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
陳學昭(5) |
|
心不沉浮 火車向江南水鄉奔馳,大地如花似錦,黃澄澄的稻穗搖著手歡迎這位久離家鄉的女兒,她的心跳蕩起來,童年的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而此時已是1949年7月。 陳學昭一來到家鄉,即投入余杭農村剿匪反霸鬥爭。這裡離杭州兒十裡,土匪潛伏,活動猖狂。陳學昭隨工作隊進村後,訪貧問苦,發動群眾,鬥爭逐漸展開。第二年夏天,她參加了海甯斜橋區黃墩鄉的反霸和土改工作,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打碎了封建社會秩序,給農村帶來深刻變革。身在群眾之中的陳學昭,感受到貧苦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親眼見到他們在鬥爭中的成長和提高,成為土地的主人。生活越深入,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便清晰地站立在作家的面前。工作結束不久,回到杭州,根據這段生活積累的素材,她寫出近三十萬字的《土地》初稿,經過不斷修改,壓縮成十五萬字,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陳學昭看來,生活不是享受,而是苦鬥。剛剛完成土改,她於1952年3月又下到正辦互助組的杭州龍井茶區。整日跑各組,跟姑娘們上山採茶或揀茶葉,同茶家的感情日益加深。第二年初夏,她在北京文學講習所拉出小說《春茶》的提綱,而創作起來又感到千頭萬緒,無從下筆。她意識到自己生活深入得還不夠,決定再回杭州補充生活,於是便來到梅家塢,和農民一起生活和勞動,一起辦合作社,直到1956年完成長篇小說《春茶》上集。幾年以後,她雖經歷了巨浪的打擊,卻仍然懷戀杭州茶區,在1963—1964年參加了滿覺隴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並完成《春茶》下集。 生活是大海,要獲得它的真諦,必得探入海的深處。作為作家,陳學昭有一種極寶貴的精神——就是向下,在勞動人民中間深深紮根。解放後,陳學昭擔任了全國政協特約委員、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人民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等重要職務,但她始終不脫離實際,參加農村基層工作,結交許多農民朋友。她感到越接近他們,越從心底尊敬和熱愛他們。多少年過去了,她堅韌不拔地向生活汲取創作營養,《土地》和《春茶》便是從這泥土中長出的果實。這兩部作品描寫從土地改革、互助組到合作化——我國農村所走過的艱難歷程,清晰地描繪了農村社會變革的嶄新生活畫面。作品中傾注了作家對農民的深厚感情,著力表現他們對共產黨的愛戴,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追求以及堅強不屈的民族自尊心。作者在《春茶》後記中寫道:「我只不過想用樸素的筆寫下一點在這時代中我活著、見著的和感覺著的東西。」沒有那幾年扎扎實實的生活,便沒有《土地》和《春茶》。 除農村生活之外,陳學昭還在浙江大學工作近一年,到北京文學講習所從事專業寫作不到半年,隨中國婦女代表團去蘇聯參加十月革命節,陪同法國著名作家薩特到各地參觀訪問等等。這期間寫了一些散文、遊記、隨筆,發表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 陳學昭是散文家、小說家、又是詩人。千變萬化的生活和鬥爭,常常使她提筆寫詩,直抒胸臆。1954年在梅家塢她把1942年以來寫的詩選出十四首結成集子《紀念的日子》出版。這一首首抒情詩從法國到中國,記錄了作家的心聲,可愛的巴黎遭到法西斯踐踏,戰友壯烈犧牲;八路軍又開闢了一個解放區;勝利的凱歌,動人的消息又傳來……痛苦和歡樂都在她的筆下鑄成詩句。 生活,並不是永遠正確的真理,它曾無情地給過陳學昭不公平的待遇:1957年被開除黨籍,定為右派分子,後來,罪惡的「十年」中又被抄家,被揪鬥。她曾分析過自己的弱點:「不善於處理人事,缺乏靈活性,清高自許,傲氣淩人。」並說:「我缺乏社會實際經驗,遇到的好人多,然而,只要遇到一個壞人,就毫無對策,被人置於死地。」(《天涯歸客》)這些,確實使她在複雜的人生路途中吃過虧,但因她為人耿直,光明磊落,具有尖銳敏感的個性而招致的禍患,卻不應當由她個人承受,這純粹是歷史的誤會。 一個捨棄一切追求共產主義事業的人,被判為右派分子;一個熱愛勞動大眾,和人民不可分離的人,被孤立起來;一個感情豐富的作家,遭到無情的鞭打;歷史,這是多麼不公正!她想到過死,但想到自己要做的事還很多,只要信仰不變,還需奮鬥,她堅強地挺過起來了。1958年3月,她下放到紹興文化館勞動,兩年後被分配到杭州大學圖書館做釘圖片、理報紙等雜事。自從工資制以來,陳學昭一直靠稿費收入生活,不拿工資,後來不能寫作,也依然「生活靠寫作自給」,直到1962年6月。之後,她又到農村、工廠參加「四清」,從事體力勞動。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她回到大學圖書館,接受批鬥…… 陳學昭的生活道路充滿了荊棘,早年流浪漂泊,在海外曾遭圍攻謾駡,回國後愛子夭折,婚姻死亡。延安審幹,受考驗,戰爭年代,戎馬倥傯,全國解放後,下廠下鄉,體驗生活,從事寫作,直到以後錯打成右派……但她堅強地活下來了,這裡除了信念在支撐她之外,就是前輩、友人、同志的關懷。二十年代起,她認識了魯迅、茅盾、周建人、戈公振,他們像親人一樣愛護她,鼓勵她。幾十年來,茅盾和周建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沒中斷過和她的來往。到延安後,受到周恩來總理、鄧穎超、彭真、李富春等革命家的關懷和教導,就在錯打成右派期間,周總理也十分關心她的問題。生活雖然給過她許多不幸,但也收穫了許多友情和驕傲。 1977年10月應魯迅研究室的邀請,陳學昭來到久別的北京參加座談會,會見了許多多年未見的老朋友。第二年8月在《上海文藝》上發表散文《難忘的年月,難忘的同志》,從此結束了她二十多年埋名的寂寞生活。1979年2月,錯劃右派問題得到改正,恢復了黨籍,她離開了杭州大學,到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10月參加了第四次全國文代會。 陳學昭的名譽恢復了,她對過去的不幸,既不去管,也不計較,她說:「只要一息尚存,我要繼續戰鬥,繼續工作!在任何情況下,我永遠不會消沉!」在她身上仍然燃著理想和希望。 早在1946年,陳學昭就動筆寫作《工作著是美麗的》。那年春天,她在吉林被邀參加知識分子座談會。會上作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道路》的發言。過後,熟人們勸她就此寫些東西,這勾起了她多年的心願。三十年代末她「曾想寫一個『五四』時代的中國女性,女主人公跨越好幾個偉大的時代,直到抗戰,繼續前進,想從這樣一個女性身上,反映出時代的一角。」(《工作著是美麗的》前記)但終未寫成。到延安後,又提筆寫了兩萬字,自己不滿意,還是毀掉了。解放戰爭的年月,她一邊行軍一邊寫,寫寫停停,直到1948年底完成了上卷。1949年3月初版,1954年再版。1965年以前,又斷斷續續寫第二部,中間經過多少波折,陳學昭把滿頭的黑髮都寫白了,終於在1979年,兩卷才得以合出。 這部四十多萬字的長篇自傳體小說所記敘的是陳學昭本人的生活經歷,它生動具體地反映出從本世紀初到七十年代末,在我們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極深,革命鬥爭極艱難的國家,一個女知識分子所走過的曲折不平而又不斷前進的道路。小說的生活舞臺相當廣闊,從閉塞保守的農村小鎮到開放而殖民地化的大城市,從無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巴黎到中國的革命聖地延安,從千里冰封的東北平原,到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都留下了女主人公李柵裳堅實的腳印。 在藝術上,這部小說很有獨特風格,它突破一般小說的框框,全篇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也不著力描寫人物的音容笑貌,一貫到底的人物只有李娜裳一人,故事、人物仿佛信筆而寫,給人十分真實之感。行文充滿散文美、自然美。但同時,情節的開展,往往未能緊扣主題,一些人和事寫得有些瑣碎,給人以枝蔓之感。 1984年是陳學昭從事文學創作六十周年,1月5日,在杭州,浙江省文藝界為她舉行茶會慶賀,在會上她說,我雖然已七十八歲高齡,仍要繼續努力,為黨為人民多做一些工作。 1991年10月10日,陳學昭走完了她生命旅程的最後一天,訃告上寫道: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現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全國文聯名譽委員、浙江省文聯名譽主席、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陳學昭在杭州病逝,終年85歲……。 陳學昭是一位有成就有影響的女作家,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留下閃光的足跡。她的思想和情懷,勤奮和文采,她的愛和追求,好似浩淼的錢塘江,擁抱大海,西子湖畔的燈光,將永遠在歷史的長廊中閃爍 1994年12月5日修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