡警學堂的教官彭麟書目睹這一事件,受到很大的刺激。因為彭與徐意氣相投,相交甚篤,正是他把徐推薦到安慶任職的。徐錫麟被清政府殺害時,彭麟書又得到三個妹妹在洞庭湖上遇風浪被溺的消息。在國事家事的雙重打擊下,他開始神經失常了。也就在這多事的7月,彭麟書的妻子在安慶生下第二個女兒,取名漣清。她就是後來的女作家彭慧。彭漣清屬羊,按封建迷信,親友們都說這個妹子命太硬,克了她父親,將來自己也不會交好運。 其實,哪裡有什麼命!個人命運只是祖國命運汪洋中的一顆水滴。命運也只是時代的別名而已。在新中國與舊中國交替,光明與黑暗激烈搏鬥的時代裡,彭慧既經受過舊社會的苦難,也沐浴到新中國的陽光。在舊社會,她曾為追求到光明而快樂;在新中國,她也曾因一時的烏雲而飽受辛酸…… 暗淡的童年 彭漣清出生不久,她的父親彭麟書因病不見好,便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長沙。數年後病逝,丟下寡妻和四個孤女。當時漣清只有五歲,大姐淑端比她大兩歲,三妹三讓比她小兩歲,四妹運煌僅只一歲。由於彭麟書留下了一點家產,她們的生活還沒有失之溫飽,卻也嘗到了世態的炎涼和孤兒寡母的悽楚。 漣清的母親由於沒有兒子,受到彭氏家族的歧視與欺負,以至氣郁成疾,長年臥病在床。在漣清童年的記憶裡,家裡的氣氛是淒涼的;母親的帳子多半垂著,房裡光線昏暗,空氣中散發著藥味。病中的母親常常流著眼淚指著四個女兒,恨她們不是男孩子。姐妹們平時總是輕聲地說話,悄悄地走道,生怕驚攪了她們唯一的親人。每當母親精神好轉,四姐妹便圍坐在她的身旁,要求她給講故事。母親略通文墨,又隨丈夫到過不少地方,見識頗廣。她把傳說的故事和自己見到的地方風光揉合到一起,說得繪聲繪色。徐錫湖和秋謹的革命事蹟,更是她經常向女兒們講述的。一說到徐錫麟,母親連他的音容笑貌都一一描述出來。母親的故事給漣清小小的心靈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也種下了對革命者的敬仰。母親講故事的夜晚是四姐妹童年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刻。陰冷的房間變得溫暖了,油燈也顯得格外明亮。 然而,這樣的歡樂很快就失去了。漣清十一歲時,母親也病故了。她們姐妹四人便住到外婆家裡。外婆家是個大家庭,在龐雜的大家庭中,四個孤女時時都感到自己的處境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於是姐妹四人便緊緊地相依為命,彼此間形成一種超乎一般姐妹的深情。同時,寄人籬下的感受,也使她們產生了對弱小、無權、受欺淩的人們的深厚的同情。 漣清是四姐妹中性格最倔強的一個,沒有一般女孩子的乖巧,倒有男孩子的莽撞。她不注意儀容打扮,經常連辮子也顧不得梳光,被人稱作瘋妹子。她毫不謙和恭順,經常冒犯長輩,使大姐淑端經常得為她去四處賠小心,說好話。淑端是個極好的姐姐,雖然只比漣清大兩歲,但在父母去世後,儼然成了四姐妹中的家長,一手承擔起大家庭中裡裡外外的應酬事項,盡一切努力照應三個妹妹。為了避免闖渦,漣清回到家裡,就躲到人們不注意的地方去看書。三妹像個影子似地跟著她。姐妹倆如饑似渴地在父親和舅舅的書堆中找東西讀。民間流傳的《天雨花》、《筆生花》、《再生緣》,林琴南根據外國名著改編的《茶花女遺事》、《婀娜小史》等等,她們都看。起初,最使漣清神往的是那些女扮男裝的故事。她恨不得自己也像書中主角一樣,扮成男子,到外面去做一番頂天立地的事業,抱打人間不平。後來,姐妹倆迷上了《紅樓夢》,經常比著背誦書中的詩詞歌賦。就是正文,兩人也常常一段段背誦出來。有回大年初一,全家十分熱鬧,小輩們挨著房給長輩磕頭拜年,唯獨不見漣清和三讓。大姐淑端焦急地四處尋找,好不容易在一間僻靜的小屋裡,發現兩個妹妹手捧《紅樓夢》,正為黛玉之死在傷心落淚呢!落在書頁上的滴滴淚水裡,有對黛玉的同情,也有對自家身世的傷感。 走向革命 彭漣清的父親彭麟書雖是個軍人,卻喜讀書,自稱「戎馬書生」,頗有些民主思想,主張男女平等。他在神志清醒的時候,曾留下一定要送四個女兒上學的遺願,也留下一筆教養費,因此四姐妹的學業倒得到了保證。漣清小學畢業後,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因校址在長沙城郊的古稻田,人們簡稱稻田師範。由於彭漣清容易激動流淚,又寄往在外婆家裡,同學們常開玩笑稱她為林黛玉。然而,在稻田師範的校園裡,倔強的彭漣情卻擺脫了家庭環境造成的孤僻,形成了愛說愛笑的性格。 彭漣清入學不久,稻田師範的校長就換成老革命家徐特立。徐老熱愛教育事業,疼愛學生。他教育女孩子們破除封建禮教,鍛煉體魄,追求真理,從不為小事苛責她們。學生們都親熱地喚他「外婆」。正如在慈愛的外婆跟前要撒撒嬌一樣,一些調皮的小姑娘常愛跟徐老開點玩笑,然後拍手大樂。漣清也是這些淘氣包中的一個。 彭漣清雖調皮、淘氣,但學習成績不錯,特別突出的是作文。她從在北京當教授的二舅楊樹達的書堆中找到一本《新青年》的合訂本,受到其中文章的影響,就學著用白話文寫小說,發表在學生自治會的刊物上。接著她又看起了《嚮導》。從此,彭漣清的倔強和熱情就轉向對革命的嚮往,越發敢說敢幹起來。 1924和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北上和逝世,以及五卅慘案,使彭漣清更加熱血沸騰。她和同學們組織了宣傳隊,到處去宣傳、募捐。她還和同班好友李慧、彭媛華一起,辦了個小小刊物《心潮》。她們在《心潮》上寫文章談國家大事,談殖民地解放,談婦女問題,還談新文學,在進步師生中頗得好評。因此她們三人被稱作「稻田三傑」。接著,三傑又帶頭鬧起了學潮。在軍閥趙恒惕的反動統治下,不處分這三個學生是不行的。徐老為了保護她們,便讓她們提前一年離校,到北京考大學去。 彭漣清和兩位同學來到北京,正值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驅羊運動」①之後,北洋軍閥政府的教育部宣佈解散女師大,成立北京女子大學。原女師大進步學生在以魯迅先生為首的進步教授的支持下,與反動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決定在困難的條件下,自己把女師大辦下去。魯迅、許壽裳、沈尹默等教授自願義務教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女子大學是政府承認的正式大學,條件好,勸她們考女子大學,而她們卻堅決報考了女師大。 ①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進步學生為驅趕反動當局委任的校長楊蔭榆而掀起的學潮。 1925年秋,彭漣清進入女師大後,積極參加各項進步活動,很快結識了趙世蘭、劉亞雄等進步同學,常和她們一起去聽李大釗作報告,聽趙世炎講馬列主義課。蕭三當時是共青團北方區委書記,更是常和她們談問題,還教她們唱國際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